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表达基础句子?
《论语》是收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作品。
它属于语录体,一般是孔子及其弟所说的一两句话,所以一章(或一则)比较短。
它所表达的基本格式一般为:"子曰:___"或"(某某)子曰___","子曰"是指孔子说的话,比如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某某)子曰"是指孔子的弟子说的话,比如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可乎?"。
二、论语经典语句上篇?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过失并不可怕,怕的是知错不改,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
2、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这是孔子评论弟子颜回的话。遇事迁怒与人,同样的错误犯两次,这两种毛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颜回正是因为杜绝了这两种毛病,才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这里的“三”,意思是多次,不是具体数字。因为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很难察觉,所以一天要多次的反省自己。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大富大贵,是我们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得到的,我们宁可不要。
三、《论语》中关于“正直”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即是说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人。
告诉我们危难之际,才能见真英雄。
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或(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社会现象即面对着利害关系。
特别是事变关头,才能真正识别君子的操守,同时也指出为人须如松柏之坚韧刚强,要经得起时间环境的考验。
)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评析本段:后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四、论语中知行合一的句子?
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曾子曰:“传不习乎?”既学,已用,且正当其时,内心不免安稳愉悦;而所学无用武之地,与未学何异?孔子讲学,颜回沉默不语,亦不质疑,所以颜回愚也?
非也,但因颜回自知,孔子所讲皆可实践,自知能活学活用,做到传皆习之,回也不愚。反观当下,君不见诸多学子终日立志努力,胸中怀青云之志,却未有所成。他们以为是自己立志不够,殊不知,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立志却不笃志而行,即所谓知行不一,其实是难有大成就的。
若有大志而不笃志,则与无志何异?若有所知而无所用,则与无知何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可见“知行合一”与修身亦有关联。当我们做到了“知行合一”,那么我们成为一个智者,君子,可计日而待也。
②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论语》这句话讲的同样是言和行的关系。
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五、从论语中说出两个句子?
1、《论语述而篇》中。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的这句话,今天读起来犹言在耳。时光荏苒,一个有志于时代的人,都要有紧迫感,都要有惜时的观念,用好当下的光阴,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积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论语宪问篇》中。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孔子的这句话,为读书人指明了,不可贪恋优越生活条条的问题。读书人志在明道,明明德,不可被外物迷惑。若被外物役使,终将一事无成。
六、关于独立思考的名段孔子?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中,提到思考问题的是选自《为政》篇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对于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论语》中不仅是这段话,还有一段也很具启发作用。这就是《阳货》记载孔子所说的“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这段话。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独立思考的问题,但听而途说者往往是没有独立思考的。教育大家不要道听途说,实际上是要求大家通过独立思考判断是非。
七、论语中孔子外貌的句子?
孔子长的什么样?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句话成为人们心目中想象孔子形象的渊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按照古今尺推算,孔子身高1.9米左右,魁梧健壮,威严中显出仁德,严厉中露出慈祥。
由于他身体素质好,故周游列国连日奔波仍神采奕奕,陈蔡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而孔子却"讲诵弦歌不衰"。
论语中孔子外貌:“奇人异相”。孔子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凹陷,就好像是一个山丘,他的母亲看到后以为是一个怪物,甚至差一点将他抛弃。
长大后的孔子容貌上也存在着多种缺陷,包括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齿,大耳垂肩,双手过膝,身材不匀等特征。但是这些仅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人不可貌相”,只要与孔子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温和而充满正气,威严而不凶猛,谦虚而和气的内在气质强烈吸引。
八、论语中控制情绪的句子?
《论语学而篇》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说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
这句经文的含义有嘱咐,有提醒。嘱咐的含义是:作为君子就应该这样做。提醒的含义是:作为君子,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从自身找原因。这种思想,在以后的经文中多次提到。
仅供参考。
九、论语中关于熟能生巧的句子?
熟能生巧,巧能生妙。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同样的米面,各人的手段。
师傅领进门,修练在个人。
鸡不撒尿,自有便道。
豪猪打洞,另有办法。
杀猪桶屁股,各有各的杀法。
会者不忙,忙者不会。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牛大自有破牛法。
好舵手能使八面风。
巧匠手里无弃物。
一样事儿百样做。
剥猫的皮,可用各种方法
大力士不一定是摔跤的能手
会挑水的不怕水荡,会走路的不怕路窄。
十、关于仁,论语十二章中都有哪些论断?
关于仁,在论语12章中的论段有两处:
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两则的意思是: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这其中了。不讲仁义而获得的富有和显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坚定志问,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其中了。
【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引申为“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尽管有许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内容还是很明确的,这就是“爱人”.孔子极力鼓励人们“为仁”。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对内,在自己家里.对外呢?那就是要“爱人”.怎样才能做到“孝悌”“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克己复礼”,要具备“恭,宽,信,敏,惠”等好的品质,同时为人处事还要小心谨慎,待人以诚,要能够“成人之美”
孔子与其弟子多次谈到“仁”,却从未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仁”的不同方面.正是这种不同角度的论述,表明“仁”的博大与内涵丰富.“仁”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