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绘画需要焦点吧?那英语句子就不需要吗?焦点是“谓语动词”

绘画需要焦点吧?那英语句子就不需要吗?焦点是“谓语动词”

最近偶然发现2017年《爸爸去哪儿》里1个很好的案例

某鲜肉男演员英语并不好,但胜在毫不忸怩

如图,他说的完整句是:

我们都能明白他的意思是:

这就够了

他的英语水平曾在各种节目里被嘲笑,但我认为“这就够了”

因为他完全不考虑英语语法规则,而尊重了自己的汉语直觉

结果呢?

结果地球人都知道了他想表达意图

语言的核心功能实现了!


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经常只忙着“裁判”自己,而羞于使用早已熟悉知识点

嗯,你知道动词like表示“爱好(做某事)”,也知道其后可接动名词不定式

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我觉得节目里那次不完美的英语造句是1个很好的案例

不是关于英语能力,而是关于勇气信心

☛点击可看:世界能浓缩到化学元素周期表里,英语学习就能精简到65个单词里


不过,我不是来打鸡血的。

遵循汉语逻辑,我们的确可造出1个英语句子

但,汉语直觉无法引导我们造出1个“语法完美”的英语句子。

不完美焦点是什么?

答:英语严格要求除谓语动词以外的所有动词进行“非谓语化”


那这种汉语里没有的语言现象到底“矫情”“多余”吗?

这是现存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明代绢画《早朝图》

作者据传是朱邦,其创作于1881年

我历来爱用绘画分析语言

因为这2者都是人类传达思想工具


《早朝图》画的是故宫

图中有6重宫殿,宫殿尺寸的差异不明显

尺寸差异明显后果是什么?

答:我们无法判断画者(painter)在什么位置观察描画这些建筑

而且可能产生1种错觉:这6重宫殿像6层楼。


我们对比写实的照片就明白了:

照片上的故宫大致也包含5重宫殿。

拍摄者(photographer)位置很明确,我们很容易推测

那这时,这5重宫殿和《早朝图》的6重宫殿的展示效果有何区别

答:这5重建筑近大远小,尤其是“建筑1”牢牢占据了画面的一大部分


所以,汉语句子“我喜欢打篮球”(的主干)就对应《早朝图》

主语“我”是画面的前景

2个动词“喜欢”“打”是2个主要建筑

但它俩等大

我们无法断定哪个离画者实际距离更近,也谈不上哪个是画面焦点


英语句子(的主干)就对应照片

主语“I”是画面的前景

2个动词“like”“playing”是2个主要建筑

但它俩体积差异巨大。

我们一秒断定“like”拍摄者实际距离更近,也是画面焦点


有趣的是,国内还藏有多张《早朝图》相似版本。

但无人能说清它们到底是建筑图,还是肖像图

它们是表现故宫庄严,还是表现图中红衣官员威仪

中国文化的暧昧模糊多义再次得到印证

我们可以形成这个推理链条:

画者立场模糊→画面焦点模糊→观者看点模糊。

相比之下,前文的故宫照片则确定无疑在表现故宫建筑工整对称之美。


现在回头动名词不定式为何都正确

这就相当于:用一切手段照片上的“建筑2”显得小一点,来突出“建筑1”

动词的3种非谓语形式都是候选手段


即便句中动词数量不止2个,这个原则仍然适用

比如:


还是通过绢画照片对比

4个动词“等大”的。


like谓语动词

seeing动名词

catch不定式(不带to的不定式)。

stealing现在分词

seeing、catch、stealing都是非谓语动词形式。

它们弱化自己,旨在突出谓语动词权重


读到此处,你会质疑我用照片来比拟英语句子合理性吗?

