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杜牧的诗赠别解释,杜牧写给女子的赠别诗,夸人不露痕迹,堪称会说话的典范

杜牧的诗赠别解释,杜牧写给女子的赠别诗,夸人不露痕迹,堪称会说话的典范

唐诗的发展,本应该在盛唐时达到巅峰,因为那时候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顶尖级的人才。但是,安史之乱后,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唐诗人们虽然在天赋上无法与诗仙、诗圣、诗佛相比,却有着更深的人生领悟。另外,在对诗歌创作方面的深入研究,也让中唐诗歌大放异彩。后世认为,中唐诗的水平之高,诗人数量之多,完全不逊于盛唐。

按理来说,盛极而衰是万物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化创作更是如此。经历了盛唐和中唐两个高峰之后,晚唐诗走下坡路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但是,上天让初唐有了四杰,盛唐有了李杜,中唐有了元白,在晚唐降下了杜牧、李商隐两个绝世天才。

他们在前人走过的道路之后,另辟蹊径,李白的热情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元和体的直白浅显之外,李商隐将诗歌注入了瑰丽奇特、风格秾丽、含蓄朦胧的特点,杜牧更是一手写出豪迈无比、立意奇绝的感怀诗,一手写出清新浪漫的香艳诗。唐朝诗歌能从头火到尾,与小李杜二人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杜牧的香艳诗,是非常浪漫的,它往往脱离了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语出惊人,落笔细腻,成就了樊川诗中极为精彩的一部分。比如这首赠别诗就是如此: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其实是《赠别二首》的第一首,也是名气最大的一首。在杜牧在扬州担任了淮南节度使牛增孺的幕僚,三年后,他离开扬州前往长安赴任监察御史时,写给当地的歌妓之作。

在古代,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文人们大多崇尚洒脱风流的生活,并不避讳与歌舞伎之间的交流。

甚至于在宴会之中,歌姬舞女还可以请当时有名望的文人赠诗,以此增加自己的身价。

这种事情,后来的苏轼做过,他在离开黄州时写下了《赠李琪》,让诗中的女主角家喻户晓。

其实,杜牧的这首诗传播更为广泛,知名度更高,只不过没有提到歌姬的名字,也是一件憾事。

即便如此,这个遗憾依然无法掩盖这首诗的光芒,因为它实在是太杰出了。

全诗每句话都是在夸赞歌女的美丽,却只有第一句是朦朦胧胧的描述:娉娉袅袅十三余。

这句诗没有提到姓名,更没有细节描写,但仅仅报上女子的年龄和窈窕多姿的身段,就给人无尽的遐想。

这就是所谓诗中境界,不必写透,即使只写一成,给人九分想象,也能成为千古名作。

接下来,诗人信马由缰,将歌女与二月初的豆蔻相比。

豆蔻是南方的一种春花,嫩叶卷生,穗头深红,极为娇嫩。

这既是呼应了“十三余”的年龄,又将豆蔻在枝头颤动的靓影匹配了“娉娉袅袅”的优雅姿态。

古人用花来比作美女,屡见不鲜,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但唯有杜牧这一句,巧夺天工,不露痕迹。

这也成为了樊川诗中的代表诗句,宋朝词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夸奖“杜郎俊赏”时,也不得不提到“豆蔻词工”四个字,可见这句诗影响力之大。

第三、四句更是艺术手法的极致表演。扬州本是大都市,当时繁花似锦,杜牧在此流连烟花之地,遇见的女子何其多。然而,杜牧却毫不掩饰地说:扬州万千佳丽,青春靓丽,但卷上珠帘比试容颜,都没有我眼前的这位美女。

这是用贬低扬州全城的女子,来追捧赠诗之人,是众星捧月的手法。在前面做好铺垫的情况下,也是宛如天成,并不突兀。读者只会在随着杜牧轻快洒脱的语句,勾勒出女子婀娜的姿态。

这首诗,杜牧没有用一个“美”字来直接描述,也没有用一个“花”字来对比,更没有用一个“你”字来称呼,但流露出空灵之感,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夸人不露痕迹的水平,绝顶的才华,会说话的能力,实在让人羡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v20220701000005d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