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儿别:蒙古语。四。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
朵罗:蒙古语。七。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数目……如朵罗者,七也。」
乃蛮: 1. 也称乃蛮部,一作奈曼。古族名。
●辽金时,游牧于阿尔泰山与杭爱山之间。文化较高,统治阶层信景教。至元太祖时始灭。
●《元史•太祖纪》:「帝与乃蛮军大战至晡,禽杀太阳罕。」
2. 蒙语「八」。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乃蛮者,八也。」
也孙:蒙古语,谓九。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也孙斡伦,译言九度,通广五七里,可度马。」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察罕者,白也……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塔木者,五也;也孙者,九也。」
一克:1. 蒙语「大」的音译。
●《明史•李成梁传》:「土蛮部长一克灰正纠把兔儿、炒花、花大等三万骑,约土蛮诸子共驰辽阳挟赏。」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译音无定字》:「《李成梁传》前称大委正,后称一克灰正,亦是一人。蒙古语大为伊克,亦曰一克;委灰音相似也。」
原注:「《王崇古传》俺答妻一克哈屯,盖其大妻也。《元史》作也可,《兵志》作也可怯薛,谓第一怯薛也。」
2. 表数量。公制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藏语用于容量和地积:一克青稞约二十五斤;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也克:同「也可」。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吉祥。如也克者,大也。」
也可:蒙古语,大的意思。 元代任同一官职的数人,为首的在官名前加「也可」二字,表示第一。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也可太傅》:「蒙古语,大为也可。凡官名也可者,第一之称。」
按,《元史•食货志三》有也可太傅,即《耶律秃花传》中拜太傅总领的也可那延。
一撒花:谓挥霍无度。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撒花》:「宋时三佛齐、注辇国来朝贡,即请绕殿撒花,初撒金莲花,次撒真珠龙脑,布于御座,所携顷刻俱尽,盖胡人至重礼也。后金兵犯阙,索民财与之,亦谓撒花钱,以重礼媚胡耳。今人谓善费者曰一撒花,义本此。」
按:撒花为蒙语sauyat音译,原意为礼物、赠品。
参阅王国维《观堂集林·蒙古札记》、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
一来:蒙语ire的音译。「来了」之意。
●《华夷译语》等作「亦列」。
●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二摺:「通事见正旦云:‘也七阿妈萨一来四。’」
参阅方龄贵《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
不花
蒙语音译。牛的别名。
●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蔡中郎》:「胡语以牛为不花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不花者牯牛也。」
也里可温
蒙古语的音译。 元代称传入我国的基督教。当时景教派(元以前已传入)与天主教皆有教士来中国传教,其教统称「十字教」
教士俱称「也里可温」。
●《元史•武宗纪二》:「宣政院奏免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租税。」
参阅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
云都赤
蒙古语音译。意为带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卫官。
●《元代白话碑集录·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云都赤别不花、殿中喃忽里等有来。」
●明陶宗仪《辍耕录•云都赤》:「国朝有四怯薛太官……中有云都赤,乃侍卫之至亲近者。」
伯忽
蒙古语称鹿为「伯忽」。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不花者牯牛也,不忽者,鹿也。亦作伯忽。」
补化
