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时代,在那样一个强盛的王朝,天才诗人们成群结队地走来:
被称作“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
慷慨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
写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七绝圣手”王昌龄,
醉心田园山水的孟浩然、王维,
高唱战地悲歌的高适、岑参,
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天纵之才李白,
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圣杜甫……
这个名单很长很长。
转眼间,一百年过去,贞观盛世一去不复返,“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动摇了王朝的根本,唐明皇李隆基更是率领嫔妃大臣仓皇出逃,“巡狩”西蜀。
但是车辇行至马嵬坡下,护驾将士不肯继续前行,他们一致认为国事至此,全是杨氏兄妹折腾的:
杨贵妃在后宫集三千宠爱于一身,飞扬跋扈;
杨国忠在朝廷玩弄权术,打击异己,欺上瞒下。
如若不把他们先“清算”掉,他们就不肯继续保护老皇帝逃亡了。无奈之下,唐明皇下令斩了杨国忠,并赐死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代佳人从此香消玉殒。
这段史事,不但成为唐朝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文人墨客咨嗟吟咏的材料。他们有的指责红颜祸水误国殃民,有的赞美穿破藩篱、感人至深的李杨爱情,有的则总结教训,发人深省……
最先问世并广为流传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一诗一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尤其是前者,至今被选入中学课本,影响深远。这首诗也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为他在当时诗坛博得了声誉,也圈了无数粉丝。据说当时老白不仅是青年才俊的诗歌导师,而且还是广场舞大妈的心中偶像。
当我们的白居易步入暮年,深感自己精力衰退,大不如前。此时他的诗歌不仅遍及九州,而且风行海外。有粉丝把他的佳句纹在身上,有外国商人把他的新作带回本国,献给国王,就可以得到丰厚的封赏。白居易的诗名,高到无以复加。
这时候,有一个二十七岁的少年,身着白袷衫,一脸忧郁地拖着消瘦的身影走过马嵬坡,那个当年杨贵妃的埋香之地,追昔抚今,写下了一首七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们初读这首诗,可能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个典故是什么意思,但是单读这些优美到无以复加的文字,不也能获得一种向往和凄怆的审美体验吗?
据说,暮年的白居易看到李商隐的诗集时,想到自己余日无多,不禁感慨:假如我来生转世投胎,做义山的儿子该多好呀。后来,李商隐得了一个儿子,居然就取名叫做“白老”。可惜这孩子并不聪慧,估计上辈子把才华用光了,哈哈。当然,这是后话。
话又说回来,李商隐这些让白居易这样的诗坛大咖都低首下心的诗,究竟有何高不可及之处呢?下面我们便借这首《马嵬》简略分析一下。
不过在分析之前,我们把这首诗作一疏通,以便更好地理解。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根据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的说法,我们中国的九州加在一块儿,总名赤县神州。
像赤县神州那么大的三级地理单元,另外还有九个,总共十个,它们都被海洋包围着。
这十个州组成一个二级地理单元,像这么大的二级地理单元,也有十个,它们被更大的海洋包围着。
显然,以我们古代的航海技术,显然无法走出赤县,到达其他州岛去,人们对于那些地方充满好奇,从广袤无垠的海洋遥望,仿佛那里就是神仙的居所。
根据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的描述,唐玄宗在平定安史之乱回到长安后,曾命道士作法,寻找杨贵妃的魂魄,道士故作神秘地对他说,在海外的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并带回金钗钿盒作为信物。
贵妃还提到:当初陛下在骊山长生殿与我曾经定下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明皇听了道士的话,怅然若失,悲愧交加。
李商隐这两句诗是讲,光听说海外还有神仙居住的仙岛,未知是真是假?即便真有此事,唐明皇和他的贵妃也只好下辈子在那里相会了,今生今世是永无希望了——“他生未卜此生休”!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对杨贵妃的怀念,将唐明皇的记忆拉回到安史之乱后的马嵬坡前。那一夜,唐明皇带着他心爱的贵妃,在护驾将士的簇拥下,仓皇失措地从首都长安,来到马嵬坡下的一个驿站,当晚驻扎于此。
原来,宫里并不养报晓的公鸡,大约是为了维护环境卫生吧哈(我胡诌的)。
而是设有专门负责替公鸡报晓的公勤人员,叫做“鸡人”,每天早上时辰到了,鸡人就敲击一种竹制的更筹来报时,好似今天的闹钟。
闹钟响了,皇帝就该起床上朝了。
不过,由于宠爱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情况已经持续多年了。
他把政事都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这些人,终于铸成大错。
而此时此刻,唐明皇身在马嵬军营,那还有”鸡人”报晓的排场?
