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高情商安慰别人的话,人际交往中,这3句安慰人的话最好别说,只会显得你情商低

高情商安慰别人的话,人际交往中,这3句安慰人的话最好别说,只会显得你情商低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消极情绪,而释放情绪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向人倾诉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向他人倾诉,可以有效避免情况的恶化,舒缓情绪的同时还能加深与被倾诉者的关系,作为一个倾听者,与人交往除了能悉心聆听他人心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如何安慰人,说好一句安慰话胜过于千言万语的劝说。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积攒的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身体器官也会相应的发生病变,对健康是有损害的。长期压抑住情绪不释放,对自身的影响颇为不利,所以就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倾泻压力和情绪。

人们的负面情绪伴随着日益交流的广泛而不断积累,当遇到那些心情不好的难事时,悲伤情绪应运而生,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如山体滑坡式一般倾泻而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人也就慢慢的变得孤僻。

懂不懂得安慰人也是很考验情商的,情商低的人他们在安慰人时,经常性不顾场合的说出以下这几句话,这样去安慰人,很有可能会起反效果。

01 假意型安慰:“这个事情我也经历过,我懂”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急于迅速安抚他人情绪而“先发制人”,低情商的人则是有样学样,为了逞一时之快,满口虚情地说出了大多人惯用的套路——“我懂”,这里的懂并非是真的懂,而是急于表现出能理解对方所用的策略,甚至对方连关键点都没道出,就被你突然来了这么一句话,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既然我们持着在安慰者的角色,就要饱含真情的进行安慰。

人与人之间是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感同身受,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之后,才能发表懂不懂,提前说出这样的话语,会让对方觉得你过于敷衍,导致倾诉者的情绪更加沮丧,达不到你预期的目的,这样的结果只会使事态更加的恶化。

会向你倾诉的人,是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依赖、体贴入微的人,而我们作为倾听者,在他(她)们倾诉中真情流露的每个瞬间,我们要悉心体会,没有充分理解对方的难处和体会他们的真实感受,这样进行的安慰,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低情商的人往往都是急于表现自己,才会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他们的思虑少了一丝沉稳,在对事方面也少了些许耐心,急于求成的背后展现出来的是不真诚,态度上的懈怠,所以,我们在得出理解他人感受的结论之前先熟虑,自己是否真的懂了。

02 硬核型安慰:“别想太多了,这都是为你好”

“这都是为你好”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太多太多,多见于父母这般的教育者角色,但是,我们在安慰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会说出这句话,而硬核式的安慰只会让倾诉者走向崩溃的边缘。

受委屈的源头来自于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一个心灵脆弱的人,当意见和对方不和又不占优势的时候,就会觉得受了委屈,他们本身有自己的追求,却被他人强硬的拉回先天既定好的轨道,他们不喜欢这样生硬的妥协方式,不喜欢勉强自己去做事。

低情商的人面临此类情况的倾诉时,“这都是为你好”,张口就来,妥协态度呼之欲出,没有结合情况具体深思,没有考虑到倾诉者的立场,基于安慰手段的缺失而选择撒手敷衍,这样的做法过于硬核,是强硬地让他人接受不认同事物的表现。

03 比惨型安慰:“你这有什么呀?我比你惨多了”

内心受憋屈的人,迫切的想找一个可以全盘诉说的对象,我们有时候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又想不到其他安慰的话,在低情商的人操作下,他们的安慰方式是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也当成是倾诉者,使场景一步步地转变成“比惨大会”。

低情商的人,他们会觉得低人一等是可以慰藉他人,他们不惜放下身段,用自己叙述的遭遇去博得倾诉者的注意,他们这样的做法不是在安慰,而是将倾诉者的身份换到自己身上,他们以为这样对方心情就能好点了,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时不时的都会碰到安慰他人的情况,安慰,是讲究技巧,是讲求达到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进行安抚他人情绪、释放情绪的行为,是出于能够慰藉他人心灵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安慰去安慰,这样造成的结果非但没有好转,更有甚者会陷入失落抑郁的深渊。

情商低的人在安慰他人时,经常不考虑情况,将不该说的都和盘托出,这都是要避免的,所以,我们在安慰人的时候,这三种话尽量不要说。

当然,情商不是天生的,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人生阅读。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情商,让自己的情商再高一点,建议读一读这三本书:

《为人三会》:教你如何说话办事,处理棘手的人际关系;

《口才三绝》:教你如何赞美、如何拒绝、如何幽默、如何安慰;

《修心三不》:教你在面对困境时,如何调整心态,不被情绪所控制。

这套书的解释了现代人立足社会应掌握虽然技巧和策略,深入浅出的说明了说话和办事所蕴藏的智慧和艺术,越早领悟,越早成功。这套书实用价值非常高,值得大家好好看看,学习领悟应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g20220913072806a6e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