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蒋春林
稻香村的命名过程比较曲折,先是贾政带着宝玉先行考察,此处的布局是: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是干净富足的村庄景象,杏花占绝对优势。
见到路旁的石碣,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又回道:“此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贾政与众人都道:“更妙。”贾政和贾珍的审美差不多一个档次,几个来回,酒幌和鹅鸭鸡类的家禽就确定了。
贾政不满意杏花村,此处杏花为重点,要紧扣杏花,又不能太俗太直白,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喝断:“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宝玉等不及问便忙着插话,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踌躇满志的形象跃然纸上,比如考试时候看到考题对胃口,一路破竹,考得顺手,且灵感频发,得意之情不可抑止,从这一点看,和后文黛玉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的心理非常类似,二者都是学霸型,可惜黛玉无处施展,而宝玉这次是出尽风头。
然而贾政却一声断喝,这段非常精彩,中国式的教育,从字面上看,真是摸不着头脑,到底贾政是赞还是骂?此处有庚辰眉批:爱之至,喜之至,故作此语。作者至此,宁不笑杀?壬午春。作者写到此处都是笑得不得了,只有国人才能体会到这中国式教育的微妙,断喝中是饱含了浓烈的父子之情的。
然后宝玉洋洋洒洒评说此处并不天然,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
对于宝玉的傲娇和议论,贾政觉得过了,但是也无可奈何,这个娃应答如流,张口即来,诗词曲赋水平实在是比清客们的高。从后文看,是采用了杏帘在望,没有用稻香村。
元春的审美眼光一流,省亲短短几个小时,游览时间更短,就能慧眼举出出众之处的庭院,将“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并下了评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
黛玉为宝玉代写了“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明明元春刚说的改杏帘在望为浣葛山庄,二玉竟然坚持用杏帘在望的原名,幸亏元春大度,觉得稻香村更好,稻香村比杏花村含蓄实在多了,稻香比杏花更能表达丰收之意。杏花村、杏帘在望、浣葛山庄、稻香村,终于尘埃落定,浣葛山庄出局,而浣葛一词保留在对联中。
葛,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又名葛藤、野葛、甘葛,分布几遍全国。之所以名葛,是因为著名医生葛洪率先用葛来治病,因而以葛名此藤。葛粗生粗长,耐干旱耐瘠薄,喜光,常伏地或攀缘蓬勃生长于草坡、路边或疏林中,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及地面覆盖植物,葛叶很大,三出复叶互生,随葛藤蔓延很广,往往占领一大片地盘。葛花腋生,总状花序,花密,花冠紫红色,在绿叶坡中很醒目。
葛在古代应用甚广,有极高的使用价值,葛藤可编成篮子,茎皮纤维是造纸原料可做成葛纸,可柠成绳索为葛绳。在棉花传入之前,常用葛来纺织成布,名为葛布,也叫夏布,衣服、鞋子、帽子都可以用葛布做成,葛布当然没有丝绸轻薄华美,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探春曾经做了首诗《簪菊》,后半段是: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葛巾是男子戴的头巾,女子一般没有戴葛巾的,探春如此写,也暗含了她的心事、她的远大抱负:“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她是渴盼自己如男人般有机会有平台能有所作为。
葛在《诗经》中出现了很多次,是出镜率很高的植物,数一数很惊人,忍住不列举如下:《国风·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国风·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国风·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国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河之漘”,五篇以葛为名,其他五篇提到葛,《诗经·小雅·大东》:“纠纠葛履, 可以履霜”、《国风·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诗经·邶风·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诗经·大雅·旱麓》“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国风·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越王勾践自吴国返回后,卧薪尝胆,苦心积虑,投吴王所好,使国中男女上山采葛,织布献给吴王,有采葛的女子写了首诗有“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有这样善解人意的老百姓配合,越王的事业当然能成功。
葛的肥厚块根可制葛粉也可酿酒,葛粉和葛花供药用,有解酒功效。
有瓜葛一词,以瓜和葛都是蔓生的植物,比喻相互牵连的关系,《红楼梦》中说到刘姥姥和秦可卿时用了这个词,凤姐因为尤二姐打官司时,也说察院都和贾王两处有瓜葛。
宝玉将浣葛放入对联中:“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元春赐名浣葛山庄,为什么宝玉和元春喜欢用浣葛这个词?是因为浣葛这个词有特定的含义,源自《国风·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从表面来看,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诗中女子采割葛藤,煮软剥丝织成葛布,裁制葛衣。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回娘家(或出嫁)前,将葛衣清洗干净。是关于葛衣制作,葛衣清洗的辛勤劳作诗歌。有解读认为此诗是歌颂后妃之德的,诗中的女子是一位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俱佳的后妃,勤于劳作,熟习女工,元春以浣葛为名,贵而能勤,富而能俭,也是自重身份的表达,非常妥帖。宝玉称此处为浣葛处,此处有庚辰双行夹批:采《诗》颂圣最恰当。明确说明是颂圣,所以贾政挑不出毛病,元妃也喜欢。宝玉不喜欢读书,并不妨碍他会作诗写对联,而且此对联的意向丰富,词句精美,主题上是积极向上符合主流的。
后来李纨选择了住在这里,浣葛二字也可用来来称赞李纨的妇德。下联中的采芹人指的是读书人,可不是指的是同住在稻香村的贾兰?对联上联对应母亲李纨,下联对应孩子贾兰,这个对联可真是妥帖呢。
语录网小编总结:楼主也是满腹的诗书,一个葛能说出这么典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