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清静经》《阴符经》为道家最重要的三部典籍,全真道王重阳祖师对《道德经》的评价就颇高 ,如其诗云:“为甚得通三一法,都缘悟彻五千言。”“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夺得真容不问年,满炉香火五千言”等,都显示出对根本圣典《道德经》的推崇,指示学人要从中发掘修道的奥义。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传统文化知识系统脱节,现代人很难解得个中深意,单从遣词断句上来说,就存在不少瑕疵,其余不多说,今天单就《道德经》的第一二句如何断句做个探讨,如言有不合之处,欢迎大家指出批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应为误)现在百度上能搜索到的原文版本,基本上都是这么断句的,另外参考网上道家人士的文章,几乎也都是这个断法,再搜寻古代都注解版本,也是这种断法。这种断句方法,导致所有人都晦涩难懂,注解版也各有千秋,大同小异,却均带有含混不清的解义,或有合处通处或有不合不通,前半句还都好理解,后半句大都说的不够明白,个人认为以吕洞宾解最为贴近:“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说所能尽也。名称也,道以名显,故可指名,然非常说所可泥也。”但也仍语义不清,混带而过,樵夫认为:这应是千百年来断句断错的缘故,句若断准,则言简意赅,通达明了,断句应是我们习诵古文的基础。
道,可道,非 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如此应为正)樵夫解: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一般的说法能够讲明白;形容,也可以形容,但不是一般的形状能够描绘清楚。如此一来,其理就并不复杂简单明了,普通大众都能一窥究竟,也应合了回复关令尹喜求取真经之典的开场白,说明道这个东西,也是可以讲清楚说明白的,但不能用寻常的语言讲给你听,不然就会失去这个道的真正含义,所以后面通篇用的都是非寻常之语。如此说来,大家还有什么别的疑义吗?因此第一句话,只是是由,并无玄妙,玄妙的言语都在后头……樵夫读古文,善于理气识脉,自与别家不同,今后若有空闲,所有《道德经》晦涩难懂的地方,都可争取一一为大家理个明白,认可樵夫解的正确的朋友,都可以先加个关注,不认可的朋友也可提出批评,共同进步!
《道德经》第二句也常有断错的时候,樵夫甚至怀疑连吕洞宾都断错了,意思同样晦涩难懂。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为误)樵夫认为:名不可为始也,这与道不通;名亦不可为母也,后加区分之物,如何为母?如此断句显然气理不通,含义不透,注解依旧晦涩难懂!看来如何正确断句?才是读懂古文的第一要素,更要先在气理上下功夫,不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遗误众生百千万年。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此应为正)无,才能称作万物的起始,无极生太极,有生于无,无为始方合气理;有,才可称作万物之母,太极为一为有,一生二,因此太极即是万物之母,才应气理。如此解说,无和有,才与后面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应合,若加了一个名字在前面,其意就前后脱节了!网上版本也有这种断法的。大家又怎么认为呢?
再说两个例句作为参考,古文断句,其妙无穷。
行成于思毁于随。(应为误)意思不好理解,晦涩难懂;
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此应为正)不用注解,任何人一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简意赅。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应为误)足成二字亦混淆,导致晦涩难懂;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如此应为正)不用注解,任何人一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简意赅。
关于古文如何正确断句?您又怎么看呢?
我有一支笔,带您品古今;
百卷轻灵过,三教笔尖寻;
更有世间象,谈笑似风云;
天生山野汉,娓娓道经纶。
言有不足处,欢迎指与评!
——关注樵夫,带您遨游不一样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