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闲话农活儿谢其章完整,下面小编就以2809字给大家详细介绍,预计阅读需要8分钟!
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2018)剧照
中学时代,有过几次“学农”,那是在北京郊区的农村,时间约十天半个月,还谈不上对“春种夏长秋收冬储”农活儿的全程认知。第一次学农,去的是果园,学的是剪枝、嫁接、喷药,后来真正下乡插队到农村,一样也没派上用场。学农赶上过一回割麦子,没有发给学生们镰刀,也许是怕我们手笨没割成麦子倒把手脚划伤了,不用镰刀割,而是用手拔麦子,老乡们也是手拔。我下乡的农村不种麦子,因此这项“学农”(拔麦子不光靠蛮力,技术要领很多呢)也没用上。农村插队的第一年(1968年),9月初我们进村,秋收才刚刚开始,对于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班,连锄头都没碰过的人,生产队布置了一些技术含量不大的杂事,第一个任务是平整院子,很简单,第二个农活是"钓麻",村民把8月份的麻条泡在池塘里,泡足了时间,偏偏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还不会做技术活,那就先做些简单的改编,简单就足够简单了。你只需要从池塘里捞起一捆捆的麻杆,但它们相当脏、臭、累。把它们拿起来解开,摊开,晾干。冬天,在房子里,麻绳从麻杆上剥下来,一根一根地,然后拧成不同粗细的麻绳。它完全是生产队自己使用的。农村有很多地方可以使用绳子。我们不能打麻将绳。简单地搓一根行李绳没关系。马车和牛车用的缰绳必须是老式的。
我插队的那个村子,半农半牧,村南是耕地,村北是沙堆,中间有成片的草地,不叫大草原,生产队有专职的牧马人,一年到头放马、放牛,从来没见过牧马人干农活,冬天,除了必须用马和牛拉车,其他大群的牛马各自为政,爱去哪就去哪,春天,牧马人一个个找。牧马人不仅认得自己生产队的牛马,还认得其他村的牛马,这也不奇怪,牛身上有没有每个村的烙印呢?我下乡才十几天左右,生产队就给我发了一份和牧羊人一起放牧的好差事,真是难忘的一天,即使我没有日记,我的日记上写着:"早上,我和牧羊人一起去放马放牛,进山后,我们把牛马散了,睡得很香,风轻轻地吹着。午餐,在山间红红的树荫下,牧羊人吃着我带来的米饭,我吃着他煮的野蘑菇和烤的老玉米,真是美味极了。过了一会儿,散落的牛马聚集成一堆,呆了一个多小时开始开车回去。草原的风吹着我舒缓的心情。"
赶回村子之后,马归马圈,牛归牛圈,相安无事,马倌自会查数,一匹马一头牛也少不了,这就是“职业素养”吧。一个多月后的10月17日日记:“上午去南边掰萝卜。晚上夜战捣粪,非常不容易才干完(农活忙的时候,白天干了一天,晚上还要再干三四个钟头,点着煤油灯,称为“夜战”)。日记里的“捣粪”,需要多解释几句。种庄稼离不开肥料,肥料就是粪,粪从何来?这要从公私两方面说,人粪和猪羊鸡粪一般都是老乡家自留地(房前屋后)所用。公家,也就是生产队的肥料主要来自牛群和马群。牛马圈先要垫上一层厚厚的黄土,然后这牛呀马呀就在圈子里连拉带撒,经过几个月的牛马践踏,这粪的精华即入了土(入味)。然后是“起圈”,将入透味的黄土一车一车拉到空地,堆得跟小山似的。隔一段时间,进行下一道活——“捣粪”,等于是将粪山彻底挪个地方,为啥要捣,是为了粪土搅和得更均匀。次年2.3月份,捣碎后的粪便会被拉进田里,隔一段时间就成小堆卸下,远远看去就像坟墓一样,此时的粪便还是冻土,开春后一敲就破,最后一项工作叫“溜粪”,工具是一个带T形手柄的箕,用短木耙,用来把粪便拉进箕里。三个人一组,有经验的社员开着牛犁开龙,女社员从牛犁后面点种子到沟里,男社员跟着女社员从种子里点粪,我把这项工作叫做“跟风”,知青干的活多,不需要什么技能,生产队的强劳力从来不分配做这种工作。
