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红豆寄相思的诗句(关于红豆的情诗)

红豆寄相思的诗句(关于红豆的情诗)

有网友问红豆寄相思的诗句,下面小编就以3775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红豆的情诗,预计阅读需要10分钟!

从农历二月开始,北方农村逐渐多了庙会,2月2日、2月6日、3月3日、3月16日、4月18日......古代庙会起源于占星学和佛道信仰,后演变为春季物质集市。

立春后,农事渐兴,庙门内外,围绕着村巷,沿路摆摊摊开,从村外传来,村口有树苗、猪、羊、锄头、铲子、镰刀、篮子、箕、麻花、甘蔗,村口有布、衣、货等,庙口的打谷场上,有各式各样的大排档,香味扑鼻,烟花蒸腾。此时春暖花开,林木莺莺,桃花柳树明媚,四面八方的村民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如沸腾摇晃,日暮四散。

01

开春采山来买斧

/ /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 /

这首诗的场景和气氛总是再现我对庙会的记忆,从2月到4月,许多村庄都有庙会,日子错开,所以我整个春天都去参观。如果我去另一个村庄开会,我吃得很早,喂了鸡和猪,换上干净的衣服,全家人笑着出去。每当我的村庄或邻近的村庄有庙会时,周末都不值得,学校会放假一天,老师们也会去开会。

麦田已深,陌陌里全是去开会的人"开会啦"骑车的人从后面走过来,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说笑了就走了;走在街对面的邻居,不是扛着树苗,就是扛着锄头,见了面,问了问价格,聊了聊闲散的几天。

诗中所写的诗"长安偶遇凤柱",虽然发生在千年前的长安,但春天时凤来买斧头,他与诗人见面交谈,与村里人一起去庙会,却有几分相似,对于农耕文明来说,时间是旅行的,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所有的文字仍然是新鲜的。在长安与冯朱的相遇似乎发生在昨天。冯衣服上的雨,如果你用心去触摸,仍然是湿的。

魏应武是京赵长安人,出身官家,早年在乡下横行霸道,在家门口的阴影下做官,少年时是玄宗的贴身侍从,安史之乱开始时,玄宗跑到蜀地,本应流落在外,失职失职,从此浪子回头放纵,立志读书,戒除欲望,终日坐着烧香扫地,后来又恢复对外任职,回到长安老家居住或短暂担任官员。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冯柱当。

凤珠早年隐居故乡,后游历长安,颇有文名,但未能找到官职,后应聘去广州。十年后,凤珠再次游历长安,仍无仕途,空虚疲惫。"客从东方来,衣披雨淋",两首诗,十句话,却道出千言万语。

冯主应该称得上是一位“客人”,表达了对朋友颠沛流离生活的同情。从东方来看,那是广州的方向,也是冯主的隐居之地,长安作为当时的“世界中心”,冯主总是一个边缘客人。

“东”也是春天的方向,所以“客人从东方来”,给人以春天的想象。这个句式本身在古意中也非常美丽,而且像汉乐府中常见的“客人从远方来”一样,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就像风吹到千里之外。

如果第一句比较遥远抽象,那么"巴陵雨中衣裳"马上就变得接近具象了,冯主不一定住在巴陵,但既然从东方来到长安,他的路上一定要经过巴陵,东方那么多地方,为什么要写巴陵,文字和形象的选择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

巴陵,即《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培公军巴商,汉天子葬于此后,改名为巴陵。虽然有这样一个地方,但诗中的巴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称,原因很简单。如果仅仅指一个地理位置,巴陵下雨,长安和东部很多地方都下雨,为什么非要说巴陵呢?自汉代以来,巴陵山就是长安附近的一个僻静胜地,东汉时期卖药的梁红和韩康就曾在此隐居。

从一个隐士的角度来看《衣服上的巴陵雨》,一首很具体的诗,它又有了一层含义。相逢长安,冯主的衣服可能已经湿了,也可能淋了雨但已经干了。总之,一定是下了一场雨。但诗不必如实报道,诗是对现实的重建,以呈现更隐蔽的现实。《衣服上的巴陵雨》既有春雨的湿润,也体现了冯主在诗人眼中的隐士形象。

三四句话的问答,朴实无华,但还需要好好回味。"问客为何而来,因买斧而挑山",从字面上理解也不错,与巴陵的雨水遥相呼应。但冯主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再看看"挑山"是干什么的,"买斧"也有另一层含义。"煮海为盐,挑山生财"(左思的"吴杜甫"),挑山生铜钱。而《买斧》典《易经·游卦》、《行在地方,得其都斧,我心不悦》,结合典故中的这些含义,因买斧而挑山,并不是真正的买斧砍柴,而是影射了冯主的坎坷处境。

我们可以按字面意思来读,也可以结合典故来读,我个人更喜欢平平淡淡的春雨和斧头,而不是那些典故,我想诗人对此也不会反对,他一定知道自己写诗时用的词,在语境中有很多种可能,这不就是诗歌的神奇和梦想吗?