蒙古语译音。牛的别名。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不花者,牯牛也,亦作补化。」
伯颜
蒙古语。意为富,财物多。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颜者,富也。」
你敦
蒙古语。眼睛。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形相,如你敦者,眼也;赤斤者,耳也。」
保儿赤
蒙古语。厨子。
●明黄元吉《流星马》第二摺:「俺父亲镇守雁门关,每日家马和人常教演。终朝杀马做筵席,将愁怀来遣,遣。虎儿赤吹弹,保儿赤割肉,毕彻赤把体面。」
兀剌
1. 蒙古语ula的音译。鞋,靴。
●元高安道《哨遍·皮匠说谎》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够完备,旧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摺:「直等的蛇叫三声狗拽车,蚊子穿着兀剌靴。」
2. 无力貌。
●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摺:「闷打颏和衣卧倒,软兀剌方才睡着。」
●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冷松松,软兀剌四梢难动。」
3. 衬词。犹兀良。
●元王伯成《斗鹌鹑·半世飘蓬》套曲:「醉醺醺无月不登楼,兀剌抵多少风雨替花愁。」
兀剌赤
亦作「兀赤」。 蒙古语的音译。马夫;管理驿马的人。
●元火源洁《华夷译语》卷上:「马夫,曰兀剌赤。」
●元施惠《幽闺记•奉使临番》:「兀剌赤,兀剌赤,门外等多时。」
●明朱有炖《桃源景》第四摺:「[净白]:‘俺是蒙豁阿堵兀赤。’[末白]:‘他说他是达达人放马的。’」
●元本高明《琵琶记·牛相出京宣旨》:「兀剌赤,俺路上要吃得些介分例,俺那里吃得勾,须索多讨些个。」
八合识
蒙古语中的突厥语借词,义为师父,源于古汉语「博士」。常见于元代典籍。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五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三》:「仙孔八合识,你不拣择出来那什么,你底言语不信底人你识者。」「仙孔八合识」,意即仙人师父,系对道士的尊称。
八都鲁
蒙古语baatur音译,义为勇士,即满语之「把图鲁」。多见于元代史籍、戏剧等。
●宋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有过则杀之,谓之‘按打奚’,不杀则罚充八都鲁军,或三次四次然后免。」
原注:「犹汉之死士。」
按,「八都鲁」亦译写作「八都儿」、「拔都」、「霸都」、「把阿秃儿」等。
把都儿
亦作「把都」。 蒙古语勇士、武士的音译。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摺:「把都儿!把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
●明汤显祖《南柯记·帅北》:「把都们抢进堑江去!」
●《说岳全传》第三七回:「粘罕大怒,吩咐把都儿们,将王铎家私抄了,房屋烧毁了。」
拔都
亦作「拔突」。 蒙古语。意为勇士。
●元虞集《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宪宗皇帝尝赐名曰拔突。拔突者,国语勇敢无敌之名也。」
●《元史•张拔都传》:「﹝拔都﹞流矢中颊不少却。帝闻而壮之,赐名拔都。」
农土
1. 神州的别名。
●《淮南子•地形训》:「东南神州曰农土。」
高诱注:「东南辰为农祥,后稷之所经纬也。故曰农土。」
2. 蒙古语译音。牧地;地域;经界。
●《元史•特薛禅传》:「太祖在迭蔑可儿时,有旨分赐按陈及其弟火忽、册等农土。」
原注:「农土,犹言经界也。」
博罗
1. 芋头的异名。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蔬谷上》:「博罗,《蔬谱》:大者谓之芋头,嘉定名之博罗,旁生小者谓之芋奶。」
2. 蒙古语boru音译。青色;灰褐色。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孛罗者,青也。亦作博罗。」
扩廓
蒙古语。意为青色。
哈喇
1. 蒙古语。杀头;杀死。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摺:「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
●元郑廷玉《金凤钗》第四摺:「周桥上骗钱也是我,若不饶便哈剌了罢。」
●《说岳全传》第十八回:「既是奸臣,吩咐哈喇了罢。」
2. 引申指砍杀声。
●明汪廷讷《种玉记·虏骄》:「听马前哈喇,千里血染猩猩。」
3. 蒙古语。指黑色。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哈剌者,黑也。」
