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是哪首诗(辛弃疾沙场秋点兵诗词)

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是哪首诗(辛弃疾沙场秋点兵诗词)

有网友问辛弃疾的沙场秋点兵是哪首诗,下面小编就以1581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辛弃疾沙场秋点兵诗词,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

辛弃疾(1140.5.28—1207.10.3)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他就是辛弃疾。他是文笔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的“词中之龙",他是武可定国、深通战策的一代将才。他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六十八载,他在豪壮与绝望的交织中前行,在宦场的起起落落间初心不改。

关键词:武将

少年成名踏官场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对金人的统治方式十分不满,带着小稼轩“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在潜移默化中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家国情怀根植于他心底,使之成为辛弃疾毕生的志向与事业。

青年时代,是辛弃疾最富传奇性的时期。年仅二十一岁的他,豪气干云、英勇无畏,振臂一呼,聚集两千勇士,参加了起义军。他曾为诛杀叛徒,率领仅有五十余人的队伍袭击几万人的敌营,并成功将叛徒擒拿,交由南宋朝廷处决。这一传奇之举,使他名重一时,也得到了宋高宗的高度赞许,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自此开启了他的南宋政治生涯。而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五岁,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关键词:爱国

北伐难讨几沉浮

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难以立足。比起收复失地、领兵打仗,皇帝更希望他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二十年间他辗转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职,多次被弹劾罢官,又多次被重新启用。岁月流驰如白驹过隙,期间,他深感壮志难酬,对时代的期望与失望,对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使得内心的矛盾和压抑与日俱增。

直至嘉泰三年,主战派再掌朝纲,英雄方有用武之地。而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四岁了。年迈的辛弃疾,听到“北伐”二字依旧精神矍铄,晋见宋宁宗,依旧高谈“金国必乱必亡”之论,其爱国之心,令人垂泪。开禧三年秋,辛弃疾怀揣着那份从未改变的家国情怀,高呼“杀贼!杀贼!”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

关键词:豪放

寄情诗词放异彩

官场上的不如意,让辛弃疾只能寄情笔端,这使他在词的创作上大放异彩。在词坛上,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但南渡后却鲜少有人继承和发展,直至辛弃疾出现。他不仅延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雄放阔大的气势之作,也突破了苏词的界限,注入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如果说苏轼以旷达的胸襟体验人生,用哲理式的感悟将情感从冲动归于平静;那么辛弃疾则选择以炽热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所以,苏轼的豪放“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稼轩的“豪放”却多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辛弃疾在词坛上的另一贡献,便是将词的题材进一步拓宽,现存的六百余首词作中,从政治抱负、人生哲理,到民间风俗、人之常情,再到田园风光、读书感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其中不乏细腻妩媚的婉约之词。

关键词:谋略

一代将才厚待民

除了武功高强、腹有文墨,辛弃疾在军事战略和地方治理上颇有建树。他曾著《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其中所述,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军事论点。如《察情》一篇所述:“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短短五十余字就概括出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空城计之所以得行险而胜,其妙处亦不过如是,然直陈此妙、直捣关枢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此外,这位将才还将自己的“武功高强'”运用到地方治理上。为整顿吏治、发展生产,辛弃疾对属下官吏采用高压政策,但他对待百姓却甚为宽厚,平定冤狱,减免赋税,并在呈报给宋孝宗的《论盗贼札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所受的残酷盘剥,其待民之心,宽厚仁义,令人敬佩。

人生待我多磨难,我还世间倜傥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3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