军营有军营自己的规矩:每晚都有哨兵负责巡视警戒,哨兵手里拿着梆子,走几步敲几下。这个东西叫做“宵柝”。
唐明皇夜卧军帐,耳听着宵柝声声,时远时近,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禁不住想起来当初宫里鸡人报晓的更筹声来,一时好不凄怆!而怀中的贵妃经过了一天的车马劳顿,此时似已昏然入睡。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正当此时,忽听帐外一阵喧嚷,唐明皇吃惊不已,贵妃也被惊醒。这时高力士慌忙来禀报,原来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怨声载道,不肯继续前行,他们要求杀掉罪魁祸首杨国忠。无可奈何,唐明皇只好舍车保帅。
可是将士们还不放心,心想:杨国忠可是杨贵妃的哥哥呀,她又那么得宠,日后安史之乱平定了,她怀恨在心,来个秋后算账,我辈哪还有葬身之地?于是进而要求将贵妃一块处死。
处死杨国忠,唐明皇舍得,况且他到底是一代明主,知道杨国忠背着他捣了不少鬼,终致国事不可收拾,杀了他罪有应得。
可是要杀杨贵妃,可就动了他的心头肉,是万万舍不得,他替杨玉环辩解:“贵妃身在深宫,无法参与朝事,与她何干?”
这时,高力士保持着清醒,他知道假如激怒了将士们,将失去军心,无法自保。于是对他晓以利害,劝他忍痛割爱,以全大局。就这样,一代佳人杨玉环埋香马嵬坡下,“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此日,是指唐明皇和他的护驾军队驻扎在马嵬坡下的那一天。
当时,是指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骊山别宫避暑的那一晚。那是五年前的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此日,护驾将士驻马小驿,围聚帐外,喧嚷着要求他处死贵妃。
当时,他在长生殿向贵妃倾吐心迹,订立盟誓:“愿世世为夫妻”。他们以为彼此可以天长地久,于是不免嘲笑牛郎织女的只争朝夕。
可是,谁能料想,五年后的今日,两人面临着生死诀别?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联想到这里,李商隐发出了自己的感慨,诗的视角由李杨爱情转向作者,“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纪是古时候的计时单位。现在我们把每十年叫做一个年代,我们常说80年代,90年代。古人则把十二年叫做一纪,四纪就是四十八年。唐明皇在位四十五年,差一点不到四纪,这里是个约数。
莫愁是古时洛阳一位富庶人家卢生的妻子。他们夫妻虽然不像唐明皇和杨贵妃那样大富大贵,可是也衣食无忧,可以长相厮守。这样平平淡淡的婚姻,不比帝妃的爱情悲剧要美好吗?
《马嵬》一诗向来被称作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精巧绝伦的结构
从结构上将,开头先写唐明皇遣道士作法招魂,再追叙马嵬兵变,是属于倒叙的写法。清朝的评论家吴乔认为,头两句“势如危峰矗天,当面崛起”,起到一种先声夺人、抓住读者眼球的作用。
不仅如此,大倒叙里还套着小倒叙呢!
