语录网随笔 意大利语短句文艺,意大利有哪些人文特色?

意大利语短句文艺,意大利有哪些人文特色?

提起文明古国意大利,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于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的庞贝古城、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古罗马竞技场。

其中,庞贝古城遗址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遗产之一。

公元79年,庞贝古城被附近的维苏威火山喷发后淹没,后来经过意大利考古学家挖掘,人们从庞贝古城遗址可以看出古罗马时代的社会生活。

公元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空前繁荣,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伽利略等文化与科学巨匠对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如今,在意大利各地都可见到精心保存下来的古罗马时代的宏伟建筑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雕刻、古迹和文物。

意大利举办过三届世界博览会,一届为1906年米兰世界博览会,一届为1992年热那亚世界博览会,另一届为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

意大利人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如果有人打喷嚏,旁边的人马上会说:“萨路德(Salute!)(祝你健康)”。另外,当着别人打喷嚏或咳嗽,被认为是不礼貌和讨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马上对旁边的人表示“对不起”。据说是因为欧洲曾有过因重感流行而置死人命的先例,所以感冒在意大利人眼中也十分恐怖。

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在正式场合,穿着十分讲究。

见面礼是握手或招手示意;对长者、有地位和不太熟悉的人,要称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和荣誉职称;在就餐、乘车、乘电梯等情况下,都会让女士先行。

和意大利人谈话要注意分寸,一般谈论工作、新闻、足球;不要谈论政治和美式橄榄球。

意大利人忌讳交叉握手,忌讳数字“13”。

意大利的婚丧嫁娶习俗,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似,仪式多与宗教仪式相关。意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经过订婚(交换订婚戒指)、结婚(分为民政和教堂婚礼)两道仪式,3月、4月是意大利青年选择结婚高峰期。意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许离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决后,意大利人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意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内。

意大利人完全以家庭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还有一个“最酷奶奶”的评选(优胜者因赤脚跳快速旋转的塔兰台拉舞而击败了其他竞争者,在比赛中胜出)。

意大利人见面时行握手礼或用手示意。有些意大利人约会时不守时。在意大利女士受到尊重,特别是在各种社交场合,女士处处优先。宴会时,要让女士先吃,只有女士先动刀叉进餐,先生们才可用餐。

意大利人忌数字“13”。凡住房号、剧院座位号等都不准有13的字样。赠送纪念品时,切忌送手帕,认为手帕是亲人离别时擦眼泪用的不祥之物;送花时忌送菊花,因为菊花盛开的季节正是他们扫墓的时候;送花的花枝、花朵应为单数。无论男士,女士都不得穿短裤、短裙或无袖衬衫到教堂或天主教博物馆参观。

意大利全国每年有122天假期,其中有许多为宗教节假日。

意大利人喜欢喝酒,并以酒待客,但人们很少酗酒,席间也不流行劝酒。

此外,人们习惯在商店门口插葡萄枝,这缘于过去农民家酿酒后为了出售,便把葡萄枝挂在自家门口招揽行人注意。

在意大利,人们习惯对死者进行土葬,而且大城市的公墓十分讲究,不但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而且修饰得像一座公园。

17世纪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艺术时期。17世纪初期开始来自东地中海地区的大量逃亡艺术家和工匠给意大利带来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作品,这促使意大利地区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使得意大利的文艺创作带有浓重的古希腊色彩。

巴洛克艺术时期。

“巴洛克”是17世纪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它的建筑豪华而富有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色彩浓烈,装修富丽,雕刻细腻,被公认为欧洲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

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常常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一风格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领域都发生影响,一度风靡欧洲。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使这里迅速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艺术风格的建筑纷纷出现。

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改造。

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

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到了建筑中。

后世,这种风格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

朱泽培·帕里尼是意大利18世纪的著名诗人,他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启蒙运动。他的创作,具有劝世内容和教育作用。

他的这首《祝酒》,通过欧洲传统诗歌应和形式的运用来表达诗人皈依酒神、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诗由14个四行诗节组成,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曼佐尼(1785~1873)

Manzoni,Alessandro

意大利作家。1785年3月7日生于米兰,1873 年5月22日卒于同地。自幼受启蒙主义思想熏陶。1805年赴巴黎,同思想文化界人士广泛交际,从欧洲进步的哲学思潮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吸取了宝贵的思想养料。

早期作品主要是诗歌。

16岁写下了第一首诗《自由的胜利》,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鞭笞封建专制。

《里米尼宣言》呼吁一切爱国者联合起来 ,为意大利的复兴而战。

《1812年3月》作于1821年,讴歌烧炭党起义中牺牲的英烈,但直到1848年米兰起义爆发时才得以问世,立即成为鼓舞起义者的战歌。

组诗《圣歌》共 5 首,宣扬基督教能够赐予人类崇高的理想、正义和平等。

曼佐尼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的两部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阿德尔齐》均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作者借古喻今,揭示君主专制和长期封建内讧,是导致外族侵略,酿成民族灾难的根源。

历史小说《约婚夫妇》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17世纪西班牙统治下乡村纺织工人伦佐和露琪娅互相爱慕,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成眷属。

曼佐尼摒弃了一般言情小说的俗套,把主人公的身世际遇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予以真切感人的描绘,从而把小说的锋芒鲜明地指向外来侵略者及其卵翼下的封建主,大胆触及了统一祖国、争取独立与自由这一最尖锐的问题,使这部洋溢着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历史小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对社会下层的主人公的品格、心态的刻画,对饱含生活气息的细节的叙写,对大自然美的描绘,都异常精致、活灵活现。

富于诗意的文字同丰富的第一手史料,想象同历史,紧密交织,相得益彰。

《约婚夫妇》为意大利历史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引发了意大利19世纪历史小说的繁荣。

曼佐尼对文艺理论、历史、语言也有精湛的研究,著有《论浪漫主义》、《论意大利语言》、《1789年法国革命和1859年意大利革命》等。他是19世纪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曾担任意大利王国意大利语言统一委员会主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r20220504100616e858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