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象形文字,许多文明古国的象形文字已经丢失,在汉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不仅创造了许多诗词歌赋,文言趣事,还有许多歇后语,四字成语等,其中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用途最广的莫过于四字成语了,直到今天,我们的工作,生活,都会经常的用到,甚至几个人闲聊时,也会时不时的说上几个,这些成语中,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今天我们说一说为啥在形容人品们不好时,要用不三不四,而不是不一不二,形容事情杂乱时要用乱七八糟,而不是乱五六糟。
1.不三不四
首先我们说一说不三不四,字典解释为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首先
“不三不四”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yao),俗称6爻卦。六爻每两爻一组配三才,即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与上爻为天。那么“不三不四”,其实就是“不是人”的意思了。以上内容摘录百度百科,仅供大家参考。
其次,在老子的《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这样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是万物的总称,用来形容事情的完整,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古今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三部曲”;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
“四”这个数字在古代不仅是数词,在《易经》中记载,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四象”指“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龟蛇合体)”。也并指“天地”。所以古时候的“四”不仅仅是指数词,其中还包含了周全、称心,事事(四四)如意的意思。因此后世有“四书”,“四君子”,“四大才子”,“四大美女”等称谓。
所以对于后世一些行为不轨,不像样子的人用“不三不四”来形容。
2.乱七八糟
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而为什么要用七八形容,而不是一二或五六等呢,其实还要从我国古代的两次著名的内乱说起,分别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
汉景帝时期,刘启刚刚继位的第三年,便遇到了吴王叛乱,历史上说,因为文帝时期,刘启和吴王的儿子下棋时,两人发生争吵,刘启便失手打死了吴王的儿子,于是吴王便怀恨在心,在刘启继位后,重用晁错,并且听从晁错的建议,决定从吴国开始削藩,吴王刘濞不愿束手就擒,便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楚王刘戊、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六国藩王发动叛乱,最后被汉景帝平息,史称“七国之乱”。
这也就是“七乱”的说法。
“八王之乱”是指西晋时期,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夺取了曹魏的天下,建立了西晋,但他立国后,重新启用了分封制,对其同族进行封王,大大小小封了二十七个王,却不曾想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衷软弱无能,甚至有点智障,所以被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而分封的诸侯王对此不满,纷纷起兵争权,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为主要参与者,“八王之乱”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内乱,历时16年之久,最后东海王司马越夺取了政权,内乱才得以结束,“八王之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所以将此次内乱称之为“八糟”。
后来人们便把历史上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称为“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