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司马光告诉子孙要简朴的句子,司马光说勤俭节约的话?

司马光告诉子孙要简朴的句子,司马光说勤俭节约的话?

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10句话,精致深刻,值得收藏。

1、 俭,德之共也。——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简朴和美德是相辅相成的。

2、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很多人都以拥有奢华的生活为荣,我却独独认为节俭朴素才是真正的美德。

3、 人皆嗤我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人们都在讥笑我的寒酸,但我不认为这是缺点和坏事。

4、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古人以节俭朴素为美德,现在的人却认为简朴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还因此讥笑他人,哈哈,这真是一件令人称奇的怪事啊!

5、 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赏析:因为勤俭,一个人就不会有过多的欲望。真正的君子会淡泊欲望,所以不会被物质所迷惑和支配,就可以顺着正确的道路和真理去做事。而普通人如果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小心谨慎地做事,避免灾祸的降临,能够让家庭慢慢地富足起来。

6、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赏析:我现在当宰相的俸禄,可以保证让全家穿得起绫罗绸缎,吃得起山珍海味,这么做没有什么困难的。

7、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赏析:应该想一想人生无常这句话,从简朴到奢侈很容易,可从奢华再到简朴就很困难了。

8、 汝非徒身当服刑,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赏析:你今后一定要谨记勤俭持家,也要告诫和教育自己的子孙,让他们也懂得我家世代先祖俭朴的家风遗训。

9、 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委者虽不能禁,忍主之乎?——《训俭示康》

赏析:颓废、奢靡的风气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我们这些当官的人就算不能将它完全禁止,难道还忍心去助长这样的行为吗?

10、 孔子称:“与其不孙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孔子曾说过,奢侈就会变得骄傲,节俭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自大,我宁可寒酸固陋。孔子还曾说:“一个人如果有节俭的美德,那么他一定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很少会犯错误。”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周公的《诫伯约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到北宋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清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历代家训中体现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俭”。对节俭的崇尚,首推司马光家族,其祖孙三代皆以俭为美,并将节俭作为家风世代传承。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他官至宰相,一生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司马光清廉品德的养成,源于父亲司马池的言传身教。司马池为官清正,生活朴素,日常饮食粗茶淡饭,即便招待客人也绝不奢华,只用梨、枣、柿之类的山果和肉干、肉酱、菜汤等,并教导子侄崇俭抑奢

宋朝颇负盛名的司马光,写过一篇颇负盛名的文章,曰:《训俭示康》。

它不仅富有文采,而且以亲身感受和翔实的史料阐述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很值得人们一读。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以家书的形式,写给其儿子司马康的,通篇贯彻一个主旨:崇尚节俭,禁绝奢侈。

在这封家书中,司马光不仅以父亲的威严口气,告诫其儿子当须身体力行,而且还严格要求其儿子“当以训汝子孙”,使子孙后代也照此规程行事,忠实地继承和发扬祖宗遗风。

人们不禁要问:司马光一生为官,曾身为“重臣”、“宰相”,应算是位高禄厚、吃穿不愁、无忧无虑了,他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要写这么一封家书训诫后人呢?这要从《训俭示康》这篇文章谈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这是司马光写此家书的动因之一。

关于司马光的先人是如何寒俭度日的,无从查考,不敢妄言,但司马光本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崇尚节俭的典范。

他在这篇文章中就自述说:“吾生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这大概与祖辈的影响不无关系。

文中,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二十岁中了科名时,参加皇帝赐与的喜宴,同年都戴了花,独其不戴,当同年告诉他这是皇帝赐与的必须要佩戴时,才勉强戴了了事。

他对于物质生活的信条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足矣!

他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他所以与众不同,并非是心血来潮,财源枯竭或“娇俗干名”,而是建立在“以约失之者鲜矣”的正确思想基础上的。

正因为如此,这位封建士大夫才没有坠人剥削阶级醉生梦死的浊流,他不仅能够做到以清白相承,而且坚持以清白相传,要求自己的儿孙,世世代代不失清寒本色。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这是司马光写此家书的动因之二。

司马光生于1019年,死于1086年,处于宋仁宗和宋神宗当政期间。

由于官僚机构膨胀,连年穷兵黩武,政局动荡危机,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尽管形势如此严峻,统治阶级非但不开源节流,与民生息,反而大开侈靡之风,肆意挥霍浪费。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详细陈述了这样一个实事,他说,过去,在其父亲司马池做群牧司的判官时,也请客人,也喝酒,但不过三巡、五巡,最多七巡而已,而且酒就从市场上购买,果品也不过梨粟枣柿之类,菜肴器皿就地取之,也不讲究。

