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赞美了屈原)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赞美了屈原)

有网友问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下面小编就以1793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赞美了屈原,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司马迁则是第一个赞美屈原并为之立传的作家。屈原正道直行,忠心为国,却受到谗毁,被疏遭迁,最后于绝望之中投身泊罗江而殉国。对于屈原的不幸遭遇,作者是极为同情的,因此在传记的字里行间,流露了司马迁的无限感慨。为了赞颂屈原一生坚持理想、誓不妥协的爱国精神,表达自己对这位伟大政治家、文学家的敬慕之情,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特意采用了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叙事勾勒出屈原一生的坎坷遭遇,以绘其形;议论则突出屈原的精神品格,来写其心。

司马迁

如此夹叙夹议,相得益彰,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传记的前两节是叙事,写了屈原的出身、才干、职务及其被疏的原因。其中特别强调了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卓越才干。正因为他具有非凡的素养与才能,所以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是全文刻画屈原形象的起点,具有高屋建筑的气势,为后来他屡遭不幸作了铺垫。由于上官大夫嫉贤妒能,为争夺权势而在怀王面前编造谗言,攻讦屈原,因而使昏庸的怀王一怒之下疏远了屈原,使他在政治上受到了沉重打击。

屈原现代雕塑

在第三节,作者由叙事转入议论。屈原被疏,究其原因,在于谗谄蔽明,邪曲害公,王听不聪,于是作者对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进行了分析、评价,使之融进对他身世的叙述之中。这段议论,不仅说明了屈原的《离骚》是遭遇困厄的怨愤之作,而且概括了《离骚》的内容,不仅抨击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黑暗政治现实,而且展现了屈原在这场忠与奸、公与私、方正与邪曲斗争中的刚正不屈的政治态度,并赞颂了他竭忠尽智、一心为国的高尚品质。经过此番评论,不仅使人深感屈原忧愤之深广,楚国政治之黑暗,权臣奸佞之可恶,而且把一个政治家、文学家的光辉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了。

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既绌”以下,文章又转入叙事,集中写了怀王屡屡受骗,楚国“兵挫地削”,以及怀王“客死于秦”等历史事件。其中穿插了屈原两件事:一是劝说怀王追杀张仪,一是劝告怀王不要人秦。这些史实,既进一步揭穿了怀王的昏庸和党人的作乱,同时又突出了屈原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为国事正直敢言的伟大人格。紧接着是由叙入议,先写屈原遭流放的史实,再写他虽身处逆境,仍“春顾楚国,系心怀王”的忠贞之情和“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的股切愿望,最后进一步分析楚国“兵挫地削“,国势日庭的原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楚国地图

通过分析,深刻地总结了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君亲贤臣、远小人的重要性,突出了屈原的高大形象,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性。文章写到屈原的结局时,作者化用《楚辞·渔父》的内容、记叙了行吟泽畔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并引录《怀沙》之赋,及其投泪罗江以身殉国的结果。至于其中的对话,实际上是隐士与志十之间的不同的处世之道的议论。前者主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后者则要坚守理想,保持美德。两相对照,突出了屈原正道直行,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奋斗不息、至死不屈的崇高精神,这一议论明志的对话,最终完成了对屈原伟大形象的塑造。

泪罗江

至于文章结尾的叙事,是屈原死后的余音,仍然与全文之旨相扣合。其一,写宋玉之徒只祖法其“辞令“,“终莫敢直谏“,反衬出屈原敢于直谏精神的可贵。其二,写数十年后,楚国“竞为秦所灭”,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屈原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并深刻地表明屈原的生死是与楚国的命运休戚相关的。综上所述,本文在叙事过程中插进了或长或短的议论,叙事主要写了屈原的不幸遭遇和悲壮结局,而议论则以反复咏叹的手法,赞颂了屈原的精神和品格,抨击了楚国君臣的昏庸与腐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以议论行于叙事之中的方式,在史传体中是罕见的。

爱国诗人屈原

如此行文,除了史料不足之外,最主要的是文中包含着太史公的血泪,倾泻着司马迁的激情,可以说是在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因为写成《史记》,也是“盖自怨生也”。作者对自己蒙冤受屈深感痛惜,对屈原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对其高风亮节无限景仰,所以只靠单纯的记事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敬慕之情,不足以表白其鲜明的倾向性,因此务必以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议论行于叙事之中,使叙述与议论做到有机契合,和谐一体。只有如此,才能使《屈原列传》产生同肠荡气、含蕴深长的艺术效果,才能表达对屈原坎坷人生、高尚品格的赞叹之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b202204022020105c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