"花开了,燕子的新奶也开了,昨天的告别现在是春天,太阳穴长出了几缕"花无声的绽放,新燕子稚嫩的飞翔,眼前又多了一个春天,春天总是年轻的,人却一年又一年的衰老,一去不复返。

明 董其昌《荆溪招隐图》局部

02

不是情诗的情诗

/ /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

这首佳作人尽皆知,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诗中所谓的相思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朋友之间的怀旧。这首诗还有一个现实主义的标题,叫做《江上李鬼年》。

古代诗人写给朋友的诗,往往很像情诗,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句,比如“醉共秋眠,携手日”,今天很难接受,但在古代只是兄弟情谊。

李贵年是唐玄宗时期的当红音乐人,经常在豪门贵族家中演唱,曾担任过太乐成的音乐人王维与李贵年一样活跃在京城的文化名流圈子里,两人是灵魂伴侣,安史之乱爆发时,李贵年流落江南。杜甫晚年在长沙遇见他,写下了《江南李归年》:在齐王府邸见是常有的事,崔九堂也早有耳闻,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再遇你。

杜甫献给李归年的诗与王维的诗相比,不仅容貌气质迥异,而且与李归年的关系也忽近忽远,杜甫的诗虽被收入《唐诗三百首》,但在诗歌艺术上却比王维的诗逊色许多,并不是说他们作为诗人高低贵贱,他们都是大诗人,究其原因,很可能是他们对李归年的感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正如诗本身所表明的,杜甫对李归年的感情,其实是他对一个时代的感情,李归年的命运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所以诗中的抒情就显得公共性和疏离性。王维也感慨李贵年,但他在诗中举重若轻,完全不顾时代和历史,只说摘红豆,应该说这是个人的感受。

据史料记载,李归年在江南生活时,经常唱王维的诗,作为朋友,他以铁证如山的方式赐诗,但并不妨碍我们固执地站在爱情这一边,原因有二:古代男人之间的相思表达方式不太适合,其一;红豆和相思是当今很有女性风流的一种,男人用红豆来相思,不太适合这种表达方式;其二是。虽然我想说,这些在古代都不是问题,但从《诗经》和《楚辞》开始,采摘花草并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感情传递,男人也会采摘香草、荷花、梅花等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红豆生南",多么甜美的意象,每一个字都带着温暖的意味。"红豆"的鲜红饱满和"南方"的阳光温暖,这两个字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立刻营造出相思的光环。红豆又称相思,生在南方,南方的阳光给人更多的幻想。汉乐府的"思念"开头是这样一句话:"思念在大海南。"汉代海在天外,"大海南"是诗人的想象,指向未知的远方,绝望而美好。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寒梅未开》,都是神笔,他要的是花,不是花,而是红豆,这其实就是爱情。

"我希望你能多摘些红豆"劝朋友们多摘些红豆,不是送我,而是多摘些给我。"这东西最相思",每一颗红豆都是相思之果。最后一句话很劲爆,看似不经意间,实际感受的前面委婉地讲述了整个故事。

明 沈周《涤斋图》局部

03

“我想你”该怎么说?

也许有人会问,诗人真的爱绕道,就不能说一句"我想你",不是更有力量吗?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一句简单粗暴的告白,的确更"震撼"。但恋人和朋友之间,如果每次都用同样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再有感觉。人情如流水烈火,总是在复杂微妙的一切中,一句简单的"我想你",而不是单纯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们读王维的《杂诗》:从故乡来,要知道故乡的事,将来窗前,寒梅盛开。关于故乡的思念千千万,又该问到哪里去呢?即使是新人吃了长长的晚饭,和你促膝长谈,把故乡的事一一讲给你听,你的缺席能填补吗?更何况,故乡有很多事,与其听,不如不听。一句寒梅未开,就是对故乡最好的告白。

《相思》也是如此,最深的感情最难表达,《我想你》不仅不是诗,而且缺少可感的内容,我想你哦,我也想你这是一条面无表情的短信,王维的诗没有大声表达,却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喊出《我想你》,而是把思念的感觉传达的淋漓尽致。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曾让学生写一句话来表达“我爱你”,学生写了很多不同的句子,但他并不满意,最后他说,你只需要说“今晚的月光真美”。

王维和夏目漱石表达感情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东方人的含蓄之美,但我认为这也是文学本身的需要。《今夜的月光如此美丽》,这句话说的不仅仅是《我爱你》,而这句话暗示的更多,更能激发彼此的想象力,想象力不是爱情!

最后,关于《相思》,再补充一个版本争议,稍作辨析。

宋代编辑的《万唐绝句》第3句愿你多采,就变成了愿你别采,休字反衬了离情的苦涩,却与语境不符,既然怕相思而别采,那干脆就别提红豆了,前面已经蓄势待发,这里却写着愿你别采,岂不是意欲劝百止一?而更采摘,不仅语境通顺,相较于细腻的休字,更字的读音和语气也更饱满,整首诗更有激情。

由此也可以看出,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一字之差千里之外,一句话可以拯救一首诗,也可以毁灭一首诗,好诗与坏诗之间的距离,有时是天壤之别,有时只是一字之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3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