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说过那些带有金钱的论语?
①
《论语》一书中,没有记录孔子直接讲金钱的经文,但有富、禄这些含有金钱之义的经文有多处。今举其一例。
《论语述而篇》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提到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中的富字,就是富有的意思,也可说是金钱多的意思。
②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完整句子?
人人都爱钱,君子也爱钱,但君子只挣可挣之钱;君子花钱,只做对社会对自己有益的事,而且会量力而行。
出自《增广贤文》。《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扩展资料:
《荀子·荣辱》篇:“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这就是人性,为了利益的人,别人怎么对待他呢?即使那些获得了很多利益,却失去了信任的人,这是“穷——无路可走”,未来的道路可能会受阻。
因为每个人都提防这样的人接近你,你会怀疑他的目的,你会担心被利用,你会提防被抛弃,因此,不可能先得利后得义,所以“穷人常常控制别人”。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出自增广贤文。但必须在不坑害他人的情况下,用合乎道德、合乎法律的方法去取得钱财。君子"二字,是中华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两个字,君子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何为君子?文质彬彬、德才兼备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者为君子
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
④
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每个人都想要得到钱财和富有,但必须遵循正当的途径,秉承道德底线和社会行为规范。君子在古代指地位高受尊重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尊重那些道德高尚、立身持正的人,他们不为世俗金钱所动,不做蝇营狗苟之事,可被尊称为君子。
⑤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增广贤文》。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有礼。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得来的,君子是不接受的;”
这句话主要强调的不过就是行的端坐的正,只要你获取钱财的方式是正当的,那么就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实中却有很多人都是用的非正当手段来获取钱财的,这就是孔子所鄙视的一种现象!
⑥
原文: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增广贤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
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道”的方式摆脱,是摆脱不了的。君子离
开仁义,难道还能以恶立名?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
离开“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正如论语中所说?
里仁篇第五章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如下: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也可以说成是,君子虽然喜欢钱财,但是取舍之间是正路来的!
就是说一个人再財也会走正路,不会用卑鄙的手段
四、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用孔子的话怎么说?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原文意思,就是不谨慎地说出去的话,会轻易地回来;不是谨慎地、经过努力得到的东西,也会轻易地失去.也就是说人要言行认真谨慎、顺其自然.。
也只钱财的来去快速。
五、孔子的金钱观是什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反映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
这句话是“孔子”说的。
出自《论语·述而》。
意思是:用不道义的手法得到的富与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微不足道。
比喻把金钱和地位看的很低。
“不义而富”是指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致富。
古往今来,“不义而富”的情况很多。
比如说,偷盗、抢劫他人财富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富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欺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对志士仁人来说,像这样的富都不屑一顾。
“不义而富”是一种耻辱,不值得羡慕与向往,宁愿一无所有,无所谓“如浮云”。
君子不是不爱财,同样爱财,只是“取之有道”而已。
所谓“取之有道”,就是取得财富是通过或采取正当的途径,而不是通过或采取“不义”的途径。
比如说,靠勤劳致富,靠合法经营致富,,靠合法收入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取之有道”的范围
六、论语里关于德行而获得财富的句子关于?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财窝可以通过外求可以获取的话,即是执鞭的贱职我也去做。如果不能外求获得,我还是做我喜欢做的事。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阐述了财富是不能外求的,只有通过修养自己内在的品德才是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
七、孔子有怎样的财富观?
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时逢乱世。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道清贫,自幼勤奋好学。17岁丧母,孤身一人,为着生计,各种苦工都做过。社会地位的低下,家里生活的贫贱,磨练着他坚强的意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重义轻利,义字当先,安贫乐道,财富观念淡薄。他的有教无类,扶贫着很多贫困弟子,有些弟子交不起学费,他尽量少收,哪怕只给一块腊肉都可以。他注重的不是弟子的家庭贫富,而是弟子的品学兼优。
孔子最爱的弟子是颜回,最穷的弟子也是颜回。颜回品德高尚,学业精益求精,丝毫不为自己的贫穷而影响他追求的道义。孔子对他大加赞赏,评价很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轻富贵重德行的祟高精神。只要得到道义,清贫简扑的生活也是快乐的。如果失去道义,再富贵的生活也只是过眼云烟,毫无意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人都有爱财之心,不爱财又怎能维持生活。对于财富的取之有道,只能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去创造所得。如果偷盗抢劫,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则是不义之财,迟早要受到惩罚。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交义莫交财,交财两不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义气,是危难之时见真情,如果唯利是图,那就不是真朋友。
孔子终生的追求是大行其道,人间正义。他只有伟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并没有半点私心去考虑财富。周游列国的十四年,受尽了生活的苦难,世态的凄凉。贫穷并没有阻止他停止脚步,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前行。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有着最祟高的道德品质,有着真知灼见的大智慧。不图名利,不图富贵,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财富观,我们从他对弟子颜回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
颜回是孔子的最爱的弟子。他成绩好,听话,对孔子是亦步亦趋,他道德境界高尚,被孔子称为仁人。孔子说一个人能够三天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很厉害了,而颜回却可以三月不违仁。说颜回是个仁人。孔子很少给别人这么高的评价,连君子的称号都很吝啬,却对颜回大加赞赏,给他仁人的赞美。这说明他确实很喜欢这个弟子。
孔子喜欢颜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颜回能够做到安贫乐道。颜回可能是孔子弟子中,最穷的一个了。但他能做到安贫乐道,丝毫不为自己的贫穷所影响。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意思是说,你看颜回都那么穷了,但是他仍然很快乐,他追求的是道,而不是财富。
后人把颜回的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称之为孔颜乐处。
那么,孔子自己的财富观是怎样的呢?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如果不行道义,即使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在这里孔子做了个对比,一种是清苦的生活——吃粗粮,喝冷水,连枕头都没有;一种是大富大贵,但却没有道义。孔子说,能让他感到快乐的是简朴的生活,而不是无道义的富贵生活。
孔子追求的是道,是义。所谓义,就是社会的大道,社会的规则,是人应该做的事情。凡是用正义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就是正当的,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都是不正义的,它最终会像一阵浮云,随风散去。
而真正的态度是,面对财富的诱惑,我们要安贫乐道,要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这一点,和老子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