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你对大学体育课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①
对大学体育课的认识:
大学体育课与中学课相比,大学体育课专业性相对较强,体育项目是根据学生的爱好所设置的,在选择时可以选修任何一项你喜欢的活动。
老师在这一方面也是具有丰富的阅历,具有专业的知识,专业活动,我们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身心健康发展。
建议:
大学体育一定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哪怕你现在水平并不高,可带着兴趣去学习效率自然会很高。
不要为了拿学分,挑一些比较容易打高分但自己不喜欢的,这样不利于自己的体育特长培养,即使一时学会了,由于兴趣不大,也会渐渐生疏,最后乐趣全无。所以为了快乐的大学体育,还是选择你最喜欢的科目。
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适度,不能过度沉迷其中,毕竟还是学业为主,要在好好学习的基础上,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良好的体魄。
②
同为暨大的举个手一、问题的提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完成教育的总目标服务的。
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身体素质得到发展,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并使其身心得以终身受益。
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为体育课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选编,教学时数的分配,及增强学生的体质,提供了依据,并发挥了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体育课时少,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
高校学制本科多为四年,新生人学年龄多在18左右,正是身体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
体育课只开设两年,这就违背了青年身体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增强体质的实际需要。
虽然三、四年级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锻炼,但据调查,课外体育活动也是有名无实,实际参加锻炼的人数很少。
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体质与健康的状况的特征是:一年级学生体质逐渐增强;二年级体质状况呈现最好;三年级体质状况有些下降;四年级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明显下降。
此外,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尽快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忽视体育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机能成熟高峰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兴趣广泛。
由于理论部分比重偏低,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普遍贫乏,不少学生仅了解一些简单的锻炼形式和方法,在锻炼时盲目性比较大,以至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长期得不到效果,因而对体育锻炼失去信心。
3、教学组织形式传统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兴趣。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注人式”、“填鸭式”、“教师包打天下”等教学形式还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中。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过程呆板,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造成“身顺心违”,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几点建议“高等学校的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体育观的树立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它对终身体育锻炼将产生极大影响。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看,要完成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延长体育课年限,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体育教学大纲中本科学生开设两年体育课,教学要求强调整体性,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注重纪律性,教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及健康状况较容易控制。
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比低年级多,但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却很少,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反而下降。
因此,为保持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应建立多种俱乐部,让三、四年级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自觉地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增加理论课时数。
高校体育理论课是实践课的前导和补充,集中地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形式。
医学论文代写代发对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它是激发行为的动力,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更重视“知其所以然”。
在增加理论课时数的同时,要注意理论课内容的安排,可以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准、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如运动保健、运动处方、体育养生、体育疗法等内容。
3、丰富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激发学习热情。
打乱传统的原行政班教学,男女学生分班教学,按学生的身体状况、自身素质及个人兴趣自由选课。
具体方法:一年级开设普选课。
以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能为主,并设保健班。
二年级重新选课,除普通班外,开设提高班,使学生个人爱好和学习兴趣同步发展,不断深化专项技术及理论知识。
3、四年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运动技术水平以会员形式加人各俱乐部,定期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并组织比赛,体育教师对俱乐部的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及监督检查。
3、结束语“全民健身是在新形势下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重大举措,高等学校要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专门人才。
”为此,我们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的增强体质,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自觉接受健身教育,掌握正确的健身方法,体验从事体育锻炼的乐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科学地、自觉地、独立地进行健身打下基础。
摘 要 本文以终身锻炼思想为基准,对普通高校现有的传统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体系提出了挑战,在专项课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课选择教育新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在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操作方法和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 选择教育 模式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类型体系上分两大类,一类是普通体育课体系即第一年基础课,第二年专项课(或半年基础课,一年半专项课以及一年半基础课,半年专项课);二类是,两年专项课体系,即新生一入校就按照专项课形式进行上课。
普通体育课体系和专项体育课体系,其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目标的手段上有分歧。
普通体育课体系强调从所学体育项目的“多”上和“面”上,让学生认识体育的全部内涵和掌握各种运动锻炼技术,而专项体育课则强调从“专”上和“深”上认识掌握体育健身专项知识和技能。
普通体育课体系教材繁多,教学单元短小,因此只能是蜻蜒点水,而不可能使学生系统深刻的体验体育锻炼身体的内部规律与含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故学生不喜欢学习。
人们逐渐认识到此类体育课虽比老传统课有较大进步,但仍属改良的传统课。
进步不彻底不符合学生的锻炼需要。
而两年专项体育课体系正是为克服以上不足的基础上,于90年代以后提出来的。
