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杜牧的五言绝句50首(杜牧写的绝句)

杜牧的五言绝句50首(杜牧写的绝句)

有网友问杜牧的五言绝句50首,下面小编就以3543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杜牧写的绝句,预计阅读需要9分钟!

今天接着读杜牧的诗。还会顺带着说说杜牧的生平事迹。

升调池州

杜牧在黄州待得不开心,因为他想家,更确切地说,他想念长安,想念朝堂,一心一念地想以自己的有用之身(刚过四十岁的他竟然发自己已经满头白发)替国家做点事,所以他更加着急。甚至不在其位也要为国分忧,他无数次地写信给李德裕,替他出主意,对回鹘用兵时,他上书,对泽潞用兵时,他又上书。

(杜牧像)

历史上并没有李德裕采取杜牧策略的记载,因为归根结底杜牧是牛党(至少不是李党)的人,这一点在他担任牛森儒幕府审判官时就已经决定了,在党争非常严重的时期,李德裕不会让一个有牛党背景的人搅局,哪怕他有天地之才。

杜牧在黄州的五色一生,愿为舜补衣的呐喊终于有了空气,他只能在黄州的荒野中一边做着一些闲散的诗歌,一边思念着家乡,他的救国之心只能在日升月落中度过,他甚至感叹自己在我的世界里游手好闲的人就像什么都没有(《重温绝句》),但无论他是在风中流泪还是在月亮上呼唤,“杀戮”都是他这一时期生活的主旋律。除了等待,他什么也做不了。

(池州杜牧像)

844年9月,秋风已起,杜牧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的好友李方轩任池州刺史完成,指示杜牧接任,前面说过,两地相距不远,池州地处长江沿岸,下辖四县,比黄州多了一个县,分别是秋浦、庆阳、志德、史带,秋浦是治池州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池州,这个地方也是文化名城。李白曾在这里写过十七首秋浦,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愁边似长,镜中不知何处得秋霜”其实,这首诗所写的李白的状态,正是杜牧在池州时的状态。

(白发三千丈)

他不情愿地来到池州,因为这还是北京以外的官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池州和黄州之间的城市层,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从知府到知府的平淡语气。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唐朝的州是分级的,不同级别的州的知府的官方头衔是不同的(上州的知府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中州的知府是从四年级开始的,下州的知府是从四年级开始的)。黄州是下州,而据《唐辉耀》记载,到会昌四年五月(也就是杜牧接班前几个月),池州已经升为上州(可能是因为这里盛产铜铁,朝廷想在此铸钱),也就是说杜牧实际上是升官了。

可能有三个原因:1.杜牧不断给李德玉写信,李德玉虽然不理他,但很明显,他看到了杜牧的态度(杜牧的态度当然不是为了接近"李党",他只是想做点什么),觉得这个人不是无可救药"牛党"; 2.杜牧的表弟杜奇刚从淮南入相,他肯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杜牧不能召回朝廷,但他多少改善了杜牧的现状,把他换到条件好、熟悉的地方,或者可以出点什么;3.杜牧来过宣舍两次,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有利于工作(这是官方的原因)。

(立在池州的杜牧诗意牧童像)

不管怎么说,杜牧的官阶从正四品升到三品,他只好抱着消极的态度赶往池州沿驿道上岗,驿站虽然提高了他的待遇,但他还是不高兴,这主要体现在《秋浦道》中:萧萧山路穷秋雨,萧萧溪风一岸灌木丛,为求寒沙新来雁,当来杜陵不?“看似只是想家,其实很明显,他想回长安,对他来说,故乡也意味着朝廷。

对白居易的评价

杜牧曾经在洛阳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监察御史,在这期间,他曾经结交了一个叫李侃的朋友。

李侃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按照唐代科举考试的规定,凡是参加进士考试的出租车,进场都要被搜身,李侃认为这简直是人身侮辱,坚决反对,最后干脆收拾东西回家不参加考试,说宁可终身穿布,也不愿受这种屈辱。

(白居易像)

虽然其他文人忍辱负重参加考试,赢得了功名,但他们对李侃非常尊敬,杜牧也尊重他的德行,结交朋友,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李侃死得更早,让杜牧写墓志铭,问题就来了。

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元代以来尝过痛苦的人,已经有了元和白诗,但他们并不优雅优雅,而且大多被他们摧毁了。在民间流动,忽视了屏幕墙,儿子父女母亲,相声教授,淫秽的话语,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进入了人类的肌肉和骨骼,无法去除。我没有地方,也无法用法律来治愈它。"

题词中,可能是李侃的字,但墓志铭是杜牧写的,而且全文不长,这一段占了很大的比重,大意是:元真和白居易的诗真烂,是纤细之美的作品,是庸俗、庸俗、媚俗"三俗"的作品,毒害世人,意志力薄弱的人容易被教坏。他自己没有能力,如果有,一定要"用法治之",幸好他没有这个能力,否则元白的诗就会被另一种"文字狱"毁掉。

对于杜牧来说,白居易和元真算是诗坛的前辈了,但是杜牧在为朋友写的墓志铭中却写了这么一段话,即使这些都不是杜牧的原话,至少也应该认同这个说法,这实在是让元白的粉丝们看走了眼,最没有说服力的是,杜牧自己也经常写男女情色诗,元白有什么区别,五十步笑百步吗?