4. 方言。形容油腻食物的变质味。
●《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一时也辨不出是香,是臊,是甜甘,是哈喇,那气味一直扑到脸上来。」
●王蒙《深的湖》:「封皮上发出一股油乎乎的哈喇味儿。」
哈敦
亦作「哈屯」。 蒙古语。娘子;王妃。
●元无名氏《岳飞精忠》头摺:「皮紁里盛酥酪,帐房里藏着俊哈敦。吃的醉了胡厮闹,大家睡到天色明。」
●《剪灯余话•至正妓人行》:「官里遥冲朔漠尘,哈敦暗哭穹庐月。」
周楞伽校注:「哈敦,蒙古语:娘子。这里似指元宫后妃。」
●清龚自珍《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硕矣天姬,为之哈屯。礼官择言,匪古和婚。」
●清龚自珍《蒙古册降表序》:「曰哈屯者视福晋,曰格格者视郡主也。」福晋,满人指亲王、郡王、世子的正妻。
大辣酥
蒙古语darasun(酒)的音译。也写作「答剌苏」或「打剌孙」。
●《水浒传》第二三回:「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
打剌酥
亦写作「打剌苏」。亦写作「打剌孙」。亦写作「打辣酥」。 蒙古语「酒」的音译。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摺:「房玄龄、徐茂公真老傻,动不动将人骂,不知道我哄他,把我当实话,去买一瓶儿打剌酥吃着耍。」
●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摺:「安排着筵会,金盏子满斟着赛银打剌苏。」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党项云:‘打剌孙喝上五壶。’」
●《说岳全传》第七九回:「我这牧羊城内出的是上等打辣酥,待小的们去烫几瓶来,请爷爷来吃个快活。」
答剌孙
蒙古语音译词。酒。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摺:「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
●明无名氏《紫泥宣》头摺:「明日个使臣来到,答剌孙把他犒劳,他们在帐中饮酒,俺厨房里则情耍笑。」亦作「答剌苏」。
●元一分儿《沉醉东风》曲:「答剌苏频斟入礼厮麻,不醉呵休扶上马。」
莎塔八
蒙古语,意为酒醉。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摺:「[李存信云]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亦作「莎搭八」。
●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摺:「[白厮赖云]哥也,俺打剌孙多了,您兄弟莎搭八了,俺牙不约儿赤罢。」
头下
1. 犹名下。
●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径于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
2. 辽金两代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所俘掠的人户,归其各自奴役,称「头下」。亦指由此种人户所建立的特置州县。
●《辽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上京盐铁司。」
●《元代白话碑集录·1240年济源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兼不以是何头下官员人等,无得骚扰。」
蔡美彪注:「‘头下’或写作‘投下’,但非蒙古语的译音。辽金两代均有此制。」
参阅《辽史•地理志一》。
投下
元朝诸王、驸马、勋臣所属的人户。
源于辽,蒙古语称爱马。
元太祖建蒙古国,将被征服民分赐给诸弟、诸子、驸马、功臣;他们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将俘虏带回草原,作为各自的私属,形成若干投下。
投下人平时向领主纳赋服役,战时由领主率领出外作战。
由于中原人不适应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投下领主又将俘虏寄留于各州县,派人管理。
元朝陆续专设官府。
无论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户,凡属某领主所有者,通称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领主世袭继承。
漠南北投下事由领主自理;中原投下事由朝廷派官治理,由领主派达鲁花赤监收应纳五户丝(即每五户应向领主缴纳的一斤丝)。
●《辽史•地理志一》:「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三○九年荥阳洞林寺圣旨碑》:「军官每根底……各投下官人每根底、往来使臣每根底宣谕的令旨。」
