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狼》的中心句?
①
清·蒲松龄《狼》的中心句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白话释义: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章启示: 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人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人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②
白话释义: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章启示:
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人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人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书斋名;志:记录;异:奇怪的故事)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
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
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二、文言文:老马识途的中心句是哪句?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是对上文的总括,“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点明全文的主旨,合而概括全文中心意思,是文章中完整的中心句。
]
三、狼蒲松龄中心句?
清.蒲松龄《狼》的中心句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个中心句的意思就是: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之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呀!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这篇文言文狼的启示告诉我们,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人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而屠夫给我们的启示则是: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人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刻舟求剑文言文中心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五、高二上册容易考的文言文经典句子?
高二语文古诗词常考句子汇总
1. 《训俭示康》:
·文章第一段,作者结合自身体会和圣人的教诲,指出自己的本性: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赞扬节俭的美德,批评以奢侈为荣的不良世风。
·令作者不满的世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之所及哉
·第四段引用并阐发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说明崇尚节俭和追求奢侈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最后一段用古今历史人物的正反事例,来证明“俭”和“侈”导致的不同结果: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
2.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 《过秦论》:
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 《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6.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琵琶行》: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六、文言文,定语后置句?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