专项体育课体系经过七八年的改革实践,充分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
同时也暴露出了不足部分,特别是一次选择项目定两年学习和终生锻炼的问题,以及不利于学生转换锻炼项目,学习新项目的锻炼方法等。
为了解决教改中这些明显不足,我们课题组在专项课研究的基础上申请了“高校体育课选择教育模式研究”的课题进行了4年实践教学研究,2000年获河南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根据课题研究情况结合在教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谈谈“构建选择教育新模式”的体会。
1、选择教育模式深受学生喜爱纵观历届毕业生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在大学学习分数的高低,往往与他健康高效的工作成正比。
人们无不为英年早逝而痛惜,为年迈古稀科学家而高兴。
他们共同的经验是学生时代热爱体育锻炼,系统的掌握了健身的基础知识和1―2项健身的技术及方法。
养成了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所以能为祖国健康的工作。
因此,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为目标。
课题组在教改中对1720名学生对三种类型体育课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体系是“选择教育新模式”(占98.1%);其次是专项课程体系(88.4%);较差的是传统课程体系(一年基础课,一年专项课占74.7%)。
根据我们学院十几年的教学改革之经验,可以肯定,目前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选择教育”的大平台。
2、选择教育模式的主要实施方法选择教育模式就是学生根据爱好和自身等情况可以选择学习所开设的任何运动项目,可以选择老师,可以选择老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所学项目通常是在学生自觉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学生最喜爱的或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这样上课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热烈的情绪,渴望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注意力集中,愿意全身心的投入,组织纪律好,意志比较坚强。
这样持久的锻炼,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技能。
培养了体育意识,锻炼了身体发展了个性,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促进了身心全面发展。
与专项课对比实验5项身体素质(男生100米、1000米、立定跳远、铅球、引体向上),都有明显差异。
肺活量和心率两项机能也有明显差异。
身高体重两项形态无差异。
具体做法是,同一年级课堂中根据情况开设各种体育项目,学生根据所开项目自由选择上课,每周或几周后允许更换所学项目,不受班级教学内容进度的限制。
(一)选择教育体育课选项自由择师自主选择教育体育课克服了专项课一次选择定两年的弊病,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二项运动技术和锻炼方法。
长年坚持健身,为终身健身打下坚实基础。
给每位学生发一张达标、考试和考勤功能卡片就可以解决选择项目和择师的自由。
每位学生只要交给老师这张卡片,就可以在该班上课,老师根据学生在班里的锻炼情况给学生按优、良、中、及格、差(A、B、C、D、E)评定,下课时把功能卡还给学生。
以利于下次课选择项目用。
老师只要拿着学生的选项功能卡,学生的体育达标、各项目的考试成绩和每次课锻炼情况都可以掌握;当学生选择某项目的学习的时,该项目的老师挂牌情况,即教师的姓名、年龄、职称、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等基本情况和该项目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以及教学进度考试标准等发给学生。
这样即有利于师生互相了解和沟通,更重要的是师生心中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练什么,怎么练,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这样可以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教学秩序井然,学生流动科学合理。
一种崭新的选择教育模式平台就会出现。
(二)学生选择老师促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师要求具有“一专多能”,而往往是一专者多,而多能者少,实施选择体育课,教师一专者往往发挥了专项的突出作用。
这样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专长,提高教学效果,师生双方都乐意接受。
根据我们对选择教育和专项教育从科学性、知识性、实效性、趣味性、终身性5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选择教育明显优于专项教育。
选择教育不仅教师上课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有所得,两者互相激励,形成良性循环,以利于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可以克服传统课和专项课的教师没有竞争的弊端,把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生选择教师促进了教师的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加强了师生的沟通,改善了师生关系,引入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学效果。
3、选择教育模式的配套考试方法选择教育模式的考试,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法和专项教学法的学什么考什么的方式。
相应的学生考试也应有选择的余地。
这样的选择考试方式是为选择教育内容服务,选择教育内容和形式是为真正学会1―2项健身方式和方法服务。
因此选择考试是选择教育的配套政策。
技术考试与选学内容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给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考试各项比例分配体育达标成绩占40%,技术考试占40%,理论考试占10%,学习态度占10%。
(二)技术技能考试技术技能考试分所学新技术技能部分和以前所学或已养成锻炼习惯的老内容。
学习新技术考试,由于所学技术时间短是新授内容难度相对较大,评分标准应低些,这样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可以鼓励学生接受新技术,掌握新内容,以利于全面发展。
以前所学(老教材)或己养成锻炼习惯的内容,都是比较熟悉的教材或自己擅长的内容,难度底,评分标准应稍高,这样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用自己掌握了的技能常年坚持锻炼,真正形成自己的锻炼专长,持之以恒,终生受益。
新技术和老技能两种标准的考试方式,防止了考试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既能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利于掌握1―2种锻炼方法的形成,使其终生受益:还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像上课一样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4、结束语1.高校体育课选择教育理论的提出,从思想上拓展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的思路,从内容上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从形式上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从方法上找到了师生热爱效果优秀,符合教育规律的新的上课组织形式。
对高校摘要:课堂管理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师教学提供了教学策略。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堂 管理 评价 机制体育课堂管理是体育课程改变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论述在新时期普通高校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核心是组织与管理。
体育教师应该把教学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系统可以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在此基础上保持管理的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管理和其他、教学管理一样,本身也含有教育意义,它在于最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任务和体育教学目标,主要着眼于组织,协调和控制,使教学活动有个良好的状态,条件和秩序。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核心管理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同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人(学生)的管理,好的教师也是好的管理者,他们能营造好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少的出现问题。
学生对教师教学影响进行选择性自我加工,建立新的素质结构,形成新的自我过程。
应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真诚关心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熟悉并理解学生的闲暇爱好。
在教学中包括四个核心的概念,分别是参与、合作、尊重差异和体验成功。
