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从唐诗看唐朝,唐诗带你梦回大唐,领略“盛唐气象”,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从唐诗看唐朝,唐诗带你梦回大唐,领略“盛唐气象”,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提要

盛唐有包容天下的胸襟,有吞吐宇宙的气魄,不怕人生无常,不怕生活坎坷,敢于攀援人生的危岭雪岩,敢于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崇文尚武,称雄世界。

盛唐是一个民族历史的骄傲,也是一个让子孙千秋万代神往的时代。

历史的大浪早已淘尽了盛唐风流,但幸运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曾泼墨挥毫,将盛唐的精神气质绘在诗歌的画卷上了。

现在,打开盛唐诗人的诗歌画卷,卷在古老画卷中的“盛唐气象”会扑面而来。

“盛唐气象”产生的背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定都长安,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李氏家族雄起于西北边陲(陇西),骨子里既流淌着西北少数民族的血液,又被浓厚的汉文化熏染,在隋末大乱之际,披荆斩棘,逐鹿中原,横扫群雄。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文治武功,万国来朝。

他指挥着大唐臣民向世界历史演出了一曲波澜壮阔、浑厚雄壮的“贞观长歌”,为唐朝带来了一百多年的繁荣盛世局面。

公元650年高宗即位,他延续了自己父亲励精图治奠定的政治局面,开创永徽之治,武周代唐,她没有让天下重新陷入混乱,而是进一步让国家走向富强,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历史上饱受争议的皇帝,承几代之余烈,开创开元盛世,让大唐王朝站在了世界之巅。

从公元650年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伟大的100年,被后世称之为盛唐。

这100年的历史,大唐的经济、大唐的军事、大唐的文化、大唐的胸襟、气度让无数史学家、文学家心潮澎湃,提笔颤抖。

中国文学史上的“盛唐气象”就是盛唐精神和诗歌艺术完美结合后诞生下的巨子。

盛唐气象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评杜甫的诗:“‘迎旦东风骑蹇驴’,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他用“盛唐气象”概括了盛唐诗歌的特点,同时他断定这首杜甫的《画像题诗》绝不是创作于安史之乱前的盛唐,倒像是中唐时期白居易的作品。那么,“盛唐气象”是怎样的诗歌风格呢?

首先,从诗歌的内涵上看,“盛唐气象”具有浩阔的宇宙意识。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江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句“具有宇宙意识”。

是的,盛唐人超越种族、地域界限,不谈肤色、不谈东西文化差别,没有相互攻击的无聊,而是面向人生,以全人类的视域直视宇宙。

当陈子昂登上燕昭王曾经的拜将台后,眼前荒草萋萋,诗人有感而发向漫长的历史发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李颀站在烽火台眺望时,眼前的大漠狼烟,让有了更为广阔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写下了《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其次,从诗歌的审美特征上看,“盛唐气象”是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盛唐气象”是激情燃烧的青春之火。

这集中体现在,盛唐人不怕人生无常,不怕生活坎坷,敢于攀援人生的危岭巉岩,敢于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以尚武精神积极扩张。

年轻的杜甫还不知世事艰难,猖狂地唱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轻的孟浩然登上岳阳楼,血脉喷张:“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登了鹳雀楼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年轻的王昌龄,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地,立誓要建立一番雄功伟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气象”是青春式的潇洒旷达。

这种潇洒旷达不似苏东坡经历了生死后,看惯生死,看惯人生百态的“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是青春的说走就走。

所以说,盛唐人的生死离别是常有的,但他们的脚步是旷达潇洒的。

战场醉酒的王翰一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读者读到的不只是沙场的残酷,更多的是直面生死战场时的洒脱痞气。

王维送别好友出使西域,好友一去几千里,在交通不便的唐朝,可能就是一去不返,但他没有拉着好友的衣襟哭哭泣泣,而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舍是不舍,但好友要出使西域,不是去送命,是建功立业去了,他是在为好友壮行。

高适也是为如此“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谁人不识君。

”;王勃也是如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盛唐气象”是青春少女的忧思。

盛唐人愁不是秋士易感、去国怀乡、妻离子散、生死天涯式的悲愤交加,而是如少女怀春,纯情可爱、柔情似水。

嬉笑怒骂都是那么单纯。

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站在出蜀的船头,顺江而下,故乡渐行渐远,眷乡的忧愁油然而上,但更多的是人生的豪迈,于是他绣口一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好友回乡,自然想起在洛阳的家人,可他仅给好友带了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岑参马上偶遇入京的使者,提前没有准备书信,也是仅带一句话“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崔颢《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船头邂逅了心仪人便聪慧直率的问道:“君家何处住,妾住在弄堂;停船暂且问,或恐是同乡。

