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六国论翻译短句,苏轼六国论每段段意?

六国论翻译短句,苏轼六国论每段段意?

1、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络秦

二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

三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世不能独爱

四劝戒北宋王朝

六国论里面的名句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像是三国各爱其地则足以拒秦使秦范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之万世而为君

六国论常考重点句子

1重点句及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5、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不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省略句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3、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省略句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2、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3、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4、词类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5、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6、句式

1、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7、难句翻译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我啊是高一的、刚学了这篇,考试刚考过、应该就这些吧...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四川眉山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二十五日(1009年5月22日),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历迁陈州项目城令。

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佑集》。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z20220510233810de86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