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国藩留给子孙钱财经典语录?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儿子的搀扶下散步,忽然之间便倒在了儿子身上,此时的曾国藩说不出话,抬手指了指桌上早已写好的遗嘱。
其中便有四条,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二、家书曾国藩原文?
①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大概1500封,所涉及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细读此书,你会发现其中的经典语句简直是字字珠玑,受用一生。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3、危急之际,惟有专靠自己,不靠他人为老实主意。
4、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5、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7、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8、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9、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10、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11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2、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3、禁大言以务实。
14、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15、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6、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17、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8、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曾国藩坚决反对为子孙购置产业,留给后人的只是耕读家风,他说:“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
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
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
②
修身篇·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六月廿日,接六弟五月十二书,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五月廿九日书。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即县试案首前列,皆不写出。同乡有同日接信者,即考古老先生,皆已详载。同一折差也,各家发信,迟十余日而从容;诸弟发信,早十余日而忙迫,何也?且次次忙迫,无一次从容者,又何也?
男等在京,大小平安,同乡诸家皆好;惟汤海秋于七月八日得病,初九日未刻即逝。
八月十八考教习,冯树堂、郭筠仙、朱啸山皆龋湖南今年考差,仅何子贞得差,余皆未放,惟陈岱云光景最苦。
男因去年之病,反以不放为乐。
王仕四已善为遣回,率五大约在粮船回,现尚未定;渠身体平安,二妹不必挂心。
叔父之病,男累求详信直告,至今未得,实不放心。
甲三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颇肯率教。
六弟今年正月信,欲从罗维山处附来,男甚喜之!
后来信绝不提及,不知何故?所付来京之文,殊不甚好。
在省读书二年,不见长进,男心实忧之,而无如何,只恨男不善教诲而已。
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四弟九弟虽不长进,亦不自满,求大人教六弟,总期不自满足为要。
余俟续陈。
男谨禀。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廿日)
三、对曾国藩评价的句子?
借维护腐败没落封建集权的、谋个人仕途升迁的一诡计多端投机分子;
屠万千中华勇敢起义汉民的、凭嗜血残暴发迹的一罪恶深重八旗走狗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毛泽东这样评价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四、曾国藩说有恒者则什么?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的“三有”是读书的要诀,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指导。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下一句是此三者缺一不可。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是做什么事就是要有恒心,才会成功。出自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本书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文集,采用最早的、也是目前被认为最为经典的版本,即传忠书局刻本。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
全书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第一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
全集由当时数十位学者、名流、官绅编辑而成,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的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对后人最有价值的内容较好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之后世。
③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是有恒心的人绝对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出自: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五、曾国藩血祭语句解析?
1、知易行难。
曾国藩在做京官之时已深知湖南官场之腐化,然起作为帮办团练大臣到湖南练勇之时,遇到的种种官场腐败,嫉贤妒能,仍旧觉得愤愤。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很多事情的道理讲起来较易,实行其事却比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知难而行还是知难而退,就是考验智慧的地方了。
2、人生太顺未必是福。经历使人成长,更知如何应对问题。曾国藩在40多岁到湖南办湘勇之前,仕途平顺,平步青云。在建勇之后出战,经历岳州跟靖巷失败,竟欲投江自尽,这样的人生可谓是坎坷至极。
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果仕途一帆风顺的话,可能曾国藩的人生也无法达到日后的巅峰,所以胜败乃兵家常事,感谢那些挫折让我们变的更加强大。
3、如何处理事情以及危机。单解决事情或危机乃为初阶玩家,解决事情以及危机并能让顾及所有相关人员乃是高级玩家。面对挫折和胜利时我们都要不骄不躁,面对突然事件时切莫惊慌失措,乱了阵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危机过后说不定就是胜利的彩虹。
4、人脉积累很重要。曾国藩若没有广交能人异士,只凭一己之力,实难建立湘军这支劲旅。识人只能和提携后辈一直是曾国藩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凭自己单打独斗就能胜利,可靠的圈子和合作伙伴才是成功的关键。
5、用人之道都将就德才兼备,然二者只可得之一,取德,交友亦如是。在本部书中,曾国藩先后遇到了很多人,但是他对于人才的定义始终围绕在一个“德”字上,有才即有德,有才无德者宁可不用。这也为我们在交友和选择合作伙伴时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
六、诸葛亮写过哪些对家好的句子的文言文?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政务繁忙,但他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后人统称为“诸葛亮家书”。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解读: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宁静”是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的前提。
他还阐明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肯定了才能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诸葛亮还突出强调了“淫慢”与“险躁”是养性励志的大敌,从而更加肯定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最后,诸葛亮特别告诫子孙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努力“接世”,经世致用,否则会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
诸葛亮在这封家信中的话,都是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都能熟记于心。它是当地诸葛小学的必修课,村民们家贴的对联,往往都是其中的名言警句。《诫子书》不光是诸葛氏家训,也是中国传统家规中的瑰宝,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育启迪。
《又诫子书》原文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又诫子书》解读:
设酒宴客,是为了合乎礼节,表达感情,从而使身心舒适,以恢复人的本性。而礼节尽到,客人退席,这便是最大的和谐与快乐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尽,客人也还没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续饮,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又诫子书》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教子饮酒合礼致性思想,可以说这是专门就事议事,因酒谈礼,他把设酒摆宴当作一种公关礼仪活动,并希望以酒为媒介,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调节人际关系。诸葛亮在这篇家书中追求中和之美,认为饮酒太过和不及都不好。
《诫外甥书》原文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诫外甥书》解读: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十三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
不久,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
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
他的大姐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二姐嫁给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庞山民所生子叫庞涣。
诸葛亮的这封《诫外甥书》就是写给庞涣的。
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告诫外甥,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
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难免沦落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诫外甥书》则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信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呢?
