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因为谐音“留”,因此,很早就被用在送别诗中。《诗经》里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往后,人们就在送行的时候,折杨柳来表达让人留下的意思。而折杨柳送行,在隋唐最为流行。
隋朝《送别》诗有云: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唐朝则是折杨柳送别的一个高潮,刘禹锡写了《杨柳枝词》九首,第八首,直抒胸臆说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长安道上华美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第七首则更进一步,描写了夫妻之别的场景: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这里“丝”谐音“思”,同时也说明了两者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把柳条打成同心结,拿来送给远行的人,他知道不知道?
王之涣在《送别》中写到: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折杨柳,一般是相送一方折杨柳表达对离别一方的不舍,希望对方留下之意。但唐朝杨巨源却反其意而为之,他在《折杨柳》一诗中,是离别一方,反要送别一方折杨柳给他: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你折一支杨柳给我吧,意即你把我留下来吧。这种反客为主的写法,深刻地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你把我留下来吧,我非常不舍得离开你,离开这里。
语录网网友观点:杨柳依依无留意,文人骚客赋离情。
试问谁人离别悲,柳永柳岸话别离。
高见!
杨柳依依,杨柳丝丝,其实,一枝一叶总关情!
沿着河岸依依行,河边杨柳低垂条,勾起行人不舍意,停下马来圻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