所以,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可以为教学的组织、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对场地器材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对教材的选择与运用、对学生的评价等等,下面我们对此分别进行阐述。
1.1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新的时期,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成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接受者转化为资源开发者,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由单一的管理者转化为全面的引导者。
现在教师的角色已经不象传授知识简单意义的“教书匠”,他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调动学生、协调教与学,组织学生有效的学习。
所以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具有自己的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管理策略,这也可以看作是“因材施教”。
我国的现代化需要符有个性的人,无论教师或者管理者,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有个性的管理者(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才会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1.2制定科学的课堂管理机制一个有序的教学管理,务必有一个合理的课堂规则。
体育是注重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体育课堂规则尽可能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以利于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规则应涉及课前,如服装及场地器材的准备等;课中,如集合上课、上课礼节、请假见习、组织要求、上课态度、考核纪律、按时下课等;课后,如布置作业和收回器材等。
教师要正面陈述规则,并且简明扼要,让每位学生都理解、熟悉。
体育课堂设一名体育委员,具体人选由全体成员民主商议产生,体育委员作为任课教师的助手督促全体成员执行规则。
课结束时主动向任课教师反馈执行情况,架起一座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桥梁。
建立课堂态度行为记录考评机制,谁违规谁扣分。
学期结束时根据每位学生的扣分情况,出体育课堂态度行为得分并纳入体育评价总分。
1.3规则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教学管理是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的人和事、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转换多种角色,如教学者、管理者、问题的评判与处理者等。
在各种角色的演绎中要注意规则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否则也会造成一种无序的杂乱环境,会产生“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是国外的学者提出来,主要是讲一种心理暗示,如果一个人搞破坏,则对其他人有一种心理暗示,使破坏更严重。
2教师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从宏观上看,贯彻一种体育思想,无论怎样致力于体育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的改进,还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变革,都要通过一定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去实施,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总是同教学方法乃至整个教学模式的改革融为一体。
因此,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
有效的教学的组织涉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要素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师会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可以预见,传统的、统一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将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2.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目前体育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以行政班为主的教学形式、男女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分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
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的时候,应该考虑体育课是以活动为主的实践性很强课程,理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和愉快的活动,过多复杂的约束和限制,只能导致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而不再参与体育活动,如果这样的情形出现,终身体育锻炼就不可能实现。
2.2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所谓传统式学校,也就是教师经常说的大家跟我做,全体学生动作要整齐化一,这种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的实现,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习也使一些学生过分依赖与老师,不会自己的发明创造,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模式在教学中也存在问题。
那么系统教学法又如何呢?系统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
支持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师,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学,他们不愿意打破教学程序和步骤,系统教学教育出基本功扎实的少数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厌烦这样的学习,无怪时下对于体育课的评价“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
3合理的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客观公平的评价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的效果的价值判断,它可以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并且知道教学的方向。
它设计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的合理改进、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了解与评价,所以在评价中要使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目前学校体育的评价很多,也日趋成熟,总体来说,评价是对一种动态评价过程,不可以割裂看,对学生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可以学生自己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老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可以阶段评价和长期评价结合等。
4结论普通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有关的各个子系统,要紧密配合体育教师教学的进行,使学校、体育教师、学生等因素和谐、协调一致。
体育教学管理应该遵循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管理环境与氛围。
体育教学评价应公正、客观、合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教学思想,同时要断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改革。
③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
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
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
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
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
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
(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
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
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
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
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
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