一是“慕先贤,绝情欲……恻然有所感”。“慕先贤”即要以古圣先贤作为榜样,向他们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让人奋发向上,坏的榜样则能把人拖入深渊。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绝情欲”即节制情欲。
外甥庞涣正值血气方刚,因此“绝情欲”就不要沉湎于爱欲而不能自拔。
人生在世,总会为一些繁杂琐事所困扰,而这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或者烦恼往往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
站得高就能看得远,人生的境界就会提升,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不为琐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弃凝滞”。
做到以上三点,自然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顺境逆境,也能“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二是“忍屈伸,去细碎…
何患于不济”。
这是实现志向的措施:要做到能屈能伸、随遇而安,抛却心中无关的杂念,认真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虚心学习,吸取别人的经验,要做到心胸开阔豁达。
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那么,即使他暂时得不到提拔,才华不被别人所了解认可,也不会妨碍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诸葛亮又从反面进行了论述。“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不免于下流矣!”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昂扬的斗志、坚强的意志,那么这样的人生最终只能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儿女情长所束缚,在平庸中耗尽一生!
诸葛亮这篇《诫外甥书》只有短短八十余字,却有很深的内涵。作为年轻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以及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否则,理想就可能会成为一种空想,甚至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平庸下流之辈。《诫外甥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如果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加之缜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动,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曾国藩在家训中也曾教育子女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些观点都凝聚了古人的经验与智慧。
七、每临大事有静气四句话?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卑,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1、道生于安静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清朝二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幅对联。意思是自古以来,凡是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
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大事、急事、险事、难事、要事,越能心若止水,沉着应对,泰然处之。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思考源于独处,智慧生于安静。一个人每天吵吵闹闹,心浮气躁,是不可能有智慧可言的。
2、德生于谦卑
无论你多么优秀,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人,因为真正比你优秀比你厉害的人,可以轻易看穿你的级别,而你却很难看清别人的来路,做人保持一颗谦卑敬畏之心才能走得更远。
最好的修养是谦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越有修养的人,越谦卑。
曾国藩说:“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谦逊为人,低调做事,没有骄慢之心,这样的人,人生没有祸患,迟早能获得丰厚回报。
3、福生于清俭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祖祖辈辈言传身教至今。小到一个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曾国荃汲汲于拿下南京,立天下第一等之大功,曾国藩却告诫他,“不必占天下第一美名”。懂得知足,对名利有清醒的认识,知道欲望的限度,简单节俭,这样的人才有福气。
4、命生于和畅
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交错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小人物的人生价值。
做人不求有如何高深的修炼,只愿拥有一颗平常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一切忧愁与烦恼。
一个人内心安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五脏自然和顺。这不仅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涵着养生长寿的奥秘。
八、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
1、人生就像心电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有忧患意识团结出成绩,团结出战斗力。
3、我们的生活所共同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其实它的核心东西,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处境是生于忧患而乐于忧患,我们的目的是死于安乐而乐于安乐。
4、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是在我的安乐窝安逸太久了,导致现在一点盐汽水就能把我喷死。
5、失去发烫的梦想并非只是由于年龄增长,更主要在于安定的生活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6、鱼从大海游进河流,从河流到鱼缸,它的圈子在缩小,它的生活变安逸。不用惧怕被大鱼吃掉的危险,却失去了选择栖息地的权利,看似安逸的小小鱼缸,却要面对缺氧和断粮的苦,裸露着肚皮供人观赏,好不羞躁。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有的一切都适于此。如此,你还怕苦难吗?
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苏轼
3、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4、物不经冰霜则生亦不固,人不经忧患则德惠不成。 ——刘墉
5、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曾国藩
6、一个困苦的人,惯受命运的打击,因为自己是从忧患中间过来的,所以对于不幸的人很容易抱有同情。 ——莎士比亚
7、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
8、用心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9、只有理念世界是无限平静的世界,它远离了人世间的一切忧患和烦扰。 ——叔本华
10、眼愈多流泪而愈见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加温厚。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