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因为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也因为在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秦淮河在历史上叫过很多名字,唐朝时真正被命名为秦淮河。但真正为世人所熟知,是因为杜牧的这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公元803年生于长安,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名鼎鼎的京兆杜氏。祖上人才辈出,出过唐朝初年贤相杜如晦;其祖父杜祐在德宗时曾为宰相,杜祐所著《通典》200卷,开创了中国典制体史书的先河。
杜牧继承了杜氏家族大量书籍,自称“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49岁去世后,留有《樊川文集》20卷。由于出生于政治世家,所以杜牧具有一般文人所不具有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情怀。
26岁时进士及第,与同时代的人比起来,可谓“少年得志”。因为家境优裕,仕途顺遂,所以杜诗并不像杜甫诗风那样,有太多的沉郁愁苦;也不像李商隐那样一生诗风那样含蓄婉转。虽然写的是将近亡国之音,但并无太多的历史沉重感。他的怀古诗,有一种别样清新的格调。
这首诗描绘的当时南北朝后期,隋朝灭掉了北周,在北方平定了匈奴,正准备兴师南下;而陈朝的陈后主陈叔宝却无视国事,依旧沉醉于《玉树后庭花》,终至亡国。
杜牧23岁时曾作国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阐述了六国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发出了朝代更迭,人世兴亡之叹,有讽古鉴今之意。
而《泊秦淮》同样是借助陈朝灭国的历史教训来隐喻唐朝统治者“兴亡国之音”,醉生梦死的现状;担心历史又将重蹈覆辙的隐忧和感慨。
北宋范仲淹说过:“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人士大夫们正是用自己的文字,阐述着兴邦治国的理想、心忧家国天下的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