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冰川的景色,中国冰川,不应消逝的风景

冰川的景色,中国冰川,不应消逝的风景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星球研究所 联合制作

在中国的西部

有一片“冰冻星球”

厚厚的冰体覆盖了

51776平方千米的土地

(普若岗日冰原,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48571条“冰河”

肆意倾泄

(念青唐古拉山东段雅弄冰川,摄影师@李珩)

庞大的冰储量

可以装满114个三峡水库

(请横屏观看,祁连山八一冰川,摄影师@张自荣;上述比较按体积计算,不考虑冰水转换)

这是冰川的王国

风雪不休、冻结不化

至少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之久

(中国冰川分布,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即便放眼整个星球

也再没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冰川

能发育在中低纬度地区

(请横屏观看,世界主要山地冰川分布,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为什么是中国?

冰川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

它们还能存在多久?

01

诞生

6500万年以来

青藏高原持续隆升

高原内部及周边的降水量、温度

出现显著分异

三种不同类型的冰川

开始了各自的生长

高原西北部中部的高山

因为深处内陆而气候干燥

年降水量仅有200-500mm

但是这里即便是夏季

平均气温也低于-1°C

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降雪

可以年复一年不断堆积压实

很少消融

(慕士塔格峰的积雪,本文中涉及冰川的降水量及气温,均指冰川平衡线附近,以下同,摄影师@丁亮)

结构疏松的新雪受压

变成了致密的粒雪

粒雪又重新结晶变成更紧致的粒状冰

粒状冰进一步受压

孔隙基本闭合

历经数年数十年

形成了一种浅蓝色的物质

冰川冰

(冰川冰的形成示意,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当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

冰川便诞生了

这种降水稀少、成冰温度较低

累积时间漫长的冰川

被称为

极大陆型冰川

它积累慢、消融慢

运动速度也极为缓慢

平均每年仅移动数米到数十米

是冰川中的敦厚长者

其面积约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32%

(中国极大陆型冰川分布,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在高寒的昆仑山脉最西端

7000米级的公格尔峰

发育出了面积高达115.16km²的

极大陆型冰川

可拉牙依拉克冰川

比北京市东城西城之和还要大

(公格尔峰周围冰川,摄影师@小强先森)

再往东

以海拔7167米的昆仑峰为中心

连片的高海拔山地

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冰川作用区

也是中国巨型冰川最为集中的区域

中国22个面积超过100km²的冰川中

有8个分布在此区域

包括237.46km²的中峰冰川

236.77km²的多峰冰川

199.09km²的昆仑冰川

166.08km²的崇测冰帽

135.00km²的玉龙冰川

120.51km²的西玉龙冰川

111.37km²的古里雅冰帽

108.18km²的弓形冰川

(请横屏观看,古里雅冰帽,摄影师@邬光剑;上述数据依据刘时银等《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其中的崇测冰帽古里雅冰帽

这些被称为冰帽的冰川

就像一顶巨帽一样覆盖山体

冰雪之下很少有山坡裸露

雪没山顶、冰舌四溢

(古里雅冰帽的边缘,摄影师@李久乐)

而在深居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高原

地形更为平坦

数个冰帽型冰川

又组成了一个大冰原

普若岗日冰原

覆盖面积高达422.58km²

(普若岗日冰原,注意下方的车辆,摄影师@姜曦;注意:在冰川编目时,会将普若岗日冰原计算为多条冰川,所以并非中国面积最大的冰川)

山峰在庞大的冰原上

只能露出尖尖一角

人称“冰原岛峰”

(普若岗日冰原上的岛峰,摄影师@姜曦)

但青藏高原不全是干冷的气候

它的隆起改变了行星风系

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

以及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

携带着大量水汽

进入高原的东南部群山

高山上

虽然夏季平均气温在1-5°C之间

冰雪快速消融

但是年降水量却高达1000-3000mm

消融快,补给更快

融水渗浸到粒雪周围

再冻结成冰

这种冰川被称为

海洋型冰川

面积约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22%

(中国海洋型冰川分布,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海洋型冰川运动速度较快

平均每年可达100米至500米

活跃的状态让它往往直接深入

温暖的绿色地带

与森林、灌丛同框

堪称冰川中的萌动少年

(米堆冰川,摄影师@曹铁)

正是这种特性

让海洋型冰川成就了中国最靠南的冰川

玉龙雪山冰川

它位于北纬27°

几乎与贵阳平行

(玉龙雪山上的冰川,摄影师@宫小剑)

也正是这种特性

让海洋型冰川快速补给快速流动

贡嘎山奔流直下

形成中国已知落差最大的冰瀑布

海螺沟冰瀑布

落差高达1000米左右

(贡嘎山海螺沟大冰瀑布,摄影师@卢志峰)

