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首言大本达道。
通释首章中和二字已竟。
此言知行二字。
乃至虽柔必强止。
通释致字之意也。
盖中者性之体也。
和者性之用也。
德者体用两全。
表里无二。
故谓之德。
真实无妄。
故谓之一。
一者精一无二也。
然致者导达之意。
如以我之情。
而导达于彼。
使相合无间。
故谓之致意。
今以有作之功。
而达无为中和实际之境。
吻合无二。
故云致中和也。
然此性真中和之德。
圣凡同禀。
智愚不二。
第愚不肖者日用而不知。
由不知故不能行耳。
故前言立天下之大本。
行天下之达道。
皆从知此性德中和中来。
今此知字。
即致之之意。
所谓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也。
且此天然性德。
本自灵明。
真知独立。
不假修为。
此生知也。
人有禀此生知者。
则无思无虑。
自然而致。
故安然而行之矣。
尧舜是也。
故曰尧舜性之也。
既迷此真知。
而必藉师友开导。
加以工夫问学之力。
以复其性。
此学知也。
故曰汤武反之也。
周孔亦然。
故孔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之在己。
至若行之。
则择其可否而行。
是则用力而致之。
利行是也。
利者力也。
故下云力行。
若夫求通而未达。
欲罢而不能。
加之内以疾病忧患婴其心。
外以困横穷厄摇其虑。
尔乃造次而弗离。
颠沛而勿失。
必欲大通而后已。
此困知也。
困知则由迁善改过而致之。
勉强而行之。
故下言知耻。
或者不定之辞。
盖言性德虽一。
而人根器不同。
故有上中下三等之别。
因有生知学困之差。
而行亦有安利勉强之异。
其实所以究竟归于一致。
及者至也。
谓至其极处。
归性而已。
故曰及其知之一。
而及其成功亦一也。
故引孔子之言以实之曰。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以生知安行者。
固不可得而见矣。
故于知中。
但举学知。
而困在其中矣。
于行则举利与勉强。
故学知者。
必须用力造修。
日有迁善改过之功。
故力乃利行。
知耻则勉行耳。
近者亲近随顺导达之意。
且知仁勇三者性之德也。
以知无不彻。
故谓之知。
物无不容。
故谓之仁。
一私不留。
故谓之勇。
吾人既非生知。
必待学而后成。
故好学足以达乎智。
力行足以达乎仁。
知耻足以达乎勇。
此三者乃致性德之方也。
故吾人即不能知性德之全。
苟能知此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矣。
修身成己也。
且以身观身。
既自知所以修身。
即以自修之方而治人。
则知所以治人矣。
此成物也。
治一人如此。
人人皆然。
即此而推。
则可以治天下国家矣。
要之。
皆出于至诚也。
故前之明乎郊社諦尝之义。
则治国如示诸掌。
岂虚言哉。
予尝读僧鉴。
见元世祖有言。
朕以广大不二真心以治天下。
苟能以广大不二真心治天下。
则彝狄足可以王中国。
况中国之圣人乎。
故知诚者万善之本也。
故云。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所以行之者一也以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