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全文?
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全文可参考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出处,是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 其大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②
《大学·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扩展知识:
翻译: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③
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章 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tài)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二章 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 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jī)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yú)。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qī)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yu),绿(lù)竹猗(yī)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xiàn)兮,赫(hè)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xuān)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xún)溧(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呜)戏(呼)!
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 本末
子曰:“听讼(sōng),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五章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掩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六章 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第八章 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pì)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īn)而辟焉,之其所敖(傲ao)惰而辟焉,故好(hào)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e),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九章 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jiào),而能教(jiāo)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jiāo)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ì)者,所以事长(zhǎng)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zhòng),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贲( bēn )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纣(zhòu)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zhū)己( jǐ),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第十章治 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二、大学中庸经典语录?
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5、《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中庸经典语录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哪里?
出自《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过去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
四、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根本原则的句子?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五、四书中关于大的句子?
大家都在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自《大学》
(大学的原理,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自《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一样,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自《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自《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自《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自《大学》
六、“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出自春秋末期曾子所著的《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应为新,即革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
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扩展资料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