最震撼的海洋型冰川群

则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南迦巴瓦峰周围

以及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

这里正好面对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西南季风携带着大量水汽

穿越大拐弯汹涌而来

形成大量降雪

各处发育的冰川不断汇流

造就了一个个充满运动旋律的大型冰川群

(航拍西藏南迦巴瓦峰周边的冰川,摄影师@崔永江)

在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

204.36km²的恰青冰川

面积位列全国第6

179.59km²的雅弄冰川

面积位列全国第9

167.05km²的夏曲冰川

面积位列全国第11

122.33km²的那龙冰川

面积位列全国第16

(恰青冰川,摄影师@李珩)

天地洪荒

(念青唐古拉山脉雅弄冰川,摄影师@李珩)

巨龙蜿蜒

(念青唐古拉山脉夏曲冰川,摄影师@王永杰)

喷薄张扬

(念青唐古拉山脉依嘎冰川,下方是道路,摄影师@李珩)

第三类冰川

亚大陆型冰川

则位于前两类冰川之间的过渡地带

年均降水量约500-1000mm

夏季平均气温0-3°C

积累与消融速度、运动速度

也都居于两者之间

其面积约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46%

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冰川类型

(中国亚大陆型冰川分布,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其中

天山山脉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而加速隆起

西风及来自北冰洋的水汽

成为它的主要降水补给来源

其冰川面积和冰储量

仅次于昆仑山和念青唐古拉山

在中国所有山系中排名第3

(天山博格达峰的冰川,摄影师@赣州七爷)

天山以北的阿尔泰山

因为纬度高温度低

以及较丰富的降水

发育出了中国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

喀纳斯冰川

末端海拔仅有2416米

(请横屏观看,阿尔泰山友谊峰下的喀纳斯冰川,摄影师@郝沛)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西段的北坡

还有一种特殊的景观

冰塔林

(珠峰的绒布冰川冰塔林,摄影师@韩子君)

由于冰川各部位运动速度不同

造成冰川表面出现裂隙

而中低纬度地区直射的阳光

又不断将这些裂隙加深

最终发育出一个个冰塔

(冰塔林形成示意图,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当冰塔大面积分布

从空中俯瞰

仿佛是一条由锯齿组成的冰河

(希夏邦马北坡野博康加勒冰川冰塔林,摄影师@赣州七爷)

而在喀喇昆仑山脉

并不太长的范围内分布着

4座8000米级山峰、25座7000米级山峰

如此高密度的极高山分布

让这里形成了一条

众多冰川沿河谷分列的“冰川走廊”

克勒青河谷冰川群

面积高达359.05km²

中国最大、最长的冰川

音苏盖提冰川

就位于此处

(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的冰川,摄影师@李翔)

就这样

22%的海洋型冰川、32%的极大陆型冰川

以及46%的亚大陆型冰川

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冰川家族

但是

不要以为冰川仅仅拥有漂亮的外表

事实上

它们是地球上宏伟的力量之一

拥有改天换地的能量

02

创造

冰川

首先是地表的塑造者

作为一种流动的固体

冰川可以劈山裂石

(冰川的侵蚀、搬运,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它在山坡上不断刨蚀

形成围椅状的洼地

是为冰斗

(冰斗的形成示意,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各个方向的冰斗

向山体溯源侵蚀

冰斗后壁不断后退

山峰越来越陡峭

山脊也变成了刀刃状

这便是角峰刃脊

(角峰、刃脊形成示意图,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的刃脊,摄影师@陈剑峰)

当庞大的冰川群

批量制造出数不尽数的角峰和刃脊

中国西部的雪山

就成了世界上最凌厉的雪山画作

群山“狰狞”、云海壮阔

(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群峰,摄影师@李珩)

一众造型美得“令人发指”的神山

贡嘎、萨普、缅茨姆

南迦巴瓦、央迈勇、夏诺多吉

冈仁波齐、乔戈里、纳木那尼等

纷纷塑形完毕

蔚为大观

(雅弄冰川附近的山峰,摄影师@李珩)

(央迈勇雪山,摄影师@安铎)

(萨普的卫峰,摄影师@南卡)

而当巨大的冰流贯穿山麓

还会塑造出开阔的冰川谷

因其横剖面呈U字形

又得名U形谷

(冰川谷形成示意图,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其谷底宽缓、谷坡陡峻

与周围的凌厉山峰

交相辉映

大大丰富了中国西部的景观层次

(巴松错U形谷,摄影师@李珩)

