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了很久了,终于可以成行了,心里还是有些控制不住的激动。其实,每次回老家,从启程的那一刻起,内心里就开始充满了对老家的无限想象。年龄每长一岁,这种感觉愈加强烈。尽管知道变化不大,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回去看看。
汽车在高速路上狂奔,路两旁的树木、还有不远处的房屋,都很迅速地向后躲去,特别在穿过了保定涞水的峻峨大山后,沿途的秋草就开始发黄,和老家的很是相似,但我知道,这不是我想看的。
我最在乎的,也是我心里最最想念的,是我生长的村庄,它位于尚义县大苏计乡双井子村,那里,记录着我年轻时所有的成长记忆。
随着岁月的变迁,它们也跟着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清晰,更加生动。
每一位渐渐老去的乡亲,每一位儿时的伙伴儿,那一声声熟悉地唤着乳名的乡音,甚至院墙上的每一块土坷垃,都让我魂牵梦绕,常常在上班期间,突然走神,停下思绪开始回想,但每一次都难免会有些失落,因为不能及时回到她的身边——我的故乡。
以往每一次回来,提前也做了很多打算,包括见见左邻右舍的乡亲、睡睡热炕、与伙伴儿把酒忆想小时候的一幕一幕,还有到家后边的草滩里,跟着牛倌儿或羊倌儿一起撵撵牛群和羊群,闻闻老家扑面而来的清风,等等,有好多好多,但最终,却总是被工作上的琐事说服,此类的催促,如“单位里事多,还是早些返程回去吧!”等,使我蜻蜓点水般、匆匆结束了行程。
在返回省城的途中,留下一堆难以名状的感慨和叹息,那是深深的遗憾的味道。
这一次,我提前和爱人多请了几天假,也和随行的同事打好了招呼,“不要急着催我回去啊!这次回来,还是允许我多待几天吧!”获得允许后,心里坦然了许多,“哈哈!这次,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与老家来场对话了。”
在乡里的姨家吃过早饭后,我们于上午十点左右到了村子的东边,距离村子有一里地远,那里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种着塞北的白杨,枝杈向着四个方向疯长,树上的叶子,也早已被凛冽的秋风刮尽,这一下子加宽了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也能从很远处更加清晰地看清爹和母亲合葬的墓碑。
母亲去世更早,就依照爹去世的日子,距今也已有十一年之久。
他们老俩在这里安息着。
在车后备箱收拾上坟烧纸的物品时,遇到一位迎面而来的本村大叔,黑黑的脸庞,胡子都已白透,牙也几乎掉完了,嘴唇扁了不少。为了防止我在上坟时,不小心引燃坟堆周围的草木,打完招呼,大叔二话不说,从树上撇下一根树枝,表示愿意和我一同前往。
“爹、妈,儿子回来看你们了!”双膝跪在坟头,我轻轻地呼唤着地下的灵魂,大叔帮着我一起将黄纸和纸钱点燃,说着爹活时候和他讲过的诙谐话,忍不住也跪下磕了四个响头,让我很是感动。
这就是祖上的乡亲!轻轻地用手拭着墓碑上的尘土,擦拭着爹妈的名字,我再次努力地记了记他俩的出生日子,一位是三八年,一位是三九年的,那应该还是抗日烽火到处在燃遍的日子吧。
进了村子,我让同事努力将车开得慢些,我下来走着,和碰到的每一位乡亲、每一位婶子大爷打着招呼,但还是太少了。
熟悉我的,直接喊出了我的小名,有些眼老昏花的,用手遮着太阳,试图将我认出,此时,我赶紧介绍着自己的小名,大家都还认识。
“您老挺好吧?您老身体还好吧!看着还真精神啊!......”热情地打着招呼,认出我的,也都热情地招呼我到家里去坐坐,瞬间,心里好暖好暖,大家都还是我小时候那般淳朴、那般热情,就如小时候常常听到的那句话,“有了亲娘好,没了后娘好,再不了,邻居家婶子大娘也好!”到了谁家,都会管顿老家最好的饭吃。
小时候,我嘴馋得很,到了谁家串门,只要人家让我吃饭,我便会不客气地坐到炕上,端着盛好饭的饭碗,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
那时,家家的粮食都不是很宽裕,偶尔来个亲戚,吃顿好饭,改善一次伙食,也是很心疼的,但总会将做好的饭,穿过隔着的院墙,送给要好的邻居家,一起分享。
就如那句俗话说的一样,“邻居送糕,一替一遭!”