我的理由是:

1. 摄影源自西方

2.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和早期摄影的功能一致

3. 我接下来也要引入1位法国绘画大师德加(Edgar Degas)


美术史常把德加归入印象派(impressionist),而他在世时就强烈抗议纠正说自己是写实派(realist)

德加著名系列画作是表现芭蕾舞者动态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1幅:《舞蹈课》(The Ballet Class)。

我们毫不费力地圈定画面焦点

因为黄圈舞者面目身姿完整清晰,其它舞者都被刻意弱化了。

而且老师和其他舞者都朝向

(注:老师是芭蕾大师Jules Perrot,在画面中也较醒目。)

即便前景里2个舞者背影十分清晰,但,终归是背影

而且这2个舞者也朝向


就像这个句子:

英语句子里一共有3个动词。

虽然feellike都是谓语动词,但feel只是时间状语从句谓语动词

主句谓语动词like仍是整个复合句逻辑重心


但在全球最知名的10幅中国画作之一《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很容易“迷失”

根据所有人物朝向,我们很可能以为琵琶弹奏者是画面焦点

几乎所有人物等大,有同等细节

其实呢?

黄圈里才是真·大佬“韩熙载”

“韩熙载”就该是《韩熙载夜宴图》灵魂,有什么问题?!

这种“迷失”根源是:我们没有用任何手段(包括大小颜色光线等)“强化”韩熙载

这就像我们不对句子中的“感觉”“喜欢”“打”这3个动词作任何形态变化


我们要不要问:艺无高下,各有千秋,凭什么要照搬你西方的艺术标准?

答:只能说,如果把《舞蹈课》《韩熙载夜宴图》对比,《舞蹈课》“更”接近真实可感的物质世界

同理,英语句子比汉语句子“更”准确地呈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世界

一切都是“相对而言”

☛点击可看:被误解和被伤害的“非谓语动词”


句子需要“谓语”“非谓语”的分别。

“非谓语”只为反衬“谓语”

这方便听者

画面需要“焦点”“非焦点”的区别。

“非焦点”只为烘托“焦点”

这方便观者

大道至简,罢了。

(本文完)

作者简介:

不间断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中国工作15年

曾受雇于新东方﹑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Easy FM﹑视觉中国集团﹑华纳唱片等

语录网网友观点:坦白讲,作为海外华人,我看你的文章很懵,一直在跳跃性的类比。

而事实上讲到的东西又特别少。

花了10分的长度讲解了一分的内容。

呃,好长的文章。

楼主对图片很有研究啊。

我觉得还是比做动态的影片吧,有时候焦点会变的。

英语或者好多语言重点大多都在最后,跟电影差不多,结局很重要。

JohnnyQuid 你好 谢谢你分享你的感受 我的“感受”很长 所以我就写下了很长的文字 即你看的这篇关于动词的文章 而我的“感受”引发了你的“感受” 所以你写下了很长的留言 非常珍贵 这种过程就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 知识从来不可能被传授 只能被“感受” 谢谢你一起来玩,我一直以为《韩熙载夜宴图》里那个红衣服的是主人!

因为他的衣服最显眼,无意间刷到老师的文章,看的停不下来,每一篇都让人豁然开朗!

感谢,catherinexuoo 你好 谢谢你把感受告诉我 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这些文章对你有用 能激发你的思考和对不断思考的热情 谢谢你一起来玩,老师:我喜欢看一个警察抓一个正在行窃的小偷。

这样似更稳妥,嗯,你这样的语言组织当然更好。

我把“正在行窃”放在句末是为了在汉语和英语之间形成更工整的对应。

我认为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来理解和组织语言。

不过catch sb. doing sth.里的doing不一定要翻译成一个定语,因为doing sth.实际也只是一个宾语补语,补充说明宾语sb.正在进行的动作。

但是你想将doing sth.翻译成sb.的定语,我认为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只要我们有充分的“非谓语化”意识,就足够了。