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
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
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
),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
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
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
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
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
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
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
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
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
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
“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
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
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
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
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
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
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
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
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
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
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
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
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
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
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
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
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
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
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
竞技运动也不例外。
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
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
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
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
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
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
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
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
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
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
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
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
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
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
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④
不知不觉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 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 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 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
二、欢声笑语满校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
我们学校一年四季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春天随着柳树伸出嫩绿的手臂,小草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就连那校园里的桃花也露出了羞涩的笑脸。那春风吹过的空气里,到处都是淡淡的清香。在操场上,到处可以听到我们的喊叫声、嬉闹声,我们跟随着春姑娘的脚步一起锻炼体魄。
炎热的夏天,整个校园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就像个大火炉。看,同学们专心致志地跟着老师朗读着,生怕错过一丝丝知识要点,全然不顾天气的炎热,老师的谆谆教诲就像是甜美的甘露浇灌着我们的心灵。
秋天履行着它的承诺,在那朗朗的读书声中,每一片秋叶都记录下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在秋风的吹拂下,久久不肯散去,这种热烈的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激励我们好好读书。
寒冷的冬季来临时,我们丝毫没有被吓倒,在体育课上,笑语弥漫了整个操场,我们暂时放下了学习,宽大的操场成了我们欢乐的海洋,我们在里面尽情地玩耍。
有的同学玩跳绳,有的同学练跑步,有的同学踢毽子。
尤其是踢毽子的同学,一会儿盘踢,一会儿直踢,一会儿背踢,甚至还有人做出倒钩姿势,花样百出,看得我是眼花缭乱。
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连哈出的热气也似乎在为我们大声呐喊。
欢乐在校园,一年四季的信使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足迹,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里面保存着最自然的快乐,无法比拟的欢乐。
三、我该如何评价孩子的体育锻炼?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练体育?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体育锻炼对孩子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坚持体育锻炼。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已摆在了家长和学校面前。目前,我国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最宠爱的一员,除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最缺少的是体能锻炼。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爱孩子,请从体育开始》的文章,文章提到的教育现象引人深思。
在升学的现实压力下,家长和学校等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却轻视其身体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孩子们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而身心健康是基础,请大家关心孩子们的体育。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个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为3个小时,是全球均数的近2倍;某直辖市有关调研表明,80.4%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
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指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假如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近视患病人口有可能高达7亿人,患有高度近视的人口将达到5000万左右。
进一步说,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会削弱孩子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基础。
不少家长让孩子练体育,其实家长并不渴望孩子能够在体育方面能有什么成就。只是希望能够通过练体育,建立完整的人格。让他用自信和骄傲去填充自己的人生。让孩子练体育可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个很好的造诣。
那么孩子究竟该如何练体育,体育对于孩子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几岁开始练体育合适?
