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
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
首句便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叙事,“井底点灯”是深处之烛,“深烛”隐喻“深嘱”。
“深烛伊”就是诚恳地嘱咐你。
“深嘱”的内容即次句“共郎长行莫围棋”。
“共郎”与“长行”是一个相反的词,“共郎”是与郎君在一起,而“长行”则是出行、离别。
这句又运用了谐音双关,“长行”是一种掷骰子来搏“长行局”的低速赌博,与“围棋”这种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游戏相对,说明了这份叮嘱的另一层深意。
女子用“长行”双关“长途旅行”,用“围棋”来双关“误违归期”,实际是要告诉郎君,远行千万不要误了归期。
“长行”引出的骰子,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就像是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髓之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两句也对应了上一句的不要误了归期。最后一句“入骨相思知不知”,也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自古人们就常用红豆来形容相思或者爱情,关于红豆的传说也很多。
最开始是说,汉代闽越国有位男子被强征戍边,他的妻子整日盼望他归来。
后来,一同去的人都已经回来了,仍然不见丈夫归来。
妻子思夫之心更切,便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
因为思念边塞的丈夫,妻子常常在树下哭泣。
后来,她的泪水流干了,流出来的竟然是滴滴鲜红的血。
妻子朝盼暮望,最终泣血而死。
她死后,这棵树忽然结了许多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结而成,称这种红豆为“相思子”。
红豆有悠久、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来自这个美丽的动人传说,更由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而传遍古今,名扬四海: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怀念友人之作。
所以,相思红豆的寓意,其实不只包括男女之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患难与共之情。
诗人借物抒情,使得红豆成了最负盛名的相思之物。
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以红豆寄相思,尤其是当时的男女在确定终身大事时,以红豆饰品作为定情物,在有情人的眼中,红豆自然是无价之物。
以红豆作为定情物,还有一个古老凄婉的爱情故事。
红豆树在两广地区很多,但是最为著名的还属顾山的红豆树。
相传,这里的红豆树是为南朝时期的昭明太子萧统所栽,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萧统在顾山编选《昭明文选》,邂逅了附近尼姑庵内年轻漂亮的尼姑慧如。
才子与佳人相遇,互相倾慕,暗生情愫。
几年后,萧统将返回京城,临别时便赠慧如两颗红豆,慧如将此物视为珍宝。
不曾想萧统回京之后,便英年早逝,传来了噩耗。
慧如悲痛欲绝,便把日夜放在怀中相伴的两颗红豆,埋入尼姑庵内的花坛中。
后来,慧如因思念过度,抑郁成疾,一病不起,过早地结束了尘缘。
而两颗被埋入花坛中的相思豆,长成了相思树,经历了千年的风吹日晒,一直活到现在。
南宋文学家刘过曾写过一首《江城子·海棠风韵玉梅春》,写红豆作为爱情的信物:
海棠风韵玉梅春。小腰身。晓妆新。长是花时,犹系茜罗裙。一撮精神娇欲滴,说不似,画难真。
楼前江柳又江云。隔音尘。泪沾巾。一点征帆,烟浪渺无津。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与个中人。
这首词上阕写了情人风情万种的姿态,下阕则是写情人分别后的刻骨相思。
曹雪芹作品《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满怀深情地唱了一首《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哀婉缠绵,唱的是他与林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
不仅如此,一颗红豆也曾导致一部学术专著的产生。
已故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在抗战时期于西南联大执教。
一天在读报纸的时候,得知有鬻书者,便驱车前往,见其所售书皆劣陋之本,无一可取。
但是面对主人的殷勤,陈寅恪觉得过意不去,便问主人:“除了书籍之外,可还有其他东西出售?”主人踌躇良久,回答说:“曾旅居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愿以此奉赠。
”陈寅恪闻之大喜,于是付重金,藏于书箧二十年之久。
陈寅恪《咏红豆》诗序云:“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这就是陈寅恪著《柳如是别传》撰写缘起。
《柳如是别传》卷首的第一首题诗《咏红豆》: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斤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一粒小红豆,千万种相思。这红了千年的相思豆,还将继续为我们守着永恒的誓言,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