(杜牧的风流诗意)

元白有元白的身份,杜牧有杜牧的身份,每个人在诗词之间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赞美就有人批评,二者之间的笔墨官司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但至少,这段旧事对杜牧的仕途也产生了轻微的负面影响。

继续在刺史任上窝着

会昌六年,唐武宗病逝,宪宗之子李琛(初称李毅)为唐玄宗继位。

唐玄宗看不惯李德裕,觉得在他面前不舒服,让李德裕离开靖南,白敏忠(白居易的弟弟)接封,牛党的牛森儒、李宗敏、杨思福同日北上,回北为官,牛党要夺权了。

(唐宣宗像)

杜牧当然感到高兴,终于改天了,看着被李德裕镇压的老人们一个个回到朝廷,他也高兴地等待着圣旨的到来,但当圣旨到来时,他被调到木州任刺史。虽然木州也是商州,但它离长安更远。

牛力的改朝换代并没有给杜牧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表面上看好像不对,其实背后的原因很清楚:1.杜牧是牛党的人,但牛党失势时,他不断给李德玉写信,牛党失势的人看在眼里,这次风水轮流转,牛党也不喜欢他,党争很苦,杜牧被夹在了夹缝里(文人向来不喜欢党争,后来苏轼也是,他两边都不对付);2.此时坐镇的是白敏忠,他和白居易印象深刻,白敏忠幼年丧父,基本上是在白居易的呵护下长大的,如此不尊重白居易的杜牧,怎么可能得到重用呢?

更何况,在这一年里,白居易死于九月,也就是杜牧被调职的时候,所以他的调职大多是自己调职,难怪别人调职。

(《清明》诗意)

人们是要愤愤不平的,尤其是文人雅士,杜牧有两首杰出的诗,一首是《清明》粗略写于黄州或池州人(肯定不是山西兴化村,杜牧没有去过);另一首是《泊琴槐》写于池州到木州迁徙途中,如果不是这一前一后的挫败感,这样的好诗是不会诞生的。

(《泊秦淮》诗意)

倘若真是没有这两首诗,怕是杜牧的诗坛地位都会受影响吧。

一首五绝小诗

杜牧的代表作多为七绝,第一个响亮,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其他诗写得不好,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他在木州写的一首诗,诗的题目叫《壶池》,整首诗如下:

(石头上的《盆池》诗)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所谓"盆池",即埋在地下或挖成池塘,用水灌溉成一个小池塘,用于种植观赏鱼和水生花草等。唐诗中有许多关于盆池的诗。一个人被扔在边境状态过杜牧的正常生活,心里不甘心,但没有办法,他只能委屈地打发日子,他在自己台阶前的空地上挖了一个水池,装满水,或者浇花浇菜,总之,他有一个类似盆大小的水池。

但美妙之处在于,这个盆地大小的池塘让诗人用20个字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凿穿青苔,从他身上偷走一片天,这是平淡易行的写法。当然,也只有诗人大师才能写出这样平淡却意味深长的句子。这首诗的年表上没有记载,但很符合穆周的心情和条件。门前长满青苔(为什么长满青苔,或者是实际写作,或者是人迹罕至,诗人孤独的紧),地上,被诗人凿了一个盆,这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但到了诗人的笔下,却习惯了表白心意,那片碧空白云倒映的池塘属于我,谁也夺不走,这是我的一片天堂,是偷来的。虽然也摔得不开心,但最终没有屈服,还是敢偷,舍得偷,语气深思熟虑,又像个调皮倔强的孩子,真奇妙。

(池水映白云)

白云在镜中诞生,明月落在台阶前。一池水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蓝天白云,到了晚上,天空中的明月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我的台阶上。这是字面意思,但我们相信,一定有一个深刻的隐喻,杜牧通过这样的陈述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河流和湖泊很远,但在平静的心态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是在我的眼前吗?你看,他是多么想回到法庭上。

诗的好处是它的意思不是字面上的,我们相信杜牧通过这首诗有更多的话要说,但也有可能他只是想写门前一滩水,也许我们过度解读了?

有人认为,这是杜牧恬淡自然的生活乐趣的体现,说他超脱于物,说他热爱自然等等,我们不敢苟同,此时,他已经远离了那种生活情境。至少我们认为,这五个字的绝句,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道出了杜牧心中所有的委屈和不服。当然,“诗不达训词”,各按自己的理解是。

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不能说杜牧如果真的在朝廷之上,晚唐的天气会不会是新的,但是一个真正向上发展、给力发展的国家,需要大量充满正能量、有济世之才的人,这是肯定的。

可惜了,有才华的杜牧没有赶上适合他的好时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0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