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长短句别名,长短句又称什么?

长短句别名,长短句又称什么?

长短句是一种文学体裁,在古汉语里又称为词,在我国宋朝最为盛行,顾名思义,每个句子中字数多少不一,参差不齐,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句式上看,它有律诗、绝句所缺少的参差美,从内容看,它描写出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词又叫“长短句”,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⑴小令(58字以内);

⑵中调(59字~90字);

⑶长调(91字以上)。

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

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

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扩展资料词的特征: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7、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词就是长短句

有些辞典上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或者注释“长短句”为“句子长短不齐的诗体”。这两种注释都不全正确,在宋代以后,就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所谓“长短句”,这“长短”二字,有它们的特定意义,不能含糊地解释作“长短不齐”。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

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

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还有《满江红》《丑奴儿》《卖花声》......。

写好词先不说用词,至少每种词牌名所代表的句式、格式你要熟悉,然后按照这个来写

词又称长短句,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长短句是词这种文体别称。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唐宋词是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

长短句是词的别称。词又称长短句,每句字数依词谱而定,长短不一。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又称长短句。

词的起源: 兴起于隋唐, 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 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所以又称“长短句” 、 “诗余” 、 “曲子词” 、“歌词” 等。

词的分类按长短:

小令: 58字以内

中调: 59-90字

长调: 90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豪放派、婉约派

作者:柳永, 字耆卿, 汉族,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 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 排行第七, 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 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 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 自许。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词牌的介绍:马嵬兵变后, 杨贵妃缢死, 在平定叛乱之后, 玄宗北还, 一路戚雨沥沥, 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如《明皇杂录》 里写道:“明皇既幸蜀, 西南行, 初入斜谷, 属霖雨涉旬, 于栈道雨中闻铃, 音与山相应。

雨涉旬, 于栈道雨中闻铃, 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 采其声为《雨霖铃》 曲,以寄恨焉。

” 这也便是词牌《雨霖铃》 的来历。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而古时词是配乐的, 曲调哀伤的旋律必然导致内容上的迎合。 序言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 不能不提及柳永, 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

这是一首饱含了 千种风情的别离诗, 人生无常, 聚散不定,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 别离的苦痛。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诗词界称词为“长短句”,因为词句排列就是长短句相间。实际上古代人的歌曲就是长短句相间的,歌曲中长短相间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利于感情表达。

双调词分两段,叫上下阕,也叫上下片。

词的句式大多参差不齐,所以词的别名又叫长短句。

填词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名称,这个调名统称为词牌。

后来词和音乐逐渐脱节,词牌就只是规定“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t20220723205013d427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