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句子大全 第二十四节气摘录的句子,二十四节气故事阅读笔记好句子?

第二十四节气摘录的句子,二十四节气故事阅读笔记好句子?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1、把“幸福”卷进春卷里,把“开心”揉进春饼里,把“甜蜜”切在春笋里,把“快乐”炒进春芽中,把“长春不老”倒进酒杯里,立春日,为你烹饪养生小四菜,请你品尝!祝福你万事如意!

2、踏着春的脚步,道路越走越宽;和着春的节拍,心情越来越high;拥着春的情怀,爱意盈满心间;挽着春的臂弯,花开的声音为期不远,快乐永永远远。祝您立春愉快!

3、二月四日是立春,满心欢喜聚成群,卷春饼,吃生菜,再吃萝卜咬咬春。开窗透气真清新,增减衣物宜保温,保肝护阳立春始,一年身体无病侵!

二十四节有节气歌,也可叫顺口溜,有唱四句的,有顺八句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就概括包含了二十四节气。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只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后四句是解释说明节气在阳历中特点的。

节气在阳历里,每月有一节一气不会变更,相比对照日期最多只差一两天,不会差远。

从上半年看,节不过每月6号,气不过21号,从下半年看,节不过每月8号,气不过23号,很有规律的。

节气是从阳历来的,所以从阳历来看很有规律,不是从阴历来,所以从阴历看,就没那么有头绪,差别很大。

我国很早就使用阴阳合历的农历,发明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我国夏朝就有夏历,就开始使用了节气。有人认为阳历是外国传入的,说法不正确。现在国际公认使用的公历,是从阳历改造过来的,我国是最早使用阳历国家之一,我国过去既用阴历,又用阳历,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还发明了用干支纪年月日时,创造了干支历。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长期观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的太阳回归年的特点,太阳运行变化的规律,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冷热寒暑变化的特点。

《世间万物都有节气的句子》如下:

4、今天是立春了,在这春景荡漾的世界里,愿您的魅“力”也无穷无尽,愿您的事业金鸡独“立”了,愿您的囊中名“利”双收了,愿您与家人谦恭“礼”让了,愿您的健康三足鼎“立”了,深深祝福含在短信“里”了:愿您立春时节起,人生处处无往不“利”了!

5、编织了一冬的毛衣,在今天为您穿上,隔离春冻,温习了一冬的暖汤,在今天为您奉上,化解春风,计划了一冬的短信,在今天向您发送,引来春美:祝您立春快乐,健康同行!

6、送你春景如画,愿你事业春风得意;送你春光明媚,愿你爱情春色满园;送你春花灿烂,愿你追求春暖花开;送你春风得意,愿你前程春和景明;立春到了,祝福你春色满园万事顺,春华秋实美一生!

7、摸摸立春的头,今年快乐都聚首,摇摇立春的尾,今年收入总不菲,望望立春的眼,引领全年健康显,拉拉立春的手,快乐如意第一数!恭祝立春日子开心愉快,万象更新!

8、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我祝福你生活快乐、爱情幸福、事业成功、立竿见影、春风得意、首屈一指、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圆圆满满。

9、每一年的今朝,都有新的希望唤招,每一年的今天,都把美好未来规划,每一年的今日,都是迅速整装待发,每一年的此时,都有我祝愿的信息:祝福你立春的日子拥抱快乐,启程奔向美好明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相关: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

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中文名称

二十四节气表

用途

认知时节规律,指导农事

反映

时候、物候、气候等三候变化

发展演变

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重要部分

节气涵义

立春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

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在立春的三候中,东风是八凤之一,即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风。

"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

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惊蛰

惊蛰,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一岁十二个月建,每个月建对应一卦,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春分

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

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

清明,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

《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

此风属巽故也。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谷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时节,在我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

秦岭是关系中国南北气候的山,它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

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

若按中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

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

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北方)。

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

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易满"。

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

在北方,小满节气期间降雨很少或无雨,这期间气温上升很快,与南方的温差进一步缩小。

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芒种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此时斗指巳(正南偏东),太阳黄经达75°。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播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这个时节,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江南地区进入梅雨时节;西南地区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时节。

北方地区也即将进入雨季。

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因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播种,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小暑

小暑,是夏季第五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我国多地自此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自古以来,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

《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处暑

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为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白露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亦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

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7-9日交节。

白露节气后,阴寒之气上升,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寒生露凝。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寒生露凝,"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

秋分

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

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

故秋分也称降分。

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寒露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

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

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立冬

立冬,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

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时期气温虽逐渐下降,但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

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

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

"小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

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

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

大雪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

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

节气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意义不同。

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

比如,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

冬至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长;因此,古人认为,冬至为一年中阳气最弱的一天,此后则阳气渐渐回升。时至冬至,民间便开始"数九"计算寒天了,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小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公历1月5-7日交节。

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

俗话有讲:"冷在三九",由于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该节气之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讲法。

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时节。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影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

廿四节气,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节气民俗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时年八节"。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节气表

春季

日 期

夏季

秋季

冬季

2月3-5日

5月5-7日

8月7-9日

11月7-8日

2月18-20日

5月20-22日

8月22-24日

11月22-23日

3月5-7日

6月5-7日

9月7-9日

12月6-8日

3月20-22日

6月21-22日

9月22-24日

12月21-23日

4月4-6日

7月6-8日

10月8-9日

1月5-7日

4月19-21日

7月22日-24日

10月23-24日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的歌诀

【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解释】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大寒)寒。

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时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初六和二十一,下半年是初八和二十三。

二十四节气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3、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4、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5、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6、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7、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8、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9、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10、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11、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12、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13、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14、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15、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16、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

17、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满布庭前。

18、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田。

19、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江亭大暑对风眠。

20、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21、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22、烂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23、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24、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25、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2.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

3.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

4.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

提问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的天,是什么意思呢?总感觉问题有暇疵。若问廿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天教,答案是十五天。

若问廿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相对对应的天时(季节),答案则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春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是夏季。立秋,秋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是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冬季。每个季节六个节气。

虽说节气已到,但气温未至。如立春即入春天,可还飘着雪花,实为冬天。霜降还是秋天,却与冬天一样冷(因地域不同而各异)。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多少天?其实这是非常好计算的。

我们都知道一年12个月,那么一个月就有两个节气,每个月大约30天左右,那么每一个节气就是15天左右。

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每年的上半年每月的四五号是一个节气,二十二三号是一个节气,下半年是每月是六七号是一个节气,二十四五号又是一个节气。吴清明在四日或者是五日,雨水在21或者是22日。下半年立秋,大约在8月78日处暑大约在23,4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q202207061104148e64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