感情干净健康,实在是太可爱了。

最后,“盛唐气象”有至臻完美的诗歌形体美。明代胡应麟曾赞叹道:“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发展到了盛唐,诗歌的各种体裁均已完备。

近体诗形体的塑造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作简要的阐述。

魏晋南北朝佛教大量传入,在佛教的翻译过程中,文人们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到了南朝齐永明时期,文人王融、谢脁、沈约开始将四声有意识的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上,被当时称之为“永明体”,诞生于南朝梁的“宫体诗”延续了“永明体”对诗歌格律的追求,“初唐四杰”的出现塑造了近体诗的轮廓,五律诗大多格律和谐,沈佺期、宋之问加以分工细雕,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等人将近体诗的形体塑造完美。

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与李白是写七绝的高手,王昌龄的边塞诗、宫词,或雄浑壮阔,或优柔婉丽;李白的七绝清新秀丽,兴味无穷。除此二人外,王维、王之涣、李颀、高适等人都有绝佳的七绝传世。

盛唐律诗,李、杜、王、孟等人都是擅长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望岳》、王维《使至塞上》、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均是传世佳作。

陈子昂、张九龄大力提倡,李白高声响应,岑参、高适、李颀前后应和,乐府古体诗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乐府古体由于押韵格律相对自由,变成了盛唐诸公驰骋才华的自由天地。

他们在旧瓶子里盛新汤,推陈出新、不拘一格。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马川行》,李颀《古从军行》、高适《燕歌行》描绘了一幅幅雄奇伟壮的边塞图景。

李白更是天马行空,融乐府与楚辞于一炉,变幻超忽。

子夜吴歌》《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成为千古绝唱。

结语

“盛唐气象”是诗歌的内涵美和形体美完美结合散发出的气质美。正如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评东方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风骨刚直高贵,音韵感情抑扬顿挫,内容光彩鲜明,仿佛有金石相撞的声音。

声明:图片皆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者删除。

语录网网友观点:汉唐的确令人神往。

但是,现代文明,其实属于自然科学文明,自然科学文化。

是一种理科文化。

而文人特权派,是不承认理科文化属于文化的。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是一种能改变人、教化人的理论和精神,以及相关成就。

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区别是什么?现代文明,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主要依靠自然科学,所以,社会科学要配合自然科学。

古代文明不是,古代文明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神,而且自然科学要配合社会科学,这是一种反人类的理论。

就以儒家来说,儒家属于一神论,儒家唯一的神是天,这个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人格神。

我为什么主张,历史和思想,由搞自然科学的来做。

这是有西方现代文明先例的。

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本身就是发明家,盛唐有包容天下的胸襟,有吞吐宇宙的气魄,不怕人生无常,不怕生活坎坷,敢于攀援人生的危岭雪岩,敢于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崇文尚武,称雄世界。

盛唐是一个民族历史的骄傲,也是一个让子孙千秋万代神往的时代。

历史的大浪早已淘尽了盛唐风流,但幸运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曾泼墨挥毫,将盛唐的精神气质绘在诗歌的画卷上了。

现在,打开盛唐诗人的诗歌画卷,卷在古老画卷中的“盛唐气象”会扑面而来。

文明大于文化,文化大于文艺,文艺大于文字,文字又承载了一多半的文明。

其实,西方开启现代文明,取决于军事压力,伊教军事征服和蒙古西征,促进了西方的内部变革,以求自保。

西方的文艺复兴,凭借神的力量,其实,是为了标榜人性的力量。

是一种人本思想。

之所以要凭借宗教的力量,是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被劳苦大众接受,可以快速完成变革。

但也就下了后遗症,有些问题归属不了,顶多是上帝归上帝,凯撒归凯撒。

我的理论,德的三驾马车,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主张历史体系和思想体系,由工业系参与解决,不能把定义权,交给这些个文人特权派。

无论王东岳,还是王德峰,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王东岳,为什么破坏三段论,王德峰,为什么说自然科学没有感性,这些人,其实都属于古代文人,轻视自然科学,如果品德派来定义,全归上帝。

如果道德派来定义,全归凯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p202205190654079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