●《元典章·圣政一·劝农桑》:「至元七年二月钦奉皇帝圣旨,宣谕诸路府州司县达鲁花赤管军官管民官、诸投下官员军民诸色人等。」
察罕
蒙古语。指白颜色。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颜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塔木者,五也。」
必阇赤
蒙古语音译。 元代官名,掌管文书等事。亦译作「必彻彻」、「必赤赤」。
●宋彭大雅《黑鞑事略》:「必彻彻者,汉语令史也,使之主行文书耳。」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必赤赤怀着文簿。」
●《元史•兵志二》:「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阇赤。」
●《元史•祭祀志三》:「设神位于中书省,用登歌乐,遣必阇赤致祭焉。必阇赤,译言典书记者。」
忙古歹
蒙古语。小番。
●元曾瑞《哨遍·羊诉冤》套曲:「火里赤磨了快刀,忙古歹烧下热水。」
莽古歹
蒙古语。指小番。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摺:「自家莽古歹便是。奉阿者的言语,着吾打听存孝去。」
怯薛
蒙古语。番直宿卫的意思。因用以称宫廷卫士。
●《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
●清袁枚《随园随笔·领侍卫内大臣》:「至《元史》所称怯薛,则今之侍卫矣。」
●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怯薛回家去,一个个欺凌亲戚,眇视乡闾。」
●元张宪《怯薛行》:「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无虚发。」
怯里马赤
蒙古语。意译为翻译者。引申为代言人。
●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北人﹞立怯里马赤,盖译史也,以通华夷言语文字。昔世祖尝问孔子何如人。或应之曰:‘是天的怯里马赤。’世祖深善之。」
托陀
蒙古语。国老。
●《元史•塔本传》:「﹝塔本﹞父宋五设托陀,托陀者,其国主所赐号,犹华言国老也。」
抹邻
亦称「抹伦」。 蒙古语morin的音译。马。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摺:「米罕整斤吞,扶邻不会骑。」
●元无名氏《岳飞精忠》第一摺:「大小三军上抹邻,不披铠甲不遮身。」
●《剪灯余话•至正妓人行》:「随銮供奉拣娉婷,特敕奴家扈跸行。卤簿晓排仙仗发,抹伦晴鞠绣鞍乘。」
拜门
某些少数民族,男女自由结合后生子,因同至女家行子婿礼。
●宋洪皓《松漠纪闻》卷上:「嗢热者,国最小……邂逅相契,调谑往反,即载以归,不为所顾者,至追逐马足,不远数里,其携去者,父母皆不问。留数岁有子,始具茶食、酒数车归宁,谓之拜门,因执子婿之礼。其俗谓男女自媒胜于纳币而昏者。」
●《元典章·礼部三·婚姻礼制》:「外据拜门一节,未曾举复,照得国朝蒙古婚聘并自来典故,内俱无如此体例,此系女真风俗。」
●元李五《虎头牌》第二摺:「我也曾吹弹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撒敦家的筵宴。」撒敦,蒙古语,亲属;有亲缘关系的。
撒敦
蒙古语。亲戚,亲属。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四摺:「双撒敦是部尚书,女婿是世袭千户。」
●元李五《虎头牌》第二摺:「我也曾吹弹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撒敦家的筵宴。」
●明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摺:「对着俺撒敦家,显耀些抬颏。」
按弹
蒙古语。黄金。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如按弹者,金也。」
原注:「亦作阿勒坛。」
按答
蒙古语。盟友,朋友。
●元无名氏《圣武亲征录》:「﹝克烈部﹞王可汗始与叶速该可汗和好,相称按答。」
●注:「交物之友。」
●元无名氏《圣武亲征录》:「王可汗感德,遂盟按答。」
捺杀因
蒙古语。好。
●《黑鞑事略》:「捺杀因,鞑语好也。」
参见「撒因」。
撒因
亦作「撒嬴」。 蒙古语。好。
●《元朝秘史续集》卷二:「每百羊中岁输其一,给贫乏者,亦撒因也。」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摺:「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弩门并速门,弓箭怎的射?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摺:「我骑一匹撒因的抹邻,众小番都骑癞象。」