4岁以后,孩子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等能力发展较快,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行为控制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为练习体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时游泳、健身操、球类运动等都是可以选择的项目。
青少年每周应该运动多长时间?
青少年运动不足或过度对身心健康都有不良影响。世卫现在建议青少年每周应运动最少7小时,而研究人员认为或需调整运动时间的设定。
瑞士洛桑大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每周运动14小时最有益,获最高的健康评分,少做运动或每周「狂躁」运动超过17.5小时,都会令评分下降。研究人员指出,青少年未必能处理过度运动训练带来的压力,随时引发伤员及焦虑情绪,反而增加健康风险。
青少年时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请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忽略了孩子们的体育运动,忽略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给孩子带来三大好处
1、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
在国外的教育中,体育运动被看作一项让孩子知道公平竞争的教育,因为在体育比赛中,所有机会对于运动员来说是公平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所以大家必须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决出胜负!遵守游戏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遵守法律、法规、制度。
2、挫折教育
每个人在进入一项运动的初期都是初学者,在运动中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挫折。而如何处理这些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如果你输给对手后,发誓一定要赢,并通过自己的训练和努力,最终打败对手,和你就此放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
3、团对意识
奥运精神其实就是一种人格意识,既要求有个体的自强自立,也要求个体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就算是个人项目的运动员,其成功背后依然有很大的一个团队来支撑,如果没有团队的力量,想要取得成功是很难的。树立起一种“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意识,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以体育为基础培养孩子四方面能力:
1、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
2、培养孩子中庸性格,孝敬父母,尊师重道!聪明听话,严肃伶俐。刚柔相济,动静有序。
3、培养新世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培养孩子管理团队和外交口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孩子,请从体育开始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作业多吗?”放学回家之后,许多家长会首先这样问孩子。此种对话场景反映我们比较重视孩子们的学业成绩。日前,上海有民办小学在入学时要求填写学生父母、祖父母的学历和职业,其中一个重要意图据说是考察学生的智力因素。
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但是,重智育、轻体育的问题,在社会上仍较为普遍。
某地一位教育局负责人到学校教室检查工作,发现戴眼镜的学生偏多,就问“班里有多少戴眼镜的”,陪同的学校教师回答“您最好问有多少学生没戴眼镜”。
这绝非个案。
权威统计表明,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发病率都超过70%,近年来还呈逐年增加趋势。
江苏省2016年学生总体近视率为73.6%,高中及大学学段的近视率接近90%;学生肥胖率和超重率与上一年比略有增高,其中初中阶段肥胖率增幅1.2%。
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关部门也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到时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都可能面临较大缺口。
满足不了国家的相关需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视力等身体素质对个体生活也有一定影响。
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确需各方重视起来
理性看,学习过程当然不是轻松的,有的家长也知道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但作业那么多、课业那么重,他们可怜孩子却“有心无力”。
其实,作为家长,可以多提醒孩子锻炼身体,同时,在智育方面保持平常心,不要抱过高期望,比如,别常常与孩子谈论考上“985”“211”大学,多么多么重要。
其实,身心健康对于孩子来讲才是最重要的,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孩子未来生活得更幸福吗?家长们可否多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与人相处能力、良好的态度及习惯甚至真正的兴趣呢?