在农村,柴火燃烧是一个大问题,谁的生活好,不需要进入院子,只要你看看这个家庭的柴火堆的高度就可以看出八九分,有些人的柴火堆那叫一个整齐;不好的时候,甚至拿起柴火烧一顿饭。柴火堆也有几种,有烧过的木头,有没有烧过的软柴火,各有各的用处,牛粪不能用,只能在冬天冬天捡起来烧。知青户不能回避烧柴火的大问题,但生产队要照顾,特地批准我们去山沟里砍树枝。有一次我们三个男孩真的砍倒了一棵大树,把它拖了回来,生产队也没有责怪我们。农作物秸秆是烧柴火的好柴,但有一个麻烦,我们必须防止猪和牛来伤害,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放养的牛饿得要命,它们冲进院子里咀嚼。
所谓冬闲,其实也不能闲着,每天都有活干。田里的活不多,大部分是在院子里干的。养田,是个技术活,必须由老土养大。科普一下,"养田:打出来的粮食、豆子等,用机器、铲子等养大,风吹掉贝壳和灰尘,分离干净的谷物。"养田,也必须有人帮忙,我最怕这个活,说白了就是怕脏,下风经常弄出一张灰头土脸。院子里有份好差事,值更多。院子里种满了粮食,晚上得有人看守。知青经常指定值班看守,白天休息是份好差事。冬天的夜晚又长又冷,后半夜更糟糕。有一次我真的困了,所以我偷偷回到知青宿舍睡觉。炕上全是睡眠。我找了一条缝,挤了下去睡着了。我觉得我没睡多久,我被检查副队长吵醒了。之后就不敢再偷偷溜回宿舍睡觉了,只好另辟蹊径,院子里有很多捆草,盖个简陋的窝棚,进去暖暖的,也不失职;院子的夜空,月亮弯弯的,星星点点的,一个人,可以在脑子里想很多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后来回到城市,再也没有像院子一样寂静的夜空了。
农业谚语"寸草不生,无材不肥"说的是喂牲畜的草料要切成块,易于消化,这样它即使喂牲畜的食物少了,也能辛勤劳作;割草机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更新草,一个人干草,更新草通常是老式的风格,分寸刚刚好,按压割草机也能省力,如果继续多了,割草就得辛勤劳作了。如果继续变短,可能会"跑刀"。断头台大概两个小时休息一会,老式的烟袋,我可不能休息,得磨断头台,"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断头台的工作很枯燥,一老一少在小屋里无聊,无话可说,不如一起在田间地头干活,有说有笑,时间过得飞快。
“比春天更美的东西比秋天更有效”这句话在农村已经不适用了。如果天气好,不劳而获总会有收获。前面说过,进行了粪便和播种。经过几场春雨,幼苗从土壤中冒了出来。我们村(店子地)的好土地种植玉米,主要是黄色玉米,因为黄色玉米的产量比白色玉米高。播种时,四五粒谷物散落在一个坑里,大多数幼苗冒出四五株,嫩绿诱人。四五棵苗,只能摘一两棵留下来,剩下的必须痛苦地砍掉,这项工作叫"间苗"(也叫定苗或保苗),也叫"三铲"(第一次种苗,两次种草,三次沿龙沟跑)第一铲。有些地方把铲子叫做地,意思是一样的,但工具不一样。间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农活,老人们手把手教我们。如果其他农活失败了,可以重新开始。如果铲苗(虽然可以补苗),相当于秋天少了一斤粮食。
铲屎就像田径百米赛跑,老乡和知青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因为技术和体力的差距,一旦进入龙将分高低速度。这份工作你不能作弊,队长看你铲得快可疑,一检查就会暴露出来,所以你返工就丢人了。第一次第二次铲不好骗,第三次叫割大草,这时候的老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了,变成了龙谁也看不见谁,割不割草,全凭自觉。
在农村干了八年的农活,大多是学来的,但顶多是“易学难精”,马车、犁柄,连边都没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