有一次,临近年关,前邻居家吃“炸油蛋”,我们也叫“炸牛蛋”,就是用烧开的胡麻油,炸和好的白面发面团,呈四方体。
前邻居家两个儿子年龄也都和我相仿,平时常在一起玩。
起初,家里给了我一个炸好的“油蛋”吃,吃着觉得好吃,而我还不知足,还想继续吃。
若不给,我就在他家院子里躺着打滚,嘴里不管不顾地嚷着,“我就想吃油蛋!”弄得家里人也实在没法,最后,还是家里的哥哥,三年级时和我念一个班,看我实在是赖着不走,心里有了主意,就自己爬上了他家房顶,俯看向房后我的家,然后向下喊着,“三丽,你家来戚人了!”那个年代,家里来亲戚意味着要吃好饭,于是,我想也没想,从结成了冰的地上爬起来,撒丫子就往家里跑。
然而,我还是被“骗了”,家里哪里有戚人来呀?而且,家里还没开始做饭,锅灶还都是冰凉的呢,但这时,我再也不好意思返回去讨要了。
到了表姐夫家,寒暄了一会儿,姐夫忙着给我们张罗做饭,而我,已急不可耐地想到村子里去转转。
沿着熟悉的街道,今年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都已硬化成了水泥路,踩着很是硬实,夏天里,即使下再大的雨,也不泥泞了。
第一站,我先到了小时候最常去的人家,那是发小“大三小”的父母家。
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没怎么变化,只是有些杂乱,院子里不见了之前的羊群,取而代之的是几只白色的大鹅,还有到处奔跑的公鸡母鸡,互相追逐嬉戏。
领头的大鹅见院里来了陌生人,上扬起长长的脖颈,不断地发出“嘎嘎”的叫声,似乎在质问我,“你是哪里来的?干嘛跑到我家里呀?”
轻手轻脚地进了东侧新盖的屋子,小炕上,三位老太太,还有一个老头,四个人在聚精会神地玩那种老式的窄窄的纸牌,与我正对面的一位婶子,一眼认出了我,欣喜地问,“三丽啥时回来的?”而其他几位,也抬起头,忙着和我打招呼。
我尽可能静静地站着,不便打搅他们忙碌的娱乐,但那曾经非常熟悉的窄窄的老牌,却又让我似乎置身于三十多年前的时光里: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麻将,更没有现在风行的手机,有的是家家铺了席子的土炕,还有舍不得多用的只能按月供应的煤油,以及冬天农闲时用来娱乐的扑克和这窄窄的纸牌......