此外

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

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

碎屑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qì)

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

(终碛垄、中碛垄、侧碛垄形成示意,碛字意为浅水中的沙石,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侧碛垄、终碛垄

是冰川进退的重要标志

而当冰川融水下泄时

它们还是天然的堤坝

(山南浪卡子县卡鲁雄峰枪勇冰川与强宁错,摄影师@Greatwj)

那些被冰川研磨得更细碎的物质

则会发育出罕见的

“冰川沙漠”

普若岗日冰原

海拔5200-5600米之间

数十米高的新月形沙丘连绵起伏

冰川与沙漠相伴相生

颇为独特

(请横屏观看,普若岗日冰原的冰川与沙漠,摄影师@李生海)

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

侧碛垄、终碛垄、冰川沙漠

运动的冰川成了地表的塑造者

而当冰川消融时

它还将成为“江湖”的源头

和人类文明的哺育者

冰川末端消融

形成巨大的冰洞

(请横屏观看,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嘎冰川的冰洞,摄影师@李珩)

融水在冰面汇流

形成冰面河

(念青唐古拉山脉东仁龙巴冰川上的冰面河坠入裂缝,摄影师@李珩)

之后或注入冰斗

形成冰斗湖

或注入冰川末端的冰碛垄围合中

形成冰碛湖

我们才能在高原上得见

各种各样美丽的冰川湖

(雅拉香波冰斗湖,摄影师@李珩)

(曲登尼玛冰川与下方的冰川湖,摄影师@马春林)

著名的喀纳斯湖

也是由冰碛垄阻塞冰川谷后

积水而成

(喀纳斯湖,摄影师@李翔)

而更重要的

这些融水又汇入不同的河流

成为大江大河的重要来源

其中

164条冰川融水汇入黄河

469条冰川融水汇入湄公河(澜沧江)

1528条冰川融水汇入长江

2177条冰川融水汇入萨尔温江(怒江)

2401条冰川融水汇入印度河

12641条冰川融水汇入恒河

(天山山脉博格达冰川融水,摄影师@赣州七爷)

我们每个人身体中

几乎都有着冰川融水的滋养

它与其他水源一道

共同构成哺育亚洲人类文明的

亚洲水塔

(亚洲水塔示意,制图@王朝阳&陈睿婷/星球研究所)

尤其是

28912条冰川的融水

汇入亚洲的内陆干旱区

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融水

占到塔里木河水量的40%左右

河西走廊的疏勒河

冰川补给率也在30%以上

(沙漠中流淌的塔里木河,摄影师@李含军)

可以说

有了冰川融水

才有了中国西北的一个个绿洲

才有了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与新疆的绿洲文明

从这个角度看

绿洲文明同时也是“冰川文明”

(航拍西天山南支冰川和塔里木盆地的河流与绿洲,摄影师@仇梦晗)

但是

塑造地表、哺育文明的同时

冰川命运的转折点也已到来

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时代

冰川的大退却正在上演

03

退却

2019年6月24日

青藏高原上

拉萨、贡嘎、尼木、加查4个气象站

日最高气温分别达到

30.8℃、31.0℃、30.1℃、32.6℃

均突破当地历史年极大值

2019年6月25-29日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

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C

按照气象学的标准

这标志着自有气象记录以来

拉萨人民首次“成功”迎来了夏天

(拉萨,摄影师@李珩)

青藏高原的加速变暖

引发冰体温度升高

冰川消融量大增

(古里雅冰川冰舌末端的消融,摄影师@李久乐)

与此同时

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悬浮在大气层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至印度洋上空

形成厚达3km的大气棕色云

(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棕色云,图片源自@NASA)

云层中的吸光性杂质

包括黑碳、棕碳、矿物粉尘等

被季风、西风带到青藏高原

降落到冰川表面

洁净的冰川表面原本可以大量反射阳光

而这些杂质却对太阳辐射有着强烈吸收作用

于是冰体温度进一步升高

消融加剧

(显微镜下的黑碳,图片源自@NASA)

中国科学家曾做过两次系统的冰川编目

两次数据对比发现

数十年间

中国冰川储量减少约

20%

面积缩小约

18%

从区域尺度来看

喀喇昆仑山的冰川面积

在1978~2015年间锐减了237.5km²

(请横屏观看,喀喇昆仑山脉特拉木坎力冰川,摄影师@郝沛)

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积

从1990年至2015年

减少了336km²

长江源所在的唐古拉山脉最高峰

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东峰

有数十条冰川完全消失

其中

岗加曲巴冰川退缩最为迅速

在2001-2012年

平均每年退缩85米

最大退缩距离达4660米

还有25条冰川完全消失

(请横屏观看,岗加曲巴冰川,摄影师@丛志远)