当时“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大家都是如此,“人不相非也”。

然而,现在墩风大变了,宴请客人,酒必须是宫廷秘法酿制的,果肴必须是远方异珍,食物必须准备得很丰盛,豪华的器皿必须摆满案子,不然不敢会宾友,为此,请别人吃一顿饭“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因为在客观上形成了这么一种风气,“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司马光对这种侈靡之风是十分厌恶的,他面对世风日下的世局叹惜曰:“嗟乎,风俗颓敝如是”。

大约正是这种浊流横溢的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劝诫自己的儿孙们以俭朴修身齐家,他们非但不能以功名立足于世,而且有被浊流污染,丧身败家的可能。

当然,如果说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仅仅是出于自身的俭朴性格和对社会糜烂现实的不满,是很不够的。

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和所以要写出《训俭示康》留与子孙,传于后人,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他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目光比常人更分明地看到,崇尚勤俭,禁绝奢侈,于人、于家、于国的极端重要性。

人们都知道,司马光是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作者。

可以说,他为了写这部书,耗尽了毕生心血。

然而,也正是他对“上、自战国,下终五代”历史“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呕心沥血的研究,使他不仅弄通了“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缘由,为皇帝统治天下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从兴亡起伏、斗转星移的改朝换代中,还领悟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这就是:勤俭一一兴人,兴家,兴国;奢侈——亡人,亡家,亡国。

这是一条千古不变,屡试不爽的定律。

司马光当然不能不把这个重要道理诉诸后人。

应当说,司马光作为博闻强记的历史学家,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太多了。

在《训俭示康》中,他为了警醒儿孙后代,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

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

”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遗使急召之,得于酒家。

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上以无隐,益重之。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

”公叹日:“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从这些正面例子,司马光得出结论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同时,司马光还列举了“奢而亡身丧家”的若干例子: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鲒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通过司马光对上述事例的分析描述可见,他长期的精心的对历史的研究,参透了其中奥妙,已经准确地触摸到了世事变迁的运行轨迹。

因此,他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儿孙们戒侈立俭,远避覆辙,在家道、国道和世道的瞬息万变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大约是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的动因之三。

《训俭示康》虽然行文很短,但足可称为不朽的著述。

司马光的一些观点,不仅精辟深刻,而且极富远见卓识。

例如,他在解释御孙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句话时提出:“夫俭则寡欲。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这话简直把道理说到家了。

千百年的历史不正是这样的吗?凡是精明的仕宦臣民,无不注重于俭朴立世,他们抱着寿子孙后代和劳苦大众负责的态度,忠实地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尽管其中也有甘苦为邻,贫困相伴,但子孙安居乐业,功绩彪炳显赫,为世人敬慕和称颂。

而那些违背这一规律巧取豪夺,为富不仁的人,尽管腰缠万贯,佩金戴银,嚣张一时,但最终要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迟早落个败家丧身,祸及子孙的可悲下场——这大约正是司马光撰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也是今人读之应当深刻领悟和猛然惊醒之处吧!

1、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2、以俭立名,以侈自败。

3、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含慕富贵,枉道速祸。

4、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人皆嗤我固陋,吾不以为病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警世铭言似乎人人都懂,其中哲理人人都明白。这种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对象犯有原则性错误或坚持错误思想,经耐心教育无效才才用的。

孟子的故事都家喻户晓,主要是讲孟子逃学,孟母非常生气,拿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并严厉批评孟子逃课的行为,告诫孟子:“学习必须日积月累,如果半途而废,就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正是这样一位严厉而又慈爱的母亲教会了孟子什么是严谨和务实,什么是品行和礼仪,什么是忠孝和诚信,孟子被后人那样膜拜,这跟孟母的严格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孟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够溺爱孩子,要适当的批评才是正确的教育之道。

司马光是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只要生活中有一点奢侈浪费,就会非常的严厉批评儿子司马康。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司马康从小就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综上所述,父母对子女一定要怀着带有严格要求的热爱,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迁就孩子与宠爱孩子,一定要有理智,要适当的严厉。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行的优秀人才。

《朱子家训》 明 朱柏庐

《朱子家训》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精神的体现,强调了我们代代相传的勤劳朴实,踏实努力,勤俭节约,从善如流的优良品德。虽然都是生活中的琐事却体现做人的大道理和大智慧。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一作: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和诸葛亮诫子书差不多的文章是司马光的《训子孙》,其内容的共同点是: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

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 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

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

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

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少文人墨客将勤俭节约融入到家风家教当中。

史学家司马光的一生也十分俭朴,并把节俭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古代家训中的名篇《训俭示康》便是他结合自身经历与认识所作。

在文中,他自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并教育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在他的熏陶下,司马康以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受后世称赞。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恬静以修养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历史上如陶渊明,诸葛亮,刘少奇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c20220909131022c3b4s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