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所说的天地神谷,下面小编就以1850字给大家详细介绍道德经第一章理解,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这一章很重要!和前两天写的"白话复制上传"第一章一样重要!它们是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原点,是我们今天成就的起点!如果说我们今天的成就是一碗米粥,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粒米是怎么种的,一把火是怎么烧的,一口锅是怎么做的,一瓢水是怎么加热的...
我们享受着当下的果实,却很容易忘记初衷,就像在城市里熬夜的人,几代人过去了,已经分不清小麦和韭菜,更不知道劳动的艰辛,忘记了自然的馈赠,忘记了雨水的滋润......我们走着走着,忘记了来时的路。我认为天空在地球之外,地球是地球,我就是这张皮。但我忘记了我们最初是一个整体,头贴着天空,脚贴着地面,与天地团结在一起。
而道可道非道描述了这样一个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无论我们用道可道非道、道可道非常道还是道,可道非道哪句话来解释这句话,都离不开整体合一的寓意。
这个整体有点像神话中的混沌,又有点像《易经》中的孟卦,比如在认识的早期,我们没能分清各种不同,混入了一言堂。这不是贬低,而是澄清我们的过去。
我们试想一下:
当我们站在草原上,看着与绿地相连的蓝天时,如果我们不知道天地之间的区别,当我们想看到草原的尽头,蓝天时,我们会一直沿着草原走下去吗,因为草原与天空相连,走到尽头的是天空吗?就像蚂蚁的“二维世界”,地面和墙壁是一个平面?
而太阳刚好在天上,我们会不会觉得,朝着天一直走,走到天上,自然也能追上太阳?或许,这就是盘古开天和夸父逐日的来源!因此,即使我们区分了天地,我们的祖先也可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否则,它就不会以史诗神话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这个混杂的整体就是道,用《道德经》原话来说,就是"混杂物,天地生......不知其名,强字叫道,强字叫大"。(第二十五章)
在这里,我们必须说点什么!“道”在哪里,它就在我们周围,在我们身上,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自己,我们也与世界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整体。
让我们回到道可道非道这句话,我们会发现道作为一个整体,因为它太大了,真的很难描述,举个栗子:我在吃饭,同时,米饭也进了嘴,如果我们细分这个过程,加上我拿起筷子、用筷子拿起饭团、用嘴咀嚼这些过程,对应的就会是筷子被拿起、饭团被夹着提着,饭团被挤压压碎了;如果加上饭局的背景,在某个地点,某个时间,或者做饭团的厨师,粮食的产地,粮食的生产者,还能说清楚吗?
而且,平白无故,谁会是钢铁直男一般,说的这么细?(ps:钢铁直男聊天:"我在吃饭,米饭是我妈妈做的,米饭是在超市花了30块钱买的五常米饭,结账的时候排队排了很久,排队的前面是一个老人,巴拉巴拉......")
同时,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会描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我们的科学,我们不断地把事物细分,然后把它一一描述出来,就像超市里一个鸡蛋的溯源一样,科学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一系列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我们的世界,进一步理解整个“道”。
所以《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整体啊,可以说,但很难说清楚。(注意!"道可道非道"三种断句方式,虽然看起来不一样,翻译也不一样,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仔细想想!)
为什么我不能说?除了太大,还因为整体状态一直在变化啊,就像:我在吃饭,你问我在做什么,我......我......怎么回答?我在吃饭吗?事实上,我在回答你的问题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会用各种词汇去描述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个个词汇在不同的人面前,却产生了不同的差别。比如,小马过河,象觉得河浅,松鼠觉得水深;比如,人的味觉,我们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尝尝,甜与不甜全在个人感知……所以我们的科学,又做了一件事:定立标准,我们产生了长度的单位,测量水深;我们测量甜度,以确定口感……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衡量和制定这些标准,以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差异,更好地描述世界!
所以,我们说什么都可以,理解世界需要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差异,树立标准,理解世界。
那我们应朝着哪个方向行道(实践)呢?“无名”和“有名”。
我们把看不到的东西叫做无名,也就是命名为无的东西,比如我们物理学中的粒子、生物学中的基因,甚至暗物质;我们把能看到的东西叫做名,也就是我们的茶、米、油盐、高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名与无名,一大一小,都是我们世界的全部,也是道的一部分,小的让我们发现事物的微妙之处,大的让我们看到事物的边界。这是我们科学实践的两个方向,道德修养的两条路径和生活实践的两种方法。
入微察芥子,纵观得浩瀚。明察其秋毫,高瞻且远瞩。
语录网网友总结:道德经是讲形而上的东西,从不讲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什么暗物质科学技术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