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宋濂具有怎样的品质,下面小编就以2116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宋濂是怎样成为宰相的,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
宋廉,元末明初著名的《送东阳马入命序》,是他根据自己早年刻苦学习的经历所写的赠序,用来勉励他人,流传至今,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
虽然他文采斐然,但对于吴国建国的明朝来说,他是一个既无杀敌之功,又无谋略的普通公务员,他是如何名垂千古的呢?
1、 宋濂其人
宋廉,字景莲、千玺、龙门子、宣贞,今浙江义乌人,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如苏轼、谢安、王安石等人,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宋廉从小家境贫寒,又因为是早产儿,体弱多病,在起跑线上略逊于人。
虽然宋莲在家里很难与人打架,但幸运的是宋父当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宋莲的初等教育。
宋廉六岁启蒙,九岁便能写出令人称道的文章,《生于东阳的马序》开篇就提到"我幼年嗜学,家境贫寒,不能送书观看,每次从藏书馆借来,我都自己做笔记,数着天数偿还。"
不是每一个“神童”都会是伤仲永的趋势,在成长的过程中,宋炼没有因为别人的夸奖而幸灾乐祸,也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放弃,更是做出了“海阔天空,不知其贫,不见其虚”的旷达之句。
也正是因为宋炼的优秀,元朝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提拔他为国史院院士兼编辑,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史院院士兼编辑的官职是官方对宋炼才能的认可,但宋炼拒绝接受这样的认可。
有人说,好面子,文人就该面子,多了几次面子就足够接受了,其实,宋廉对元朝的多次官授,都是以他的勉强拒绝而告终的,当时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权力争斗,宋廉理智地拒绝了高官高薪,十九年后,元朝灭亡了。
2、 深受明太祖赏识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说过“智者君子有能随有功者,我以之为礼”,意思是广纳贤士,然后对李善长说,手下不缺韩信这样的武将,所以不缺刘后、张良这样的文官。
一个贴心的属下应当解决领导的烦恼,于是李善长就说:"宋濂博物洽闻,兼通象纬,可堪大用。"他向朱元璋推荐了宋濂。要知道,在这之前朱元璋部下的宁越府知府就对他下过聘书,但是被宋濂以照顾父亲为由推辞了,而这次明太祖的征召,宋濂则欣然前往。这是宋廉拒绝元明太守的聘书后第一次出山,出山前,宋廉去请教当地的隐士千言法师,试图证明自己是明智之举。
千言法师表示不赞成,宋炼却义无反顾的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这次的决定有信心,觉得自己能成为一个治世的能臣。
宋廉这次出山的理由和之前没落的理由一样,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当时元朝破败的前景,宋廉再次以翰林的身份去朝廷,在国家,在自己身上没有丝毫的利益,人头攒动的店面里的卫生是不是打扫干净了,谁也不会在意。
但宁越府太守的聘书还不够,宋廉只同意在一个太守手下做谋士,宋廉是儒家,向往治国,做谋士太屈尊,发挥空间不大。
朱元璋的征召给了他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宋炼和刘伯温同时被征召,宋是一代宗师和帝师,刘是朱元璋的天下首席军师,一时间风头无两。
至正二十三年五月,朱元璋建礼贤馆,宋濂等人都在馆中。
3、 应对皇帝自有一套
众所周知,明朝的朱元璋出身草布,剃度出家后才有了读书写字的机会,宋廉作为皇帝,地位比其他文官高得多。
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便是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在皇帝宝座上坐了几年也难免会变心,对下属的要求也是与日俱增,而像宋炼这样每天都要见面的人,却比别人更快地感受到皇帝的心意变化。
当时正值明朝建国初期,正是众多学子报国的好时候,朱元璋确实不缺人才和学者,宋廉也有他的能力长期陪伴在他身边。
在这样的环境下,宋廉的学识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要说他得道圣恩的独特能力,除了学识,还有他缜密的头脑、学识和情趣,从宋廉拒绝很多元朝的聘书就可以看出,宋廉是一个非常敏感谨慎的人,这样的人适合留在皇帝身边。
当时的宋廉深得皇帝信任,自然会有人来找他打听宫里的消息,对于这样的人,宋廉一般是只字不提的,如果皇帝问起,宋廉会把一切都详细的向他汇报,在皇帝面前保持着清臣的形象。
要知道,结党营私是皇帝最讨厌的罪行,为什么要打听皇帝的事情,就算一开始不是为了谋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更多,野心自然也会膨胀。
而宋濂这样不仅有超高的才学,且丝毫不骄奢反而谨小慎微的文臣就恰好对了朱元璋的胃口,也受到了他的肯定,"纯臣哉尔濂!今四夷皆知卿名,卿自爱!"言语间也颇为敬重。在这里,宋廉的形象逐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渊博的学识加速了当时社会科举制度的建立,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推动者,朱元璋也称赞他优秀的专业素养"浙东之才,清王佑耳;博之才,清不如易;博之学部,易不如清"。
虽然才华横溢,但他一点也不骄傲自满,谨慎的性格让他在皇帝身边长年累月安然无恙,作为皇帝和太子,他尽职尽责,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职场人。
不是只有那些有能力决胜千里和运筹帷幄的人才能长盛不衰。宋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细致的头脑也能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 《宋濂年谱》
2.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