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以人为本的名言?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人生大全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②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到:“有没有人受伤?”没问马怎么样了。
肖形印
《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春秋战国七雄并起,论国力赵、楚、齐不弱于秦而被秦所并,究其根本不是因为秦面积更大、人口更众、财富更多。
商鞅在秦废井田、开阡陌,行郡县制、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秦军“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调动了军人战斗的积极性;战略上远交近攻,攻各国人心之侥幸;唯才是举,大将白起、王翦、蒙恬、司马错十数人,无不是当世之才。
秦由此得天下,并非侥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二世失天下,同样是缘于失民心,陷杀公子扶苏、丞相与诸大将,徭役过重、法令繁密、刑罚严酷、百姓怨恨天下叛离。渔阳数百农夫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泱泱大国不足三年而亡。
《管子卷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历数史实前事,重利轻人者,虽富强亦不免毁于群怨。一国、一家、一企业、一团体,无不如此。
二、马棚着火孔子先想到谁的安全?
先想到人的安全。
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就是马厩。焚,就是失火被烧掉。子退朝,孔子上朝之后回家。知道马厩遭到了火灾,他就马上问,有没有伤着人?而没有去问有没有伤着马。
根据《邢昺注疏》讲,“不问马”三字,其实是记录的人顺手记录下来的。
朱熹在《朱子集注》中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孔子问人不问马,不是说不爱马,而是更担心伤人的这个意思多。就没来得及问有没有伤到马,朱熹说贵人贱畜,对人更加重视,对畜生就稍微轻视一些,这理当如此。
清末儒者杨仁山先生在《论语发隐》中说,“当知厩中本自无马,马从朝中驾车而归”。
他说为什么孔子不问马?因为马厩中已经本来就没有马。
因为孔子退朝是驾着马车回来的,“孔子见厩已焚,只问伤人一语,绝无诘责之辞”,孔子见到马厩已经烧了,他只问有没有伤人,但是绝没有苛责的话语,可见他的宽容大度。
“门人见其不动声色,异而记之”,弟子们见到孔子镇定自若,烧了马厩居然不追究责任,非常的惊讶和佩服,所以把这个细节记录下来。
“后人妄添不问马三字,遂使意味索然也”,弟子们添上“不问马”三个字,实际上是画蛇添足。
反而把孔子宽宏大度、不苛责,把这个原意反而冲淡了。
本章记述的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是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是对仁者爱人思想最好的事实说明,充分展示了儒家人道主义精神。
三、孔子肉割不正不食全诗?
出自《论语》 孔子在饮食方面非常讲究。
他说,吃饭要按时,“不时不吃”,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他有“八不食”的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即粮食陈旧发霉了不吃,鱼肉不新鲜了不吃,食物变色了不吃,食物变味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不是新的菜蔬不吃,在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从而避免了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
孔子对饮酒也主张要适度,不暴饮,提出“不为酒困”、
原文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 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四、伤人乎不问马赏析?
“伤人乎不问马”语出《论语·乡党》,原文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还有一个:《国语·鲁语下》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按《史记》记载盖本于此。)这里的“后”当“不”讲,意思是防风氏不至,抗命,大禹因此把他杀了。
五、论语乡党名句?
