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湖光山色的短句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黛远。
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水光潋滟晴方好,静影沉壁,水光山色渐欲浓,东风吹开花千树,人间春色第几重,凝眸处,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一碧湖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胜日寻芳,泗水滨,湖光山色一水清,——蔡松年湖是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的天。
湖光山色漂亮句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湖光与山色,两厢微风,孤孤寂寂近端午,心花初放,绿尽深夏,犹一潇 风,邹雨初来,电闪雷鸣,又一番凉,陌陌三山半落青天外,多么美丽的湖光山色啊,让我不愿意离开。
扩展阅读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诗词。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与亭台楼阁有关的诗歌。
耳熟能详的,有欧阳修的醉翁亭,峰回路转,有亭翼忽上泉,醉翁亭也;
有李白的《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凰到台湾空河流》;
有范仲淹的《岳阳楼》,题远山,吞长江,浩瀚汤水,划过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日出日落,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大观也。
还有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彩绘的建筑飞向南浦的云层,珠帘卷起暮色西山的雨;
这些亭台楼阁,因伟大诗人的绚丽笔触,成为时间长河中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得到了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的祈祷,为中国建筑文化史增添了太多的光彩。
那么,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我们如何欣赏这些亭台楼阁,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哪些寓意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要谈亭台楼阁的文化意蕴,首先要了解空的概念。
空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凿门窗以造室,当它不存在时,有它的空间。”意思是凿门窗建造房子,它必须是空的,才能发挥房子的作用。
所以,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不同于有的另一种形式,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亭台楼阁都处于空心状态,那么,亭台楼阁的空,除了能够活下去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宋代郭熙完美地给出了答案,他在《林泉高志》一文中说,山水有行者、有希望者、有游客、有居住者,是可行的、有希望的、可游的、可居的,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缺一不可。
其中,“希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为风景有为,建筑才能行得通、游刃有余;也因为希望,才能感受美好,达到“乐居”的境界。
那么,在《醉翁亭记》中,我们从醉翁亭眺望出去,看到的是什么呢?欧阳修看到的是:"日出而作,林飞开,云回洞窟暗,野香芬芳,美树累累,四季景色不同,欢乐无穷。"
而在《滕王阁序》中,王勃站在滕王阁中看到了什么,他写道,披着绣花的塔,俯瞰雕花的塔,群山开阔,视野开阔,河流和沼泽充满了恐怖。卢燕扑在地上,钟声敲响,食物在房子里;船上装满了水,青鸟在黄龙中。云落雨落,地区明亮。夕阳伴孤群飞,秋水同色天"多么壮丽的景色啊!
在建筑中,除了亭台楼阁,一扇小小的窗户其实也能起到希望和畅游的作用。
有了窗户,内部和外部都可以进行交流。
从窗口望去,不管是山已远去,月光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还是窗前月如常才变梅花,窗外的竹林或青山,窗前的明月或梅花,透过窗框望去,都是一幅画。
而同一扇窗,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心情,景色是不同的,所以绘画的境界无限增加。
如诗中“窗含千年西陵雪,门系东吴万历舟”,诗人从小室看,看千年雪,千里舟,从一扇门和一扇窗实现无限时空;
还有杜甫的诗《山水俯瞰美户,日月雕梁》,李白的诗《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诗人看到的是俯身亲吻秀湖的山川,东升西落映照雕梁画栋的日月,屋檐下飞舞的宛溪之水,窗前自由漂浮的敬亭山云彩。
山水、日月、溪水、云彩,因为窗户特定的画框,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意境。
最好的要属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一个名为“游中绘”的亭子,游中绘,顾名思义,当游客进入这个亭子时,就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就像现代诗人边之琳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以为风景只有远方,却不知道你自己就是一道风景。
这也寓意着中国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即使人是万物之灵,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和被征服。
颐和园里有一座八方亭子,牌匾上写着“湖光山色在一楼”,寓意更是深刻:虽然身处这座小楼,但依然可以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虽然身处有限的空间,但依然可以饱览天地大观。
这句话描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
无论是亭台楼阁,还是窗帘子,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将建筑与风景分离,将建筑本身隔离开来,而是通过人工的力量创造出独特的视角,让建筑本身更好地融入大自然的美景中。
因此,当你面对一座传统的中国凉亭时,你应该如何欣赏它?
记住沈复的一句话:“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与实,实与虚,隐与露,深与浅”,在中国文化中,世间万物处处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