赛因
亦作「赛音」。亦作「赛银」。 蒙古语sain的音译。好。
●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摺:「安排着筵会、金盏子满斟着赛银打剌苏。」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颜者,富也;只儿哈朗者,快乐也;阿木忽郎者,安也;赛因者,好也。」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吉林·宁古塔风俗杂谈》:「出遇老者于途,必鞠躬垂首而问曰:‘赛音。’赛音者,汉言好也。」
撑里
即撑犁。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天字音说》:「天者,国语曰阿卜喀,蒙古语曰腾格里,古作撑里,亦曰祁连。」
撒和
亦作「撒货」。亦作「撒活」。
1. 蒙古语。即撒花。多引申指以饮食款客或喂饲驴马。
●元杨瑀《山居新语》:「都城豪民,每遇假日,必有酒食,招致省宪僚吏翘杰出群者款之,名曰撒和。凡人有远行者,至巳、午时,以草料饲驴马,谓之撒和,欲其致远不乏也。」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摺:「安排下饭,撒和了马,等哥哥回家。」
●《西游记》第七八回:「我们且进驿里去,一则问他地方,二则撒和马匹,三则天晚投宿。」
●《西游记》第七三回:「一则进去看看景致,二来也当撒货头口。」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喂养》:「盛夏拌以水麸,撒和之。」
●《醒世姻缘传》第三八回:「到了龙山,大家住下吃饭,撒活头口。」
2. 指休息或调停。
●明汤显祖《牡丹亭•欢挠》:「便开呵须撒和,隔纱窗怎守的到参儿趖!」
●明汤显祖《牡丹亭•圆驾》:「便阎罗包老难弹破,除取旨前来撒和。」
参见「撒花」。
撒花
蒙古语。谓行贿索贿,奉献礼品。
●宋彭大雅《黑鞑事略》:「其见物则欲,谓之撒花……撒花者,汉语觅也。」
●宋汪元量《醉歌》之七:「北师要讨撒花银,官府行移逼市民。」
●《元典章·圣政一·止贡献》:「开国以来,庶事草创,既无俸禄以养廉,故纵贿赂以为蠹。凡事撒花等物,无非取给于民,名为己财,实皆官物。」
●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
撒娄
亦作「撒髅」。 蒙古语。头。
●元无名氏《闹铜台》第四摺:「虚搠一枪逃命走,留着撒髅戴纱帽。」
●元无名氏《岳飞精忠》第三摺:「大家又去弄虚头,丢了撒娄休后悔。」
铁里温
蒙古语音译词。首,头。
●元施惠《幽闺记•虎狼扰乱》:「胡儿胡女惯能骑战马,因贪财宝到中华,闲戏耍,被他拿住,铁里温都哈喇。」
●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按《华夷译语》:‘帖里温,头也。’铁、帖音近。」
敖包
蒙古语。「堆子」的意思。又译作鄂博。 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做山神、路神的住地来祭祀。
暖答世
蒙古语。 元代称帝王受佛戒的仪式。
●明陶宗仪《辍耕录•受佛戒》:「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译语谓之暖答世。此国俗然也。」
曲律
元武宗海山的蒙古语称号。杰出之意。
●《元史•武宗纪二》:「﹝至大四年﹞夏五月乙未,文武百官也先铁木儿等上尊谥曰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国语曰曲律皇帝。」
札撒
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
●《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
●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元史•大宗纪》:「秋八月己未……始立朝仪,皇族尊属皆拜。颁大札撒。」
札萨
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品级名。源自蒙古语札萨克(执政官)。清代沿用于西藏。起初地位高于噶伦,后降至噶伦以下而略高于四品。其中有僧有俗,按惯例僧官札萨列于俗官札萨之前。
济农
汉语「亲王」的蒙古语译音。也写作吉囊、吉能。意为「副王」或「副汗」。 明代蒙古贵族首领称号之一。一般由汗王的兄弟或儿子充任。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脱脱不花被立为岱总汗后,以其弟阿噶巴尔济为济农辅政。至清代,凡任伊克昭盟盟长者均有此称,其它蒙古各部贵族则不再使用这一称号。
●《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封爵》:「天聪七年,长子巴达礼授济农袭图什业图汗。」
浩特
蒙古语。牧人居住的自然屯。