谢谢你对你的真理的坚持。

:),英语严格要求除谓语动词以外的所有动词进行“非谓语化”,那为什么catch不变成catching或to catch?,Iperfect178 你好 谢谢你分享疑惑 你的问题不仅与英语有关 更与所有语言有关 因为任何语言都有情态动词 “我能进来吗?“我可以进来吗?” “我应该进来吗?” 这3个汉语句子里包含着3个情态动词“能”、“可以”、“应该” 情态动词表示“可能性”或“意愿” 那任何语言都有表达“可能性”或“意愿”的场景 那它们可以单独使用吗?答:基本不可以 而一定需要跟一个实义动词 这3个汉语句子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实义动词:进来 总结一下:汉语如何 英语就是如何 英语根本不需要从零学起 所以 那3个汉语句子用英语表达就是:Can I come in? (我能进来吗?)May I come in? (我可以进来吗?)Should I come in?(我应该进来吗?)欢迎继续探讨,另外 我的例句里特意用到了我们过去常背的固定搭配see sb. do sth. 你一定也记得还有see sb. doing sth. 这两者含义有区别 但就算它俩含义不同 我们还是发现“非谓语化”的原则原来一直一直就适用 只是我们原来不这样看待 而把它们当作固定搭配来记忆 至于为何是see sb. do sth.而不是see sb. to do sth. 这就属于英语发展史里约定俗成的问题了 但这仍然不妨碍非谓语化的原则 区别只是:用“不带to的不定式(bare infinitive)”还是“带to的不定式(full infinitive)”?终归还是不定式 终归还是非谓语形式 所以 从此以后 我们看待句子的眼光都会更宏观 不止背几个固定搭配 而是时时刻刻会检验自己有没有对除谓语动词之外的所有动词考虑非谓语化的问题,嗯 你可以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任何事物 而我只是提供英语国家公认的客观语法规则 谢谢你一起来玩,嗯,感谢答疑。

其实我只是对“Police officers can catch thieves every day.”这句话里说can是谓语不太理解,这句话的谓语是can catch是不是更严谨一些呢?,嗯 那是你对自己足够放松了 不放松就会觉得我在一派胡言 我们自己本来都已拥有很多 自己就是宝藏 只要去“看见”它们就足够了,I like play bsaketball.这句英文,英国人应该也能听懂吧?包括谓语动词遇到主语三单时仍用动词原形,老外也能听懂吧?英语将来会不会受中文的影响,也来个以不变应万变?,哈哈哈,嗯 在任何情境中 毫无不安地调动起仅有的词汇表达自己 而不是靠背过什么句型 这就实现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意义 这只需要我们转变观念 意识到汉语和英语的基本逻辑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你提及的这句话就是一次非常好的自由发挥 而且英语国家的人一定能听懂 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去打磨三单、时态、非谓语 这就是有机的、符合人性的学习,最近翻到旋元佑的语法书,结合头条上你发的文章,一下子让我这个已经四十不惑,英语从初中就没有学好的人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类比集成册子,当然言语间也要照顾传统文化的承受,好多人会上升到民族自信心的程度。

嗯 老朋友 谢谢你分享自己的经历 很是新鲜有趣 语言的本质就是一种表达工具 仅此而已 它本应服务于人 为人掌控 也就是说人一定高于语言 人是语言的主人 不管是汉语、英语、或任何其他语言 而如你所言 中国的主流思潮只把语言和民族感情关联 这种思潮的本质是语言高于人 人匍匐在语言脚下 这是我绝对不会赞同的 而且我写作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尊严还给人 在我眼里 英语或汉语只是一个道具 人的思想才是最高贵的,第一次看到这种类比,很独特,也很有道理,一切都是相通的,觉得高大上,w卧槽,写的很有意境啊。

快到了哲学的境界。

牛逼,计划出书吗?我买一本。

我也是英语老师,语法学的也很牛逼。

thinkingEnglish 你好 你觉得哲学是高深的、有意境的,每个句子最小化单元=主谓宾,其他都是补充,无论英语还是语文,那我估计你的问题属于固定搭配了吧 see sb. do sth.里用的是不带to的不定式 这好像没什么道理可言 help sb. to do sth.对 help sb. do sth.也对 这都没有非常明确的道理可言 你是说这类问题吗?,啊,这个我知道,我想知道的是什么时候可以省略,嗯 是这个意思 到了这一步似乎已没有道理可讲,实际上 一切动词原形都是“不带to的不定式(bare infinitive)” 最让人意外的就是这样:I will go. 这个句中的第2个动词go就是“不带to的不定式” I don’t know这个句子里know还是“不带to的不定式” 在前文这2个句子里:will和don’t都是谓语动词,go和know都是非谓语动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e202209200752254f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