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不为民做主就回家买红薯,郑板桥挥一挥衣袖,写下这首诗弃官而去

不为民做主就回家买红薯,郑板桥挥一挥衣袖,写下这首诗弃官而去

曾有人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际生活中应该并不少见。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才是真正占据主流的思想。

今天我们游览潍坊博物馆,会发现很多郑板桥的书法作品。确实对于这一方土地来说,郑板桥留下了很多的痕迹。

乾隆18年(1754年),山东大地遭遇大旱。当时在潍县(今日的山东潍坊)做县令长达七年之久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被罢官。临行之前他写下了这首古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就是郑燮的《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当时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乡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枝清瘦竹”,寓意自己有竹子一样的正直品格。

虽然当时的郑板桥已经60多岁,但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油腻,内心依然是初心不改。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于这个世界已经看得很是透彻。但是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本性,实在是非常难得。

诗歌的一开始就说自己内心的高尚追求。“乌纱掷去不为官”,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面对上司的刁难和压力,自己身为父母官并不能给这一片土地带来救济和帮助。自己所做的就是“不能为民做主,那就回家卖红薯”。

后面的句子写自己这么多年了,一直两袖清风。“囊橐萧萧两袖寒”,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囊橐(náng tuó),指的是衣服上的一种口袋。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意思是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这首古诗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萧瑟的凄凉,只不过是履行应当尽的职责,却受到如此对待,如何不让人苦闷?不过他也清楚自己对得起“潍县绅士民”,毕竟“囊橐萧萧两袖寒”已经证明了他的品格。

语录网网友观点:这个郑燮,太书生气了!

俺现在是就是不为民作主,也不回家卖红薯,咋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o20220501042408d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