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言获诺奖的感言,我本不想讨论的。
因为人们讨论的太多了,我也曾谈了本人的观点。
所以上一篇文章我只谈了莫言获奖评委的颁奖词。
我的主要观点是评委颁奖词是不用经过莫言的同意,里面的意识形态偏见与莫言无关。
许多评论者说莫言获奖感言与评委颁奖词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抹黑中国,讨好西方。
所以有必要再将莫言获奖感言解读一下。
感言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给它起个《母亲》的小标题。莫言获诺奖,母亲由于1994年就去世了,无法分享莫言获奖的荣光。而母亲是对莫言成长影响最大的人,莫言颇觉遗憾,所以他获奖后有很多话要对母亲诉说。
莫言对母亲的诉说回忆了四件事:1、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
由于饥饿无力打碎了家中唯一的热水瓶,但母亲没打他也没骂他,口中只发出长长的叹息。
表达出贫困生活中母亲对他的疼爱之情。
2、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小时候随母亲捡麦穗,麦穗被没收,母亲被看守麦田的人打。
多年后,母亲原谅了打她的人。
表达了母亲宽容侍人的美德。
3、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
一个中秋节,难得全家每人只包一碗水饺。
母亲却将自己的半碗水饺送给了上门乞讨的老人。
表达了母亲的宅厚仁心。
4、记忆中最后悔的一件事。
跟着母亲去卖白菜,莫言无意中多算了买白菜老人一毛钱。
母亲泪流满面,轻轻对莫言说,他让母亲丢了脸。
表达了母亲面对贫困却诚实诚信的朴实品德。
因为回忆这四件事中,每件事都摆脱不了"贫困"这两个字。
有部分人就认为莫言在抹黑中国,讨好西方人,在为西方人攻击中国递刀子。
我对于这种观点是很不认同的。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民的贫困生活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并且也不是莫言文学作品首先展示的,对西方人来说也不是秘密,没有必要掩盖。
何来抹黑之说。
还有人对这四个回忆中的细节进行深挖,说莫言家庭是富裕中农,莫言父亲是生产队会计,家庭没这么穷困;说莫言母亲不是捡麦穗是偷;说乞讨老人不可能这么嚣张;说莫言卖白菜情节是假的。
总之就是说莫言撒谎。
其实这些人就是吹毛求疵,对当时情况不了解。
富裕中农是根据解放前农户的经济情况划的成分,并不表明当时莫言家庭经济富裕。
一个生产队的会计,也是仅仅挣工分的,又不多分粮,多分钱。
我们这里的生产队长还出门讨过饭呢。
对于"捡""偷"之争,更是无的放矢。
不允许捡就是偷,麦收时节生产队从来不允许捡麦穗的。
你说偷,也无法和你辩,反正也不像现在偷东西一个概念吧。
感言后半部分莫言主要写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介绍了自己的部分作品。对此我就莫言,莫言了吧!
语录网网友观点:如果就事论是,也没啥说的。
如果不能全面深刻的看问题,只停留在表层,只纠结这些表面的东西,未免层次有些太低!
1,你怎不和解放前比较,2,当时全国的情况不好,即有客观大环境原因,还债,自然灾害,又要进行工业积累……,看看莫言的作品,再看看获奖词,你再洗也洗不白!
那时光和解放前比。
解放前是战争动乱年代,青壮年都去打仗,战争又破坏生产,消耗物资。
有一个测算,那时一发炮弹顶一个上中农一年生活费。
那年代的\忆苦思甜\才是扯屌蛋,能比吗?你现在还和解放前比,你怎么不和原始社会比。
莫言的感言中的四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很大的疑问。
其家庭是个以祖母为主的、莫言父和伯父没分家的大家庭,一直到七一年祖母去世才分开,全家十二口人在一锅吃饭,由祖母安排,单从这个家庭的构成和能在一起生活看,在农村是少有的乡贤式人家。
能不产生矛盾和维持好秩序,在一起友善相处的基础,应是有饭吃有衣穿,如果穷得没饭吃没衣穿,肯定会产生矛盾,导致大家庭的分裂。
这是一。
二,莫言父亲从农业社起就当会计,人民公社时当大队会计,其收入一定会高于一般群众。
大哥五九年上大学,六三年毕业当教师,那时首发工资不会低于四十元,以后还会逐渐增资。
二哥六十年代初就成了正式机工,工资也应在三十元左右。
莫言大伯是国家基层机关工作人员,也是拿工资的人。
全家十二口人就有四人拿工资,这在农村应该是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家,生活条件高于普通群众。
这样的人家能让莫言饿得吃煤吗?能让一个行走不便的小脚女人,扭着双脚到坎坷不平的麦茬地去拾麦吗?并且还是很有威望的大队会计的女人!
这样的人家能出现穷得没办法,将留下过年包饺子的仅有的三棵白菜拿去卖那几毛钱吗?所以,莫言说谎的可能性很大。
你说的这些是七十年代了。
六十年代没这么高工资。
再说粮食定量供应,顾自己就不错了。
都挨饿,谁顾谁?年轻人,回家问问挨过饿的老年人!
自以为是。
你大伯一月二十斤粮定量,个人吃不饱,顾你吗?,谁顾谁?半碗饺子都给乞丐谁顾谁?居然有这样的数学老师?,乱七八糟。
顾老婆孩子你还顾你侄子你兄弟媳妇,必须顾啊,莫言妈妈就顾,你爸爸要不顾就和莫言不是一伙的,本人比莫言年长,幼年时虽然生活不能跟现今的生活相比,但困难中也有欢乐 ,回忆往事,还是童年时光快乐多于忧愁,不会对贫穷的生活耿耿于怀。
别挖空心思捧场了,不要再讲什么这个文学那个文学的。
就认定是作者家庭变迁的一部记实史,作品中人物描写均来自其家庭真实原型,事件真实,是一部难得的肥水不流他人田的史实作,,在莫言眼里,那个年代是一团漆黑、一无是处!
在他心里那时的中国就是人间地狱!
这些描写让西方人很满意,因此他获奖了!
饥饿只是三年暂时困难的事,不是五,六十年代普遍的事,莫言真的把饥饿扩大化了,很多所写的事是凭空捏造的,比如吃煤,还有莫言自己所写的好多事也是前后矛盾。
所以莫言所反复宣染的饥饿之事不是事实,他是有别有用心的。
对于过去的穷,我记得咱中国有句古话是:穷要穷得有骨气。
还有一句是:不卑不亢做人。
粗人的理解是穷人的翻身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穷时不作他人的奴隶,富了不要瞧不起沒有翻身的穷人。
堂堂正正做咱中国人,母亲再丑也是咱亲娘。
那时侯虽然穷些,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力几十倍地增长了。
读懂颁奖词,学做中国人!
美丑不分,善恶不辩,何以做人?,用功了,可也露馅了,多亏你费心把几件事一一列出,你自己看看,那个是矛?那个又是盾?,西方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明摆着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获奖者须无条件的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果你现在还在教师岗位上,请你认真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免后患。
算了吧,一切妄图为莫言洗白的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只能是越描越黑!
如何讲道理,喷子们也是喷,因为除了喷他们还会什么呢?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思自省,这有什么错?而且,第二个历史决议都有结论,在此基础上反思自省何错之有?,层次不一样,你们能吃煤,不用说拾了,连心都可卖。
你层次高,偷可以变成拾。
本来是贪小便宜的事硬说成伟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