从这里走出来,我拍下了大鹅与彩色羽毛公鸡母鸡和谐相处的情景,便又一路向东,进入了一条巷子,在我离开老家后,已有近三十年再没穿行过的一条巷子。
巷子里,已很难再见到人了,盖得整齐的砖瓦房,窗户都用窗帘遮上了,这意味着主人很久没有回来住了。
而另一些老式的土坯房,已破塌得椽子、檩条暴露在外,年久失修,也早已没有了人住,就像一个人残缺的肋条和骨架褴露在外。
是啊,这就是现实的塞上农村,年轻人走出去了,就再不愿意回来,而村里也再没有了之前旺盛的人气,还有老少满街、人来人往的热闹劲儿,有的只是气数将近的寥落。
事实上,塞北的农村,现在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都已机械化,人们的收入与保障都已远超三十年前,再不用为吃不饱而担忧,不用为过去那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发愁,有人住的房舍也都已经换成了崭新的砖瓦房,墙面贴着瓷砖、地上铺着地板砖,窗明几净的。
特别是今年,种植蔬菜的,都发了财,一般人家毛收入都在二三十万以上。
但就是这样,年轻人还是选择去了大城市发展,这无形中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也让住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农村,变得不再骄傲。
随走、随到附近的邻居家里串个门子,这是我记忆里,也是塞上人家,最好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了,盘腿坐到炕上,自己讲,也听大家一起讲,中外古今的故事。
特别欣喜的一点是,看到发小“大三小”,正在和爱人将他邻居家一处废弃多年的院子,沿着原来的土围墙的遗址,用铁丝网围了起来,中间隔不远,挖个小坑,均匀地立着埋下木杆,然后将绿色的铁丝网固定在木杆上,形成一个闭合的院落,用来放置晚归的羊群。
这样,可以不再让自家的院子羊粪满地,脏乱不堪。
我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他居然感觉到,最后,还是他爱人发现了我,呵呵地笑着,“啥时候回来的?”
“我也是刚回来,沿着村子转转!”我应着,也咧着嘴使劲笑着,“大三小”也赶紧站起来,停下来和我攀谈着,热情地邀请我晚上过来他家吃饭。
我还是我,他也还是他,院落也还是那些院落,但我记得,他按围挡的那个院子的东边,之前应该是条路呀,怎么现在这么高呀,几乎很难再看出来了,几乎都被风沙筑满了,让高高的、黄黄的枳芨霸占了路。
还有,我也记得,“大三小”曾经个子很高,很直溜,如今,也有些佝偻了,而我也早早就秃顶了。
小时候,我们都盼着尽快长大,都想了解外面的时间,如今,又如何呢?或许,“大三小”会羡慕留在了省城的我,其实,我也羡慕留在村里的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盼风调雨顺,年年有五谷丰登,“雪打窗花宝点灯,青草掠过又一春!”
接近中午,阳光很暖,而且几乎没有风,与发小“大三小”话别,我使劲远望向远处的蓝天空,看不见一丝流云的蓝,望穿秋水,望过远处的山峦,望进没人住的人家。
走在小时候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上,却碰不到人,也听不到人声,偶尔有只麻雀从头上飞过,却听不出它鸣叫的兴奋。
个别圈在院子里的小羊羔,也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晒着太阳,都不愿起来奔跑和叫几声。
串了两条巷子,也走了几户人家,脚踩着硬实的混凝土路面,心里却还是控制不住地感慨,冷清、寂静、没人气始终是让我难以接受的村庄的现实。天依然是那样的蓝,风也不大,空气是城市里没有的那般清新,但我控制不住地开始伤感,乡土,乡村,乡亲,乡恩,乡愁,今又安在否?
语录网网友观点:乡土、乡情、乡音、乡愁,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这是家乡。
远离家乡的人谁又不是呢?惦记着那里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当然更包括一些人物!
乡愁就是梦里常见,只有在农村生活长大才能写出农村人的朴实善良、才能真实反映出生活方式、不管你走多远、根永远在家乡、农村!
看完文章有点伤感,回不去的故乡,剪不断的乡愁。
接地气的文字,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
和我的村子相似,只有老人,孩子,和不多的在家创业的年轻人。
在厌烦名利场上的虚伪后,故乡是静心思过最好的地方!
回到老家,再望老乡,顿感有一种亲切而又深情的爱,然而只是话题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微笑互相问候,都有同感!
出来了,就回不去了,即便回去了,周边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了,没有了熟悉的人,你儿时的感觉,是再也找不回来的了。
只剩下自己内心的些惆怅。
留不住的他乡,回不去的故乡,早己物是人非,父母在是家,父母不在了只剩下回忆了。
和古版的《回乡偶书》有类似,但主题不同,《回乡偶书》是个人的感慨,我写的,却是目睹情景的苍凉!
故乡,游子,怀旧,都是有良知的人难以割舍的!
故乡,是起点是终点。
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拼命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
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轮月,
是春运时的那张车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