●《人民日报》1968.9.21:「老人不管白天黑夜,骑着快马从一个‘浩特’奔到另一个‘浩特’,从一个蒙古包,走到另一个蒙古包。」
●《诗刊》1977年第7期:「呵,晶莹的雨水……流进了每一个浩特,流进了每一顶毡包。」
淖尔
蒙古语称湖泊为「淖尔」。如:阿拉克淖尔;阿勒坦淖尔。也译作诺尔。参阅《嘉庆一统志·科布多·山川》。
诺尔
蒙古语音译词。通译作淖尔。湖泊。多用于地名。如:什里诺尔(在青海);烧锅诺尔(在吉林)。
火赤
1. 火红的颜色。
●《周礼•考工记·弓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
●孙诒让正义:「牛胶火赤者,谓纯赤如火也。」
2. 蒙古语「札鲁火赤」之省语。即宗正府,掌皇族事务。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官制一·随朝职品》:「札鲁火赤,即宗正府,官三十八员。」
3. 指宗正府官员。
●明朱有炖《元宫词》:「王孙公子值三春,火赤相随出内门。」
火里赤
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弓手;带弓箭的人。
●元曾瑞《哨遍·羊诉冤》套曲:「火里赤磨了快刀,忙古歹烧下热水。」
玛尔噶
蒙古语。帽子。
●清昭梿《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合围后,自乌图里处虞卒脱帽以鞭擎之,高声传呼玛尔噶口号。按玛尔噶者,蒙古语帽也。」
秃满
蒙语「万」的音译。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数目,如朵儿别者,四也……秃满者,万也。」
窝鲁朵
亦作「窝里朵」。 蒙古语的译音。意即行宫、行帐。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七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皇太子于西凉府北约一百里习吉滩下窝鲁朵处,铁哥丞相传奉皇太子令旨。」
●叶玉森《中冷诗·印度故宫词》:「零星绀宇阿房火,残额涂金窝里朵。」
鄂尔多
契丹语、女真语、蒙古语译音。谓宫帐。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元初,王(噶玛拉)已尝出镇北边,寻复封梁王,移镇云南,至是又改封晋王,镇漠北,统领四大鄂尔多之地。鄂尔多犹言宫室也。」
站赤
蒙古语的音译。 元代驿站。
●《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给驿传玺书,谓之铺马圣旨。」
邬落马
源于古代突厥语ulaq。驿马。
●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
参阅伯希和(P.Pelliot)《突厥语与蒙古语中之驿站》。
答剌不花
蒙古语音译词。土拨鼠。
答剌罕
蒙古语音译词。原意为自由者、不受管辖者。为蒙元时代的一种崇高封号。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三三四年加封颜子父母妻懿旨碑》:「伯颜太师秦王右丞相,撒敦答剌罕太傅左丞相,一处商量了。」
●明陶宗仪《辍耕录•大军渡河》:「帝欲重旌其功,对曰:‘富与贵悉非所愿,但得自在足矣。’遂封为答剌罕,与五品印,拨三百户以食之。」
●明陶宗仪《辍耕录•大军渡河》:「答剌罕译言一国之长,得自由之意,非勋戚不与焉。」
答剌花赤
蒙古语音译词。官名。意为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转而有监临官、总辖官之意。或译为「达鲁花赤」。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五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二)》:「天地气力里阔端太子令旨,道与猪哥、胡秀才……并其余大小答剌花赤管民官,官军人等。」
米罕
亦作「米哈」。 蒙古语音译词。肉。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摺:「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阻孛云:‘好米哈吃上几块。’」
纳石失
蒙古语音译。 元代贵族用的一种金锦,由金线织成。
●《元史•舆服志一》:「玉环绶,制以纳石失。金锦也。上有三小玉环,下有青丝织网。」亦作「纳失失」。
●明陶宗仪《辍耕录•金灵马》:「凡宫车晏驾……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
者别
蒙古语「箭」的音译。
●《元朝秘史》卷四:「当初者别本名只儿豁阿歹,因他射死战马能的上头,赐名‘者别’;如战马般用着他。‘者别’,军器之名也。」
按,只儿豁阿歹用箭射断了成吉思汗战马的颈脊,故成吉思汗改其名为「者别」。
苏木
