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浅谈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下面小编就以2298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论语十则强调交友之道,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
人,其实就是一种伦理的存在。
人都要交友,而朋友也是一种人伦关系。
那么,它如何形成,又如何深入于生活中?怎样做可以维系友谊的长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发现答案。
《论语》讲到友与仁、义、忠、信都有交集。
交友与为学、孝亲、事君、友贤等在《论语》均有出现。
《论语》友道有核心原则,隐含重要属性与精神。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尚学精神;
“无友不如己者”;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有朋自远方来”。
朋友关系能够跨越亲属、夫妻、师生等特定人伦秩序的局限,在最广阔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畅行无阻”。
各种人与他者的交往中,增添朋友这一人伦关系并未有不妥之处——父母可以是子女的朋友;师生、同事等公共生活的共事者,也可以成为主体在私人生活中的朋友。将交往范围逐步扩大,朋友的适用之处也愈多。
中国俗语所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公共领域的人际交往往往是以友谊的面貌呈现的。
朋友作为一种交往最外延的身份几乎在各处场合都有所体现。
《论语》提及且推崇信义对于友道的重要,友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其崇高性也在《论语》中得到支持。
从交往的必要性考察友道,它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一方面,友情作为人伦有着发展潜力:当朋友关系成立后,除非明确断绝往来,即使长久缺失联系而导致生疏,双方作为朋友的身份依然保留着。
这意味大多数友情只待再度的联系而能够再次被激活。
人们在有需要的时候,友情也在考虑的行列:“患难见真情”的说法即是说明友道始终是被人需要的一种人伦关系。
友情既能够满足交往需要;又能够形成交往典范,磨炼扩充人的仁义之心。
因此友情成为了中国传统坚持推崇与践行的人伦秩序。
孟子“友也者,友其德也”即是对这类友情的提炼。
友道存于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有亲疏强弱之分,这意味着它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关系。造成友道多样化的关键在于人的有意栽培与选择。朋友是相与而成的,实也意味着它是后天人为的,换言之,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有意选择培养的。
交友是一种动态的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相与而成一方面强调时间对于培养友情的重要,另一方面也特别重视友道关系中双方的共同经历为友道的稳定提供保障。
《荀子》中如此解释“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生活中大部分的交友同样开始于某一团体;经过一段时光后才确定彼此成为朋友:如学生时代的朋友往往来自班级和社团。军队中的战友之情也是源于长期军旅生涯的熏陶。不少工作上互为搭档的双方亦是生活中的好友。
相与而成是友道成立的客观前提。
作为友爱之爱应主要被理解为一种亲密情感,亲密则是友爱所必需的。
与亲密感情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生活,亲密感情显然只有在共同生活中才能形成。
希腊人“久别故人疏”的诗句亦反映长期的陪伴对于友情亲密长久的必要性。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也不因为他们想做朋友就是朋友。”
其言外之意,就是对于相与而成这一时间性要求有所追求。另外,共同生活也总要有快乐,没有快乐,人们就不愿共同生活。
显然相与而成的友道能够将快乐提供给友情的双方。
在《论语》友道表述中,同样有反映友情相与而成的实例。
如《论语·公冶长》中,孔子问及诸弟子志向,子路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共”和“无憾”凸显出子路与朋友分享的快乐,彰显着友道相与而成的意义。
友道深厚的情感与稳定的关系均在相与而成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加深。
长期的共同生活这一客观前提保证着友道得以建立并且不断深厚;然则友道所追求的不都是亲密的情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尤其在“士”的观念中,最好的交往是“淡泊的”。
“君子淡以亲”、“君子淡而不厌”代表着中国知识阶层理想的反映深厚良好私交的友爱。
因空间上的分离而致使友情的疏远,中国俗语“人走茶凉”却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即“期盼人虽分离情犹在”“希望的是友情不依赖于亲密交往”。
中国友道的独特气质体现于对情感的内敛与期待这一看似矛盾的统一之中。而造就这类友道的往往取决于双方的选择。
这说明择友而交之于友道的重要。
友谊并非只有情感上的交流,没有合理清晰的择交态度与原则,所谓的友情不过是不稳定的泛泛之交,情感也可能会因为友道关系本身无法维系长久而逐渐弱化。
这种情况在亚里士多德评价年轻人的友情上体现明显——“在有快乐时他们朝夕相处,在没有快乐时就各奔东西。”“他们会很快成为朋友,也会很快断绝往来。”
快乐等情感并不总是能够长久地存在,因而也不总是能将朋友长久地维系在一起。
以择友标准及原则为前提的追求发展友道的主体意志往往比情感的率性发挥更加理性。
正因如此,交友之“择”才更为重要:主体确定自身所追求的理想友情的内容,理解维系理想友情的诸前提,并且在交往实践中会据此提升自己以满足抉择开具的诸条件,选择性可谓很准确地道出了朋友人伦的主体性和自由品格。
择友经过主体的考察与判断;交往出于考察后的自由选择,基于此的友情具备了信任的基础,因而即使处于分离的状况下,友谊依旧能够存在。
《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中对于儒者的表述“久别则闻流言不信”,证明了有所择交的友能够彼此信任,共同维系友道长久。即便在强调共同生活的古希腊,择友而交也是重要的事项。每个人都需要选择他适合的人去与他一起过共同的生活:共同生活就是一种每个人要去选择的生活。
每个人都要择友而交……
相与而成与择友而交相辅相成,前者提供了发展友道的环境,后者成为了友道成长的基础,两者为生活世界中友道人伦秩序的建立与维系提供先决条件。
友道中同样不乏关于择交朋友的论述,譬如在《学而》《公冶》等篇章中时常可见要求以言而有信为标准择交取友;在“子贡问友”等条目中注重择交的限度等,这些都将择友而交的要求展现无遗。
我们可以仔细研读和领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