比如第三四句,“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虎旅传宵柝是当下发生的事,却放在前边写。
而鸡人报晓筹是从前的事(仅仅是几天以前呦),又放在后边写,正如小冰老师所说,打破了时间线。
第五六句也一样,“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一句是当下发生的事,“当时”一句则是五年前的事(时间跨度比三四句更大了)。
俞陛云《诗境浅说》专门拈出五六,特别称许,说这种句式用了“逆挽法”,“颈联能用此法,最为活泼。”
二、含蓄蕴藉的风格
除了精巧的结构,李商隐诗往往写得含蓄蕴藉,锋芒内敛。
比如这首诗就含有对唐明皇晚年不理朝政,将国事委之奸臣,以致贻误大事,祸生肘腋,最后竟连爱妃也无力保护,反为了自己的安危将她推向死亡深渊的谴责。
可是这种观点不能写得太明显,得拐弯抹角说出来才行。原因有二:
第一,任何时代文人批评皇帝,都不好太明火执仗,即便在开明的唐朝,诗人们不会因言获罪,但臣子对君主有所不满,也需要委婉地表达出来,否则总归是“不敬”。不过,那时候没有文字狱,诗人还可以自由书写,不失为一个政治昌明的时代,所以也成就了唐诗的巅峰地位。
第二,诗歌本身也是一种宜含蓄、忌直露的文学裁体,写得太露骨了,会被内行人耻笑没诗味儿。
当然,假如加个第三的话,则是李商隐的个人风格原因了,他的诗一向都是含蓄的,有的还不免晦涩难懂。
李商隐对唐玄宗的讽刺集中体现在尾联:一个做了四十多年皇帝的男人,居然在危急关头抛弃自己的爱妃,尽管他有堂而皇之的理由:为了国家——这哪里比得是虽不富贵却可以彼此厮守、不相委弃的洛阳平民夫妻卢生和莫愁呢?
一个是“莫愁”,一个是“长恨”,这两个语汇之中本身就透着对比的讽刺意味。
三、精工富丽的对仗技法
除此之外,李商隐的工整富丽的对仗也向为评家所称道。此首颔联(三四句),“鸡人”对“虎旅”,“晓筹”对“宵柝”,已非常人所及,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可是究竟还有一丁点儿匠气,未能登峰造极。到了颈联(五六句),则更加出色,则脱尽匠气,更加灵动精妙,简直把汉语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短短十四个字,一个此日,一个当时,摹绘情境,如在眼前,一个是“同驻马”的无可奈何,一个是“笑牵牛”的恩爱满足。
身处后者,杨李二人真仿佛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最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想必那夜的疏星也为他们格外闪亮,想必那夜的乌鹊也为他们格外安静。
身处前者,想必此夕的风雨也为之哭泣,想必此夕的雷电也为之哀鸣。短短十四字,李商隐把说杨李二人不尽的甜蜜和苦涩都总括在内。
从技法上讲,这一联用了借对和逆挽句法。逆挽前边已有提及,这里说一下借对。
“七夕”对“六军”,“牵牛”对“驻马”,都属于借对,而非工对。
颔联的“鸡人”对“虎旅”,“晓筹”对“宵柝”,都属于工对。
古代诗人把我们的词汇分成很多门类,比如天文地理类啦,舆服类啦,宫室类啦,等等。
工对要用同一门类或相近的门类里的词相对才成,对得好就叫工整。
而借对则不然,要词类不同但字面相对,还得上下两句意思连贯。
云对雨,天对地,这样的工对相对而言容易点,但有时候不免太呆板。
借对难度更大,但显得更灵动。
形象点说吧。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这两句,像是在平地上滑冰,动作敏捷,姿态潇洒,让人看了禁不住鼓掌叫好。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像是杂技演员在钢丝上骑着自行车表演后空翻,观众们屏住呼吸,为演员扭着一把汗,直到表演结束,演员安全着陆,大家才“轰”的一下鼓起掌来。可这是高危表演,模仿不来的。
写诗也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看谁能把汉字的魔方转得更溜。
四、佳句纷呈的少年天才
一位诗人一生有那么一两句精彩的诗句在人们中间流传,就不容易了。可是这样的诗句,咱们李商隐的小本本上多的是: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
简直不要太多,简直不要太美!
讲到这儿,李商隐可以在诗人辈出的唐代诗坛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获得崇高的声誉,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