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蝉为什么被称为“五德之虫”

蝉为什么被称为“五德之虫”

视频推荐

步骤/方法

蝉声

蝉的哪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蝉的说明方法和句子(图2)

看老友的一篇散文,写的是蝉夜里唧唧歪歪,我回信说:蝉夜里不唧唧歪歪。

我这么说是基于我自己多次去南方旅行的经历,我并没有撒谎。这里所谓的“南”只是出了东北。一旦进入北京,几乎没有没有没有蝉的树。再往南,蝉叫声就更欢了。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晚上,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蝉鸣叫。

记得有一次在京城滞留,正值盛夏,正午闷热难耐,巷子里没有一点声响,阳光又白又亮,路上又热,院子门口的树荫下,总有几个老太太坐在小板凳上摇蒲扇,伴着树上的蝉鸣“知道~啊,知道~啊”,聊着天,乘凉。可是现在,它们太热了,都躲在屋子里休息了。我已经忙了几天了,我想睡个午觉,可是在窗外那几棵古老的相思树上,蝉鸣的声音就像潮水一样,吵得让人睡不着。直到月亮东上,凉气渐长,蝉鸣渐止,我才睡着了。那些年,我经常去北京,几乎每个月都要跑一两三次,每次来都要待上几天,既见识过胡同里的一些市井文化,也忘不了夏天的蝉鸣。

在北京胡同生活了几十年、后来移居香港的文史作家周建端写了一本书叫《旧俗事》,专门描写了故都的生活,他在《夏虫诗》一文中说,每当想起北京的生活,“记忆中经常回荡的是那嘹亮的蝉鸣,蝉鸣特别能打动诗人的心,‘西陆蝉鸣,南冠客深思’。那可以是神秘的鬓角,来白头唱歌。这是一种意境。躺在小四合院的北屋,下午的梦刚刚回来,我的眼睛昏昏欲睡。透过窗格上新贴的冷布,我看着树荫屋里古老的相思。此时,蝉声是欢乐的,像潮水冲击你的耳鼓。这是另一种意境。"显然,波波蝉声会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同情况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刻薄

还有一次,也是夏天,我从杭州去温州,当时没有火车,只好坐夜里跑的车,沿着瓯江走了一夜才到。路途颠簸,不由得昏昏沉沉。突然,车内开灯,乘务员转过身来,大声说:"前面停一下,大家可以吃夜宵,上个厕所"然后车停在路边。路边的一间小屋里灵光一闪,司机和乘务员下了车,走进去吃饭。我和一个同事想活动一下腿脚,于是我们向前走去。不远处,路边有一块空地,周围是一圈不知名的树,只见一片树叶茂密、黑暗的区域。树下蹲着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面前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四五个水果,似乎在卖,但她没有喊,水果是绿色的皮,有一个孩子的头那么大。我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她回答,但我不太明白,只有“梨”这个词。

"梨?有这么大的梨吗?"我蹲下来,拿起一个,称了称,有一斤重,我和同事说:"买两个,尝尝。"梨是卖的,老妇人买完梨后,递过来一把水果刀,小声说着什么,同事告诉我:她说最好剥了皮吃,别把皮扔来扔去,放在这里。梨肉有点厚,也不是很甜,我边吃边环顾四周,感觉这里就像一个小镇,路两边的房子都是古老的,紧挨着建的,都是封闭的,此刻很安静,整个小镇一定都睡着了,我看了看表,已经是半夜一点半了。这时,我明白了老妇人为什么在低声说话:她害怕吵醒沉睡的人。的确,现在的晚风已经凉了,吵了一整天的知了也不见了,刚好够睡个好觉。这时,深邃的夜空中散落着一窝又一窝的星光,银河斜斜,一切寂静无声。在漆黑的树下,几乎每棵树上都摆着几个石墩。我有点好奇,于是问:

"这是卖菜的地方吗?小市场?"

老太太看着我,默默地笑了笑,我这才看清她嘴里的牙已经掉了大半。

"这是蝉的土地"她几乎小声说。

“聆蝉地?什么叫聆蝉地?”

"这是听蝉的地方。蝉——那是知更鸟,没见过吗?"

蝉的哪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蝉的说明方法和句子(图14)

“我见过,我见过。”说着,心中浮现出一幅画面:镇上的人,有胡子长毛的老头,也有心地善良的老妇人,会在石桌上冲泡土茶,一边喝着,一边摇着蒲扇,讲着古人理论的现在闲扯着话。头上一只蝉鸣,像潮水冲刷着岸边的巨型鹅卵石......突然,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瓯江上的小镇,是如此古老,即使在夜晚面前,仍然古老如昨,穿越千年前的魅力......