祁连山的冰川面积

在近50年间减少了21%

海拔4000米以下的冰川已完全消失

(祁连山八一冰川,摄影师@徐树春)

天山的冰川面积

在近50年间减少了18%

由于冰川快速退缩和减薄

一些大冰川逐渐分化为多支小冰川

冰川的碎片化加剧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于1993年分离为东、西两支完全独立的冰川,摄影师@徐树春)

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面积

更是从1990年的8878.0km²

减小到2010年的7594.0km²

减少近1300km²

(喜马拉雅山脉拉轨岗日冰川融水,摄影师@苗壮)

科学家的模拟结果显示

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下

到2045年

青藏高原东部部分冰川

将强烈消融直至消亡

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

这一时间会提前到2035年

从现在起

你将在余下的数十年时光中

与许多条冰川

逐一告别

(萨普山的冰川,摄影师@南卡;上述模拟数据依据段克勤等《青藏高原东部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模拟及预测》)

若干年后

许多雪山也许将不再是雪山

它们将摘下白色的帽子

变成普普通通的山峰

(玉龙雪山,摄影师@文军)

若干年后

干旱的内陆

也许将失去冰川融水的补给

(请横屏观看,从嘉峪关远眺祁连山冰雪,摄影师@李文博)

若干年后

我们也许只能告诉下一代

这里曾经有条冰川

如何壮阔,如何宏伟

(请横屏观看,慕士塔格峰的冰川,摄影师@丁亮)

为了改变这一切

为了更多地了解冰川

为了更多地留住冰川

2017年起

中国启动了第二次青藏科考

冰川

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众多科研工作者

奔向冰川

(冰川考察,图片源自@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踏入荒原

(冰川考察,图片源自@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他们经历风雪

(冰川考察,图片源自@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研究冰川的变化机理

研究冰川消融

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冰川考察,图片源自@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冰川

永远冰冷

永远川流不息

它是不应消逝的风景

(请横屏观看,慕士塔格峰的冰川,摄影师@丁亮)

本文专家支持团队

姚檀栋、刘勇勤、徐柏青、安宝晟

戴玉凤、姚汝桢、周蕾蕾、王伟财

邬光剑、余武生、杨威、高杨

朱海峰、龚平、王永杰、陈文锋

李久乐、朱美林、王君波、张强弓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所长

地图:王朝阳

设计:张靖、陈睿婷

图片:任炳旭、刘白

审校:风子、王朝阳

封面摄影师:刘宪忱,拍摄于“40冰川”

【参考文献】

1. 谢自楚等,《冰川学导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2. 刘时银等,《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地理学报,2015

3. 秦大河等,《冰冻圈科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8

4. 刘时银等,《中国冰川图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

5. 施雅风等,《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 施雅风等,《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7.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水-生态-人类活动考察研究揭示亚洲水塔的失衡及其各种潜在风险》,科学通报,2019

8. 姚檀栋等,《青藏高原中部冰冻圈动态特征》,地质出版社,2002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语录网网友观点:中国冰川,不应消逝的风景!

老王,你看到了吗?国家也在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冰川环保了,记得第一次去酒泉,听当地人介绍,我们这儿与你们东部不一样,天阴了就会干旱,天晴了就有水灌溉啦。

当时觉得特别神奇!

去过海螺沟、八一、萨普、40,愿壮观的场景永存!

辛苦了!

各位老师!

谢谢你们为守护地球家园做的一切!

保护好大自然,为子孙后代着想,让未来的日子更加美好,写的祥实,分类清晰。

已察看过祁连山的八一和七一冰川,西昆仑山的幕士塔格冰川和中昆仑冰川。

下一步去念青唐古拉山和喜玛拉雅山去看看。

站在海拔4900米的昆仑山冰川上,太阳光反射使冰川熠熠生辉,冰川以可见的速度在消融,你抓不住任何一块消融的冰块!

非常棒的科普文章。

我国冰川资源极为丰富,风景极为壮观,令人心驰神往。

祖国美丽的冰川,风雪不休、冻结不化。

让我们共同守护

它,保护地球,若干年后我们只能告诉下一代,这里曾经是美丽的冰川……,为了我们的地球不会毁灭,为了我们的后代,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减少碳排放。

中国政府网 生态环境部 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 中国环境 希望国家能更重视冰川保护,加大投入和治理!

以前只关注了南极北极的气候影响,是时候好好关注一下我们自己第三极的冰川了,这样的好文章,应该多一些!

去过曲登尼玛,廓琼岗日冰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r20220909090405e5e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