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初一学生们的六张手抄报,以点带面归纳总结了儒学和《论语》的要点,同学们的手抄报制作得都很认真、细致。
不过,“不守信”的孔子并没有在同学们的手抄报中出现。
这里补充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孔子居然成了一个“不守信”的人。——看了这个故事,孔子在孩子们心中的高大形象会不会打折扣呢?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这个故事。
一次,孔子路过蒲邑被拦下不让走。
孔子有个弟子叫公良孺,他身材高大,有一把子力气。这个公良孺向老师抱怨:“弟子已经是第二次跟着您在此地遇难了,太憋屈了,实在是受不了,还是让我跟他们打一仗好了!”说着,就和蒲人打斗起来。
蒲人见公良孺勇猛,都害怕了,便对孔子说:“如果你答应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
孔子点头表示同意,和他们订下了盟约。
待出城后,孔子仍然带着弟子们去了卫国。
子贡不解地问老师:“刚刚订立了盟约就背弃,您这样做是否合适?”
孔子说:“那个盟约明明是他们要挟我才签的,这种盟约无效,就是神明也不会认可。”
对于这个故事,有人作诗嘲讽孔子:“为保自身亦说谎,后人捧腹笑先尊。”
也有人从现代法律的角度考量,说孔子是被胁迫签订协议,不算数。以此支持孔子。
有人说孔子诡辩,也有人说孔子这样做是机智。不知大家怎么看?
把话拉回来,从学生的这几张手抄报看,都是把孔子当成伟人、圣人,当成高大上的模范,却没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没有异议也就没有反思,从这一点,似可窥见中国教育的“千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