无法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也有苦衷,有的校长说,说得再好,升学率都是学校安身立命的硬指标,大家都在拼成绩,哪个学校也不甘愿落后。
这就需要政府来综合协调。
可喜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将小学生上学时间推迟半小时,上午8点半开始第一节课,赢得了众多家长的点赞;而且,体育成绩已被政府纳入中考成绩之中,当然,此举仍需要完善。
既要正视中考、高考的客观存在及合理性,又要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出路在于各级政府综合施策。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心青少年身体素质,近年来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特别强调,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愿地方政府、学校和家长携手,同心合力,爱孩子,从体育开始。
让孩子坚持运动,
他们的大脑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和体育运动比起来,家长们似乎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给孩子报了各种线上或线下的补习班,短期内,孩子的成绩的确是进步了,但年幼的孩子由于长时间被关在屋子里学习,孩子身上该有的活力也渐渐消失,变成了传说中的“书呆子”。
你知道吗?运动是无本万利的开发智力的方式,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让孩子受益终生。一个经常运动的孩子,他的大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大脑额叶充血活跃:提升注意力
儿童的脑重在6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90%,12岁时才接近成人的脑重,由此可以看出,人从出生后到青春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对学龄儿童来说,其实智力水平都不相上下,为何学习成绩却有好有差?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之间拼的就是专注力。如果孩子在学习时无法保持专注,学习成绩自然要差一些。
人的大脑额叶的内侧部是主管注意力的区域,人在进行有氧运动时,额叶区域充血活跃,这时注意力会特别集中;此外,人在运动时,体内还会分泌多巴胺,这种令人感到愉悦的“荷尔蒙”,也能促进孩子注意力集中。
2、脑细胞之间的联络增强:提升学习效率
神经元是人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就像是一棵树,突触就是树上的分叉,树干会长出新的分支,会出现更多的突触来巩固神经元之间联系。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提到,人在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英文简称:BDNF)的递质,BDNF在神经可塑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把它称之为“脑细胞肥料”,在这种肥料的滋润下,神经元链接活跃,人的学习效率也更高。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让一组学生从事更多的体育锻炼,两年后,这些“参加更多体育锻炼”的学生,其数学和阅读成绩,高于没有参加额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且显得更加多才多艺。
3、提高大脑血清素含量:对抗焦虑
血清素是一种能帮助人解除焦虑,镇定情绪的物质,而运动可以提高脑血清素的含量。当大脑血清素水平不足时,我们除了可以通过补充富含氨基酸的食物,还可以通过运动使大脑中色氨酸的数量会增加,从而提高了大脑血清素的含量,使大脑处于良好的状态。
在我们眼里,孩子总是没有任何烦恼,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心理上也承受这不小的压力,家长的陪伴很重要,而运动也是有效的舒缓情绪的方式。
4、海马体体积增大:保护记忆力
人的记忆是认知的基础,当大脑中神经元突触之间的信号持久增强时,被人脑记住的东西就会长期保留下来。机体感受到的压力会对神经元连接带来损伤,从而破坏记忆力。前面已提到,人在运动时,人脑的神经元连接会增强,当孩子面临学习压力时,运动就是保护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免受压力损害的有效方法。
看吧,运动真的能给大脑发育提供营养!就目前人类研究文献系统性的评价,对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孩子来说,运动对于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并对认知、学习、执行能力和阅读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并没有文献显示运动会带来负面影响。当然,对儿童来说,最好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调整运动强度。
运动对大脑有这么多好处,也许你会说了,好!孩子今天放学了我就带他去运动。但带孩子运动还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培养坚持运动的习惯,初期可以帮孩子选择一项他感兴趣的运动,并不断鼓励孩子,当他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相信坚持下去并不难。
声明: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作者及原出处不详,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校长视野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