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哪首诗(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哪首诗(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有网友问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哪首诗,下面小编就以1778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作者:妙尘 朗诵:杨慧娜

朋友您好!非常高兴与您相逢临屏时光。在共度美好时光里,我们很容易想到江南的春色,想到白居易忆江南的词。公元835年,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刺史回到洛阳时写了三首忆江南的词。前两首是这样写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能重游。词中不仅写出了杭州的美景,也写出了诗人对杭州的眷念。今天我们就跟着妙尘老师三到西湖的足迹来欣赏他《忆钱塘》的诗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刺史,修了一条湖堤,西起孤山的平湖秋月,东至北山路的断桥残雪。为纪念白居易后人叫白堤。白居易有一首有名的诗《钱塘湖春行》,诗中这样描述西湖的景色: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诗中所描述的地方就是孤山北侧沿湖的曲苑风荷与柳浪闻莺的地方。妙尘第一次游西湖是在二十年前的冬季,一幅“残荷立碧水,寒雨落断桥”的凄清景象。此后他很想重游西湖,就在念想里写了一首《梦西湖》的诗。

轻烟萦绕碧荷开,潋滟湖光入梦来。

几树莺啼随意啭,两行垂柳任风裁。

罗裳已落断桥雨,步履又寻苏小宅。

石见三生更漏醒,一弯明月照窗台。

(写于2013.4.22)

妙尘写了一首魂牵梦绕的诗,却不经意地在三年后受朋友之邀第二次来到西湖岸边。此时正值中秋,风吹杨柳,桂花送香,波光潋滟。正如大诗人苏轼诗中所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和朋友们一起遥看吴山,荡舟西湖,然后漫步孤山曲苑风荷深处。在西泠桥畔,有六朝歌伎苏小墓冢。人们自然想起许多苏小的感人故事和乐天先生的诗。"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西泠桥南向东便是曲苑风荷,诗人杨万里是这样描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应当是苏小当年的家了。顺着幽径漫步,不远便是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咏梅第一绝的林逋隐居处。孤山还葬着“还君一钵伤心泪,恨不相逢剃发时"的情僧苏曼殊。苏曼殊以画为世人赞许,而郁达夫在苏曼殊传记里却认为其才华在诗而不在画。那两句诗便出于苏曼殊本事诗。苏曼殊虽然不能与白居易苏东坡相比,但看那诗无疑是个纯真的诗人。

西湖真的不知有多少让人留连的地方和让人品味无穷的诗句。妙尘在西湖岸写下《鹊桥仙》二首。

鹊桥仙/《西湖泛舟》

秋风一岸,佳期如许,相看碧波共渡。

轻舟载梦泛西湖,满眼是、堆烟迎橹。

六朝凭吊,遥怜苏小,争把诗情交付。

三生有约在钱塘,听桂子,幽香盈路。

鹊桥仙/《白堤漫步》

玉桥连水,碧荷簇岸,相伴柳丝曼舞。

匆匆此去忆相逢,梦里是、林君梅坞。

白堤似带,清波十里,都是前缘所误。

断桥如梦在西湖,又怎舍、秋风过处。

(写于2016.9.16)

西湖有着看不尽的美景,云栖竹径,吴山天风,满陇桂雨,苏堤春晓,雷锋夕照,三潭印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曲苑风荷,每一处都有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诗章!断桥的白娘子传奇,万松书院的梁祝共读更为世人传唱,也为西湖增加了更多的魅力!

当妙尘从青山绿水的千岛湖禅修一个月路过杭州时,第三次来到西湖三过断桥残雪,顺着那孤山荷岸白堤杨柳,品味诗中故事,漫忆过往足迹,亦感慨系,写下《忆旧游》一阙以寄托对西湖的怀念。

《忆旧游》

又见西湖水,十里烟波,橹荡舟摇。

孤亭眠苏小,想芳魂犹在,岸柳如髫。

风荷曲苑深处,游伞影寥寥。

翠堤待何人,蟾宫仙子,桂落秋宵。

迢迢问明月,可记凭栏夜,对酒听箫。

雨过空幽径,怎赋钱塘句,无语芭蕉。

那年啼莺曾识,去日已遥遥。

漫忆入清风,吴山点点,离断桥。

(写于2018.7.10)

作者简介:

寒江独钓,原名李晨欣,喜爱诗词书法。诗词曾发表于《中华诗词》等刊物。诗论“论意境的創造”,"意境的模糊性与鲜明性",意境的层次"等发表于《许昌师专学报》等刊物(见百度学朮)。文字随性而至,不尚华丽。

朗诵者简介:

杨慧娜,女,本科学历,登封市直二幼教师。曾多次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最受家长和幼儿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教学论文、文艺汇演、教学基本功大赛,多次获得市一等奖。爱好文学艺术,尤其擅长朗读、配音等语言艺术。曾参加本市首届校园主持大赛荣获特等奖、郑州市委宣传部“咏商都”朗诵比赛一等奖,河南教育广播卷卷毛故事屋嘉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6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