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字词】
余幼时即嗜学
嗜: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录毕,走送之
走:跑。
不敢稍逾约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因此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既:已经 道:学问、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流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趋:奔向。执:拿着叩问:求教。叩,请教。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卒:最终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汤:热水。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再:两次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腰白玉之环
腰:用作动词,腰佩
右备容臭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若神人
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
缀:这里意为“跟随”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给予,赠送
凡所宜有之书
宜:应当 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
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 流辈甚称其贤 贤:贤能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余朝京师 朝:朝见
撰长书以为贽
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
色:脸色 夷:平易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谓:说
是可谓善学者矣
是:这 谓:称作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
谓:说
【重要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快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文: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7.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9.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文: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10.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人了。
11.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
12.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
13.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凡是应该有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看得到。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15.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有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16.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见面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候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
17.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思想感情
本文是宋濂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文章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同乡晚辈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问题探究
1.作者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遇到的苦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抄书之难:手自笔录;
求师叩问之难:趋百里外,谦虚谨慎;
从师道路跋涉之苦: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生活之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③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2.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 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作对比,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5.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①学习要勤奋;
②求师要诚心;
③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④学习要又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同步练习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知识链接】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的文字,内容多是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的文字。
获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中语文园地
【预习导学】
一、熟读课文,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并解释。
嗜( )学: 逾( ):
硕( ): 俟( ):
衾( ):烨( )然:
叱( )咄( ):
皲( )裂:
媵( )人: 容臭( ):
负箧( )曳 ( )屣( ):
2、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① 四支僵劲不能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滕人持汤沃灌
3、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走送之 古: 今:
②日再食 古: 今:
③滕人持汤沃灌 古: 今:
4、一词多义
(1)至
礼愈至( )
至舍( )
(2)以
无从致书以观(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以衾拥覆( )
计日以还( )
(3)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
久而乃和( )
(4)之
弗之怠 ( )
走送之 ( )
当余之从师( )
慕圣贤之道 ( )
5、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
② 腰白玉之环
③录毕,走送之
④余立侍左右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且 (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③
④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②
结果如何(用原文)?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②学习态度,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
结果如何?(用原文)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
②
③
④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
师:
衣:
食:
住:
行: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用原文回答)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 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2、分别写出含有“书”和“勤奋”含义的名言警句各一例(4分)。
(1)书:
(2)勤奋:
导学案参考答案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 求学 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 勤 且 艰(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幼年抄书之艰
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
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
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如何(用原文)?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
① 尝趋百里外
②学习态度,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则又请焉。
结果如何?(用原文)卒获有所闻。
5.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①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②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④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作者写到自己住读生活之苦时,运用了对比写法,突出自己“中有足乐”,淡化“口体之奉”,展现苦中求学的精神。
合作学习: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用原文回答)
书:无书。借书于藏书之家。
师:无师。趋百里之外。
衣:缺衣。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食:少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四海为家。寓逆旅。
行:不避艰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自知。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3.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
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人一些其它苦中求学的典故吗?你怎么看待他们这种精神?
囊莹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语录网网友观点:【部编语文九下】1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诵读+知识汇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