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读福建红色文化有感(福建红色文化读本 心得)

读福建红色文化有感(福建红色文化读本 心得)

有网友问读福建红色文化有感,下面小编就以1593字给大家详细介绍福建红色文化读本 心得,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

在李方祥教授讲课的分析下,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不仅对福建的红色文化,对中国的红色文化也缺乏了解。当李教授讲述历史革命中的那些名人时,我对这些事迹赞叹不已,却不知道这些伟大人物,这激发了我想要了解这段红色历史。我们朦胧的红色历史知识也凸显了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关于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的潜意识中,"瑞金"和"井冈山"这些词就出来了。讲课后,我才意识到福建有如此丰富的革命历史。

李方祥教授对于福建红色文化概括出了4个特点,即首创性、多样性、融合性、厚重性。首创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在中国近代史上,当时清政府对于世界一无所知,福建福州人林则徐却在这样闭关锁国的状态下,编译出《四洲志》,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以及当时与北洋水师齐名的福建水师,也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在当时被称为“中央红色小上海”的长汀出现了中国第一所红军医院,此外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套统一军装也是在福建长汀产生等等。融合性表现在福建既有革命文化又有地域文化,而厚重则表现在从1929-1949年,福建革命斗争始终坚持着二十年屹立不倒,革命坚持到底的意志,因此,我们福建红色文化才能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虽然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但目前红色文化传承断链问题的出现,直接说明了当前我们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忽视,也表明了此时此刻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实,不单单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思考,我们同时也要从最基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进行思考。李方祥教授在讲座上指出当代中、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很大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李方祥教授提到他曾在元宵节灯展上遇见几个同学穿着汉服飘然而过,令他感到很吃惊,说到这的时候,他的语调略有上升,明显可以感觉到教授当时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令我想起2010年成都大学生烧毁汉服的事件:一位身着汉服的女孩在外就餐时,突遇一群大学生围攻,认为她穿的是和服而不是汉服,歇斯底里地要求她把衣服脱下来,并且当众烧毁。当时那群大学生愤青一样的行为,体现出不了解自己国家文化、传统服饰的可悲,同时,他们也缺乏最基本的个人素养。其实,早在清代统治者施行“剃发易服”政策之后,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僧侣和道士穿着的服装外,汉服几乎在日常生活中绝迹,汉族也成为了中国唯一没有自己服饰的民族。现如今,汉服虽“热”,也会有汉服推广者在每逢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时,组织汉服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与志趣相投者相约着汉服出游,但“汉服复兴”的路还很长,并非是要所有人都重新身着汉服,而是希望大家能重视传统文化与服饰的保护,让身着汉服的人出门不再受到侧目。这让我想起了孙异的歌曲《重回汉唐》中的歌词: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除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从国家层面上来看,李方祥教授强调红色文化与一个国家政权稳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苏联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苏联历经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打败沙皇取得了成功,拥有的党员也成倍增长,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在苏联解体之前,国内不仅对历史教科书不严谨,任由舆论抹黑和否定历史英雄,并否认自己的历史,以致于国民的思想开始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可见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历史的教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更应该肩负起传承红色文化的重任,最后,李方祥教授希望我们,也鼓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了解福建革命先烈的思想和事迹,学习和传承福建深厚的红色文化,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福州职业技术16级旅管 萧佑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203221010144bc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