《论语》乡党篇的名句很多,今举其一例。
《论语乡党篇》中
这句经文很短,意思是:坐席摆的不正,不坐下。
在日常生活中,这件事是件小事,但被记录在《论语》这部伟大的经典中。这句经文旨在说明正心无小事,时时处处,孔子都认为要湍正自已的本心,不要认为事小就可马虎。
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乡里间,其貌温恭谦逊,好像不能说话的一般。他在宗庙朝廷时,说话极明白,不含糊,只是极谨敕。
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和悦刚正。若君主在,则步伐紧促,仪态安舒。
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君主召他去接待外宾,则神气勃发,步履逡巡。与侍立两边的人作揖,忽左忽右。其间,衣带飘飘,含风而动,起落有致。或疾趋而进,亦如鸟舒翼。外宾辞退后,必定回复君主,说:“客人去远了,不再回来了。”
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
【译文】走进朝廷大门,他的仪容十分恭敬,好像无处容身。
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坐位,面色矜持,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摆往堂上走,恭敬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
出来,下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自得。
下完台阶,轻快地向前走几步,如同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显出恭敬局促的样子。
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译文】出使他国时,执圭而立,躬身谦和,仿佛气力不胜。举着向上,好似作揖;拿着朝下,又象授示于人。颜色庄重,身手战兢,脚下紧促,如履如行。待交献聘礼时,又神气盈容;与人私下往来,则愉悦和乐。
6、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先生着装,领缘袖饰不用绀、绛,家居私服不用红、紫。
当夏值暑,以细葛布或粗葛布做单衣,罩在内衣外面。
黑衣配紫羔,白衣配鹿皮,黄衣配狐裘。
休闲的皮袄做得长些,两个袖子,右边的一个做得短些。
寝卧着睡衣,长度合一身有半。
狐貉的皮毛温厚,私居在家时,用来做垫褥。
若不在服丧期,佩饰无忌。
不是朝祭之服,不用整幅的布匹裁剪,用了,则裁出杀缝。
去凭吊时,不穿紫羔,不戴黑帽。
年初大吉之月,必定身着礼服去朝贺。
7、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的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
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
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
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
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
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
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
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以不喝醉、不捣乱、不闹事为原则。
9、席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不合礼制,不坐。
10、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人饮酒,待老人持杖者离席,也就离席了。逢乡人行傩礼驱鬼(迎神驱鬼),便穿上朝服,立在家庙的东阶上。
11、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孔子使使者向他邦友人问好,必再拜而送之。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而受之。告使者道:我还不知道那药性,暂时不尝了。
1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1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14、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他进了太庙,事事都向别人请教。
15、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16、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
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
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
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
(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
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17、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18、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体会仁的内涵?
翻译:马棚失了火。
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么?”不问马。在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命要值钱多的。
但是,孔子以人道主义关怀,先问人,而不问马,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思想.值得尊敬
七、孔子的历史故事?
1、马厩失火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了朝回来,连忙问:"没有人受伤吧?"而不问马怎么样。爱人重于爱马,仁的表现淋漓尽致,这是孔子的可爱。
《论语》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老而不死
古人所谓的"坐",是指双膝着地,臀部置于双脚上。
而原壤这个人呢,不懂规矩,想我们现在平常的坐姿一样,盘着两条腿坐在孔子的对面。
孔子当然很生气,因为他向来对礼节有颇高的要求,于是孔子对他说:"你这个人啊!
从小就不懂礼节,长大了也无所作为,亏你还活到这么老,你真是个贼啊!
"骂完了还不算完,他老人家还拿起手杖打原壤的小腿。
这么老的人了他也下得去手去打人家,可见孔子是因爱他而怒其不争而恨他了!
《论语》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3、孔子畏匡
匡这个地方的人误把孔子当成了阳虎(阳虎当时是一个强盗的形象),要追他打他,孔子害怕,就逃跑。
稳定下来后,弟子颜渊慢了一拍,从后面赶了回来。
孔子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死掉了呢?"孔子这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爱护弟子的情感的,他是怕弟子被匡人抓到了。
而颜渊也颇懂幽默,就回答老师说:"你老人家还在呢,我哪里敢死啊?"有其师必有其徒啊。
老师可爱弟子也跟着可爱起来了。
《论语》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八、论语小故事50字?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章经文的意思是:孔子家的马棚着火了,孔子退朝后,说,伤着人了吗?没有问伤着马没有。
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下班后,看到这一切,只问了伤着人没有,而没有问马是否受伤。这充分体现了孔子重视人的生命的仁爱思想。
这个故事虽小,但体现的仁爱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九、厩焚子退朝阐明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阐明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