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西子湖畔拜访收藏家鸿庆先生,感悟收藏真谛

西子湖畔拜访收藏家鸿庆先生,感悟收藏真谛

鸿庆先生和张国庆董事长一样,也是经历丰富,都参过军,从过政,经过商,完美地把握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各种政策红利。

鸿庆先生每个发展机会都抓得很准,他参谋了九十年代国内最早的公路BOT建设项目,炒原始股,炒期货,炒房票,炒外汇,这些机会都让鸿庆先生的资产不断充实。

现在已经退休的鸿庆先生投资了生物制药公司,生产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非常高科技,非常超前,而且即将在香港上市。

访问罗丹博物馆。右二为鸿庆先生,右一为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先生

老陈见过的富豪不少,很多人一路跌跌撞撞,大起大落,最后靠就有一次机会得以暴富。而鸿庆先生稳扎稳打,却是每一次机遇都没有落下,他的成功是必然的,积累了很多人不可想象的财富。九十年代中期,如果哪一天没有几十万只有几万元的进账,鸿庆先生的夫人竟然觉得有些不习惯。

鸿庆先生因为有成功的商业操作,得以很早就参与收藏市场。80年代,几百元一个的明清瓷器,几十元一块的碑石墓志铭,一千一筐的青瓷,几十一片的玉器,两万一幅的陈逸飞巨幅油画,鸿庆先生都碰到了。那时普遍缺少收藏意识,真是收藏的黄金时代,很多现在知名的收藏家都在这个时期积累了收藏的基本盘。

鸿庆先生所藏哥窑四棱贯耳瓶

这样的机遇现在是碰不到了。富贵有命,浙商的精明也不是一般人能赶得上,没有必要羡慕或者遗憾。老陈印象深刻的是鸿庆先生的自制雪茄。

拜会期间,鸿庆先生雪茄很少离手。

他的吧台上面有一个一尺见方的正方体的盒子,露出一个黑洞,连接一根粗大的收缩管,延伸到窗口。

鸿庆先生吐出的青烟都被吸进这个管道排到窗外,原来这是一个排气机,一点噪声都没有,不是看到青烟进入都不知道它在工作。

这是老陈见过的最专业的吸烟设施。

房间丝毫没有烟雾,但雪茄特有的香味,略带辛辣,味道绵长,提神醒脑,充满着房间里的空间。

这个香味和老陈以前在某个上海商务会所吸着玩的哈瓦拉雪茄香味一样,原以为是进口的,没想竟然是鸿庆先生自己种,自己发酵,自个手工制作的。

他是世界雪茄协会的成员,对雪茄的起源、历史、工艺、品牌如数家珍,听起来非常有意思。

鸿庆先生自家院子种植了十几盆烟叶,可以送朋友盆栽,就是不送种子。

看来,这个种子是高端雪茄的关键了。

老陈建议推出自己的雪茄品牌,想必不输世界其它一流品质。

可惜鸿庆先生没有这个俗务兴趣,也无意打破烟草专营的政策壁垒。

古人曾说,人无癖好不可深交,和鸿庆先生晤谈,如坐春风,如沐兰馨(雪茄的馨香)。老陈装客气婉拒了雪茄,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悔,暗自决定,下次一定多抽一根。

鸿庆先生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藏品。

鸿庆先生说,小时候(大约1960年),父亲将一些好的瓷器放在橱头柜上,出于好奇鸿庆先生用一个方櫈加一个小櫈爬上去取下来,转身时连人带瓷器摔下来,瓷器碎了一地。

父亲下班发现狠狠训了一顿。

以后鸿庆先生对瓷器就感兴趣了。

1970年打坑道时发现有越窑瓷,别人都没兴趣,被鸿庆先生就收藏了,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件瓷器。

鸿庆先生所藏青瓷碗

鸿庆先生的收藏,品类完整,玲琅满目,蔚为大观,足以开列一个博物馆。他的高端藏品可谓价值连城,这些年为保护民间文物确实做了不小贡献。让我最为感动的却是他的家传藏品。

鸿庆先生祖母留下的瓷盘

上面这个盘子我估计是鸿庆先生拿来考验我的眼力的,牡丹花是康熙的形状,花瓣却是用乾隆惯用的细线描染,其绿色相较康熙的灰绿色也过于鲜艳。因担心误伤藏家的感情,我说得比较含糊。说这里的花朵是犄角牡丹,初看康熙五彩瓷,但因光线不好不能判断是否到代。

鸿庆先生说,这种盘子家里有几十只,祖母一直在用的,可惜的是背部都刻了"金"字。奶奶姓金,因为邻居之间遇事要借用的,所以刻字了。

这时可以肯定了,这个瓷盘是小康熙窑口,也就是晚清民国的寄托款,颜色没有老康熙那么陈旧。不过这个盘子画工精美,作工精致,也绝非凡品,不是大户人家也用不起。

鸿庆先生家藏五彩瓷盘

五彩瓷盘底足

鸿庆先生又拿出了一个底款大清康熙年制的五彩盘子,画面是柳毅传书的故事,人物古拙,设色华丽,包浆莹润,压手感明显。老陈提出了一个疑点,老康熙是糯米胎(不是所有的都是糯米胎,也不见得这个就不是糯米胎),官窑火石红没有这么明显。