1. 即苏枋。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苏方木》。
2. 蒙古语。原意是「箭」。
●清朝用来称呼蒙古旗下一级军事、行政单位(或其头目的职称)。其行政地位约相当于乡(或乡长)。
●《清史稿•藩部传一·科尔沁》:「蒙语管旗章京曰梅楞,参领曰札兰,佐领曰苏木。苏木实分治土地人民。」
胡同
源于蒙古语gudum。 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摺:「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清袁启旭《燕九竹枝词》:「鞭梢乱点出胡同,道遇诸王一阵风。」
●《老残游记》第六回:「我也是听人家说的,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
●叶圣陶《线下·马铃瓜》:「从我家到贡院前,不过一里光景的路,是几条冷落的胡同。」
胡土克图
蒙古语xutugtu的译音。意为有寿者。 清王朝授于藏族及蒙古族喇嘛教大活佛的称号。也称呼图克图。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雍正元年,哲卜尊丹巴胡土克图自喀尔喀部来朝,卒于京师,年九十矣。」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其大剌麻学道能转世者,则达赖、班禅印证之,得为胡土克图,分掌教化,犹华言再来人,《明史》所谓尚师也。」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胡土克图’一作‘呼图克图’。」
参见「呼图克图」——亦作「呼土克图」。蒙语xutugtu音译。意为有寿者。清王朝授于藏族及蒙古族喇嘛教大活佛的称号。凡属此级活佛,均载于理藩院册籍,每代「转世」
必经中央政府承认和加封。 乾隆以后,「转世」须经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确定。 西藏的大呼图克图有些具有出任地方政府摄政的资格。
●《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喇嘛封号》:「乾隆二年议准喀尔喀额尔德尼班禅第达呼图克图、乍雅班第达呼图克图各徒众甚多,凡官差出兵皆与扎萨克佐领下人等一同行走,应各给予管理徒众印信。」
●清梁章钜《称谓录·喇嘛》:「当呼必勒罕未出之前,彼教于佛前诵经祈祷,广为访觅,各指近似之幼孩,于佛前纳穆吹忠,择一聪慧有福相者定为呼必勒罕,幼而习之,长成乃称呼土克图,传袭其号,以掌彼教。」
脱来
蒙古语。兔的译音。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物类,如脱来者,兔也。」
自注:「亦作讨来。」
讨来
蒙古语。指兔。
虎剌孩
蒙古语。盗贼的意思。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摺:「[小衙内白]你这个虎剌孩作死也!你的银子又少,怎敢骂我!」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阻孛白]看了这虎剌孩武艺委实高强,俺两个夹着马跑了罢。」
●元无名氏《开诏救忠臣》第二摺:「[土金宿白]我想杨六儿那个虎剌孩,手里那条枪,轮磨动便似一根大蟒。」
诺颜
蒙古语音译词。犹君,领主。
●清昭梿《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诺颜者,蒙古所谓君也。」
●《清史稿•圣祖纪二》:「复召土谢图汗、哲卜尊丹巴、策旺扎布、车臣汗及喀尔喀诸部济农、伟征、诺颜、阿玉锡诸大台吉三十五人赐宴。」
贵由赤
蒙古语。赛跑。
●明陶宗仪《辍耕录•贵由赤》:「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故监临之官,齐其名数而约之以绳,使无先后参差之争,然后去绳放行。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先至者赐银一饼,余者赐段匹有差。」
赤斤
蒙古语,谓耳朵。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形相,如你敦者,眼也;如赤斤者,耳也。」
达巴汉
蒙语山岭的音译。
●清赵翼《扈从木兰杂诗》之四:「巍巍达巴汉,其高不可计。」
自注:「蒙古语岭也。」
那颜
亦作「那衍」。亦作「那延」。 蒙古语noyan的音译。义为官吏,王公,长官。后为贵族的通称。
●《元典章·台纲二·照刷》:「月儿鲁那颜为头,俺商量来,今后差监察各处行者,照刷出稽迟违错底轻罪过呵,教监察就便斟酌断者。」
●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溜金王患病了,请那颜进。」