《知了之地》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这三个字“只有远古时代的人才会给这么一个普通的地方,取出来这么一个美好而意味深长的名字”我边走边想,脑海里突然冒出了知了禅定和知了禅定这两个字,我觉得它们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唐三藏佛祖的名字不就是‘金蝉子’吗?他不是禅房里的人吗?"可这里面到底暗含了什么,却一时想不通...

那一天,小镇静谧的夜晚还在记忆中。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说蝉鸣夜不能寐,不仅我是这样认为的,明代有位诗人万浦齐公,在一首《夏夜山中》中也这样说过:山空月升,天凉雨留,蝉鸣已止,灵音微减。"都说山中夜雨过后,不再有蝉鸣声,另外,我曾读过一句"落日蝉鸣声,雨后蛙鸣急",这句话不错,但我不知道作者是谁,更不知道是今天的人还是古代的人,但无论如何,诗人告诉我们,夜幕过后,不再有蝉鸣声,但却是清澈的。

但即便如此,我想,毕竟我不是常年生活在南方,应该知道蝉晚上叫不叫,什么时候叫,甚至当年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出版后,有位陈少华先生指出蝉晚上不叫,朱先生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叫。当他问昆虫学家时,他说蝉晚上不叫,但有一本书的作者说他晚上“听到它们叫了”。专家把书中的一段话抄下来,作为回信发给朱先生。朱先生当时住在北京,他仍然很难对蝉晚上是否叫做出结论,更不用说我是北方人了。后来,朱先生对此又做了一番研究,写了一篇短文:《论月光下的蝉》。

蝉的哪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蝉的说明方法和句子(图20)

那么,蝉鸣是在夜里吗?是平时不叫,只是偶尔叫几声?还是月夜叫,无月夜不叫?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先通过微信咨询了江西和四川的两位文友,一位说蝉晚上叫,另一位说他不注意蝉晚上是否叫,所以答应在夏天的晚上听;我又在网上搜了一下,大多数人都说蝉晚上不叫。一位网友说这更“科学”:蝉在晚上叫,是有条件的,如果温度低于21℃,亮度140万烛光之外,它们就不叫了。从这一点来看,蝉的叫声,除了温度因素,光线也很重要。

想到魏先生是文化学者,凭着他对古代玩物的研究着眼于多方面,便细细搜寻,果然,在他的《敲棋子落灯花》一书中,有一篇《夏虫声渐淡,秋虫声渐繁》,讲的是古籍中关于蝉的一些记载。他引述宋代《青衣录》说:唐代,京师夏月采蝉唱:‘只卖青林曲!’妇人、妃子、儿女竞相购买,窗间挂笼;也有以胜负考验嗓子长短的,被称为‘仙虫社’,但魏先生笔墨中并没有说夜里是否有蝉鸣。

蝉的哪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蝉的说明方法和句子(图25)

古时候写蝉鸣的诗大概不止这些,但可以肯定的说不多。家里的书很少,查了一下也只能看到不到十本。其中,关秀的《新蝉夜啼》和白居易的《月下三更,新蝉先啼》最为露骨——尽管两者都指出蝉鸣是《新蝉》。真的很难猜测,是因为遇到蝉鸣的诗人很少,所以描写蝉鸣夜行的诗不多,还是需要用“蝉鸣夜行”来渲染情感和意境的诗很少。

至此,似乎有了蝉鸣夜鸣的答案,但读到这里,我却对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从那些卷轴中了解到,很久以前,蝉就伴随着古人的生活。人们用蝉来指代事物,形成了许多成语典故,成为日常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无声的蝉、黄雀等蝉、蟹狂蝉、蝉冠绣、蝉喘雷鸣、蝉蜕皮蛇、蝉怨齐王等,蝉的形象早已进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领域,成为描写和描写的对象,就诗词而言,从古代开始,古人就有了讽刺的蝉鸣。

最早的关于蝉的诗句大概要属《诗经》了,因为蝉是一种与人们生活非常贴近的昆虫,而其鸣叫的时间段又与节气密切相关,所以在古代农耕社会中自然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在《诗经》中就写了很多鸣叫的昆虫,在《草虫》一文中就有草虫、蝉;未见君子,忧患。在这里,所谓草虫,魏明华先生说,指蝉、蚱蜢、蟋蟀等然后是《七月》,其中也提到了濑、鸡和蟋蟀,并指出了这些鸣叫昆虫的出现或活跃月份;蝉是五月鸣叫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这些鸣叫昆虫中,只有蝉的叫声最集中、最响亮,所以给人印象最深刻。