鸿庆先生谦和地说,这个盘子家里也有几个,平时放在厨房搁楼上,有很多老油腻,很少使用。其他同样的盘子有些残,都打了铜钉了。

鸿庆先生的宁波老家家里有个传统,每当过年时会把这个盘子拿出来装汤圆,每人一个盘子,一次可装十个。

小孩子是一岁一个汤圆,鸿庆先生吃到十六个汤圆(得盛两盘)就去部队当兵了。

鸿庆先生感叹,盛汤丸的盘子还在,正宗的宁波汤圆现在已无法买到。

过去是老底子做馅子,黑芝麻炒熟捣烂成泥,陈皮研成粉,土猪的板油掺合,再加冰糖,工艺相当复杂,现在已经没有人费这个力来做了。

说到过年,鸿庆先生记起在外公家过年的仪式,外公拿出曾外祖父的巨幅画像(着清廷官服),供大家礼拜。作为外孙,礼拜排在靠后,看着一大家人依次下跪叩头。鸿庆先生拿出外公遗存的银票,可以看到当时印刷工艺虽简单,但印制精美,防伪措施不输于今天。

外公在上海美孚行做高管,解放后改为上海第一石油公司,他作为资方留用人员,待遇不错,历次政治运动也没受冲击。

虽然外公的父亲是朝廷名官,但家族资产被民国政府没收,到外公手里仅剩三千平米房产。

这些房产,除了每户留一百平米,其余由国家经租(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至文革全部没收。

大堂内的进士第,大夫第的匾和条幅都被烧毁。

有一块匾烧了三分之一,被舅舅捡回来做搁板。

讲起这些,我们可以感受到鸿庆先生对祖母、外公和家庭其他亲人的思念与惆怅。

这正是收藏品的意义所在,它们是家庭的传承,是家风和家史的见证。

现在很多家庭富起来了,但都缺这样的亲情和家史的载体,也缺少让人珍视的文化内涵。

这种老物件,收藏起来很有意义,传承到下一代,能让后辈睹物思人,先辈的勤奋打拼算是没有枉费。

写到这里,老陈为自己轻狂的结论惭愧,也为鸿庆先生的宽厚大度深感钦佩。那个柳毅传书的五彩盘很可能是到代的。不应该因为人家作为实用器就否认它的历史。鸿庆先生的祖上是大户人家,偶尔享用古董作为家庭庆典用品,不是不可能的。

收藏市场的寒冬里,鸿庆先生对未来依然很乐观,他认为现在的低谷正是藏家入市的好时机。为了避免做广告的嫌疑,老陈这里没有透露更详细的信息。只是希望能传播一些收藏的理念,一点收藏的真谛,让收藏爱好者感到一些寒冬里的温情。

语录网网友观点:收藏品的意义所在,它们是家庭的传承,是家风和家史的见证。

现在很多家庭富起来了,但都缺这样的亲情和家史的载体,也缺少让人珍视的文化内涵。

这种老物件,收藏起来很有意义,传承到下一代,能让后辈睹物思人,先辈的勤奋打拼算是没有枉费。

文笔不错。

但看第一件哥釉,藏家水平一般。

可见财富对于收藏 只是基础条件,眼力和专业水平才是真实力。

谢谢您的认可。

这件哥窑藏品是有争议,但绝对是来源可靠,品质高水准的。

鸿庆先生介绍过哥窑真伪的一个鉴定方法:将打湿的纸巾敷在金丝铁线之上,过几分钟拿来,见到淡红色被渗出来的就是近年的仿制品。

萧山有人仿制成功,仿制品用高锰酸钾做金丝,用墨汁染铁线。

仿品釉面欠活润灵动,显哑光效果,往往也被人当做宝光。

这件藏品噐型优美,流光溢彩,是收藏家形成收藏风格的重要藏品,建议您再看看,的确如此,说多漂亮都没有用,看实物造型等各方面都普通,不大可能是宋器。

哥窑贯耳瓶不对的,其他的都一般,藏品只能够个小玩家的档次,谢谢评论。

藏家的高端藏品因文章体量局限,没有多谈。

其藏品丰富,品类齐全,等级也很高,正在考虑建私人博物馆,欢迎关注。

收藏是爱好,他遗全了家庭以前的传统可喜!

有他,文化得以传承!

当然也要量力而为!

这种说法没有根据,光收藏家的世家出身全中国也没几个。

非常好的收藏理念。

心态也不错。

藏品也好。

希望心想事成。

惜古斋主。

文章第一件藏品釉水肥厚,釉色活润,宝光内蕴,金丝铁线处于釉水之下,色泽自然,应该不是人工染色的。

整体观感不错,其器型规整,轮廓线条流畅,各部大小比例适中,造型古朴,应该是祭祀礼器。

哥窑现在争议很大,故宫藏品符合金丝铁线特征的都很少,民间收藏更难被认可。

现在大藏家出示,应该为真品。

图片很清晰,可以放大看,金丝的鳝血黄非常清楚。

难得的眼福,感谢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x202206131844096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