徐朔方等校注:「那颜,一作诺颜,蒙古语官长的音译。」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七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铁哥丞相传奉皇太子令旨,教对金长老道与铁哥都元帅也可那衍、刘万户、和尚万户、抄剌千户等官。」
●《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五二年安邑长春观道教真人札碑》:「蒙哥皇帝圣旨里,宣谕倚付汉儿田地里应为底先生每底那延真人,悬带御前金牌。」
那可儿
蒙古语的音译。 蒙古汗国和元朝时,贵族领主‘那颜’的亲兵和伴当,主要用来镇压游牧民,参加那颜夺取牧场、牲畜和奴隶的战争。
●明张禄辑《词林摘艳》卷三:「必答奴那可儿休奸诈。」
参阅护雅夫《伴当nokor考》(《史学杂志》1952年8月号)。
那达慕
蒙古语nagadum的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一种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祭「敖包」(神的标志)时举行,内容有赛马、摔跤比赛、文艺演出等,亦有集市贸易。
鄂博
蒙古语obuga、oboo译音。意为石堆。游牧民族地区用土石垒成高堆,插上旗杆,作为路标或界标,叫做「鄂博」。有些用作界限的山河,也叫「鄂博」。
●清龚自珍《蒙古台卡志序》:「鄂博:以山为鄂博,以河为鄂博,以垒为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
●《清史稿•兵志八》:「鄂博者,华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垒为鄂博,以山河为鄂博。」
●章炳麟《訄书•封禅》:「因大麓之阻,絫土为高,以限戎马,其制比于蒙古之鄂博。」
鄂拓克
蒙古语otog译音。意为部属。亦为部落长之名。
●清魏源《圣武记》卷四:「布鲁特分东西部,东部五,西部十有五。东部在天山北,准部之西南,近葱岭,距伊犁千四百里。每部长皆以鄂拓克为名。」
鄂端
蒙古语。意为星宿。亦译为大敦。
●《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达实﹞言河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诺尔。鄂端,译言星宿也。」
阿忒迷失
古蒙古语。指六十。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亦有以畏吾语命名者,如也忒迷失者,七十也,阿忒迷失者,六十也。」
阿木忽郎
古蒙古语。平安。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颜者,富也,只儿哈朗者,快乐也,阿木忽郎者,安也。」
只儿哈朗
古蒙古语。快乐。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元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颜者,富也,只儿哈朗者,快乐也,阿木忽郎者,安也。」
绰尔
蒙古语,称马头琴。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鸳鸯泺
古湖泊名。亦名鸳鸯泊。蒙古语曰昂吉尔图,亦称安固里淖尔。其地南北皆水泺,以其两水,故名。一说,因水禽唯鸳鸯最多而得名。在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北境。 辽金之世,历为帝王狩猎之所。 明后称集宁海子。
●《辽史•天祚帝纪一》:「二月癸卯,微行,视民疾苦。丙午,幸鸳鸯泺。」
●元周伯琦《鸳鸯泺作》诗:「官路何逶迤,里数不可度。宿止有常程,晚次鸳鸯泺。」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九·云州堡》:「鸳鸯泊,堡西北百余里,周八十里,其水停积不流。自辽金以来,为飞放之所。宋宣和四年,金人自泽州袭辽主于鸳鸯泺,辽主走云中,五年,女真完颜旻至儒州,寻至鸳鸯泺,即此泽州。」
呼和浩特
蒙古语「青色的城」。
阿尔山
蒙古语「圣水」。阿尔山温泉,内蒙古著名矿泉疗养地,在大兴安岭中段西麓。有四十二个泉眼,泉区方圆仅1平方千米。各泉水温差别明显(1~48?°c),所含化学成分各不相同。
成吉思汗
蒙古语,意为拥有四海的强大者。
包克图
蒙古语「有鹿的地方」。包头市名称来源。
柴达木
蒙古语「盐泽」之意。柴达木盆地,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在青海省西北部,介于昆仑山和祁连山之间,为青藏高原内部的陷落盆地。海拔2600~3000米,气候干旱,属内流区,多盐湖。中国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即位于盆地中部。盐(池盐、钾盐)、石油和铅锌矿等资源丰富。
达赖
蒙古语dalai的音译,意为「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