《诗经》中有句"如蝉鸣,如沸汤,"用来形容人声的喧闹,诗人用蝉鸣作对比,十分贴切。但这只是一种类比,缺乏更深层次的含义。《诗经》之后,班昭和蔡永都写了"蝉赋",他们对蝉的理解显然比《诗经》前进了一大步。班昭和蔡勇不再简单地把注意力放在蝉鸣声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蝉鸣夏死秋的命运:“三秋暑高,陵树流”,这是蝉的好时节,但一旦秋风起,寒霜降,蝉就嘶嘶叫败,身体干枯冰冻。"所谓"蝉不知雪",指的是蝉的寿命很短。所以班昭恨说:"恢复丹(即赤裸的心)是不够的,挥之不去的仇恨在天空。"我们意识到,在这种对蝉的怜悯和同情中,是否也包含了自己的才华和志愿者的哀叹和悲伤?也许有,但显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正是曹植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蝉颂》中,曹植称赞蝉真淡泊而欲少,独乐乐而鸣,蝉声洪亮有力,似贤人之心,将蝉比作贞节,曹植首开先河。在《颂》中,知了高高的枝条上生活,抬起头...隐藏着柔软的桑树厚叶,并且总是不吃,没有需求。然而,即使是这样一只对外界无欲无求的知了,仍然需要苦黄鸟的工作是有害的,它受到螳螂强有力的斧头的伤害;高处,有狡猾的孩子,他们坚持在杆子上,摔倒在地,并有草虫扑向它。上天入地,无处可逃,终于,一旦抓到,蝉"屈服于面包机,在高温下烧焦",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即使你有幸躲过了被抓,当寒秋来临,万物仍将难逃上帝的无情,我们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最感人的莫过于人物的命运。看看这首《蝉赋》的主人公,下场是多么凄惨啊!但这仅仅是一只蝉的下场吗?这分明是在说人的下场啊!谁的下场呢?光是想到曹植所处的“相煎何太急”的境地,自然不言而喻。

曹植写蝉的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蝉的哪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蝉的说明方法和句子(图32)

这种以蝉喻人、以蝉抒情的表达方式,无疑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看到司马迁在《屈原嘉圣传》中有这样的说法:“在泥中,蝉流下污秽飘过尘埃,不经世俗滋养,不溺于泥中者”;郭浦的《蝉赞》中也这样写道:“虫之精纯,珍之蝉,隐之蝉流下污秽,露之常新”——它们都拟人化了蝉。

我们可以看到,萧统在他的《蝉赋》中有虫子是干净的,但露水是一顿饭的评论,而余世南的《蝉》诗则是以蝉的崇高品格为基础,说它“饮清露”,歌颂了它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品格。

我们看到,身患抑郁症和旧病复发的刘禹锡长叹一声:晚枝尽蝉思,晚草尽寒寒愁,他写了《秋声颂》,寄孤愤。而生活无依无靠的李商隐,也曾在歌颂蝉鸣的诗中说过“恨声徒然”、“一树青青无情”来表达自己的困境和深深的愤怒,再看看被囚禁在狱中的罗斌,此刻他正站在铁窗下,听着高大的树上的蝉鸣。他的心情难以平静:"每到黄昏时,光线很低,阴影很低,秋蝉稀疏,它们的声音很安静,它们有一种尖锐的味道和气味...声音是动人的,德行就像一个贤惠的人。因此,清洗自己的身体也是一个绅士走得很高的方式;脱去自己的皮肤也是一个天国首都出现的方式。乔木的微风被歌唱,韵是天堂。饮高山露水清恐人,"他不禁慨叹"迷了路,身处险境,被时徽(徽:绳,意为被捆绑)抓住",于是在这篇长篇序后,他吟诵"在狱中吟诵蝉 ":" 露沉飞难入 "," 无人信高贵"——借秋蝉以自我状态,歌唱千古。

于是,知了就成了贤良淑德的象征和高标准的人格。因此,西晋陆机的弟弟陆云总结了蝉的“五德”:“如果您有一个美丽的头,您将有一个文学的性格;如果您喝露水与空气,您将有一个清晰的外表;如果您不享受小米和小米,您将有一个低价格;如果您不居住在窝里,您将有一个节俭的生活;如果您应该等待并保持规范,您将有信仰。如果您为其加冕,取其外观,绅士将锻炼它。如果您可以为统治者服务,您可以建立自己。它不是美德的昆虫吗?"

也正是因为蝉是“五德之虫”,自商周以来,我们在许多青铜器上看到了那些精心刻画的蝉纹,玉文化盛行后,人们用蝉形玉作为配饰,变得更加普遍,因此可以说蝉的形象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液。

想到这里,我突然乐了:何必费心去搜知了夜歌呢?这知了不随俗,自持高尚的品格,岂不更值得勤勉追求?

作者简介:李汉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11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