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诗词 宋人长短句二首,宋词长短句作品?

宋人长短句二首,宋词长短句作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首作品的平仄结构都具备这样的特点:第一句句中平仄相间,第二句与第一句平仄相反,第三句与第二句平仄相同,第四句与第三句又平仄相反。

而句脚方面,第二句必为平声,第三句必为仄声,第四句又必为平声。

字音平仄如此组合的就是格律诗中的绝句。

   

在北宋时期,长短句是词本来的叫法。所谓长短句,自然有它特定的文学意义,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体。中晚唐时期,配合歌词产生了五七言句法的混合诗体。诗人把七言句称为长句,五言以下的句为短句,写出的作品谱上曲,就称作曲子词。像《花间集》就是典型的词集。

长短句是词的形式特点之一。词和唐代近体诗在形式上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它打破了旧有诗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而采用长短句,所以后来也就把长短句作为词的别名。

宋人词集题为长短句的,有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赵师侠的《坦庵长短句》等。

5、七言近体诗整齐划一的诗句与参差变化的乐谱总不能完全相适应,而把长短句填入词调完全是由于合乐的要求。

句子的长短都须依照乐谱的节拍,有着一定的标准。所以,词和近体诗的不同主要还在于它作为歌词,在于它和音乐结合的关系上,并非由于句式的异同。因此把词称为长短句,并不能标举出其主要特性。

以前有人把词的起源一直溯源到《诗经》,以为《诗经》里的诗句已有很多是用长短句的,这就是错误地把长短句看作是词的全部特点的缘故。

词也称长短句,早在我国古代唐朝时已经出现,经过五代到北宋和南宋,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女词人李清照等。

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汉魏以来的古诗,句法以五言为主,到了唐代,七言诗盛行,句式较古诗为长,故唐人把七言句称为长句。

七言句既为长句,五言句自然就称为短句。

不过唐人常称七言为长句,而很少用短句这个名词,这就象《出师表》、《赤壁赋》样,只有后篇加“后”字,而不在前篇上加“前”字。

元人王珪有一首五言古诗《题杨无咎墨梅卷子》其跋语云:“陈明之携此卷来,将有所需,予测其雅情于稳,遂为赋短句云。

”由此可知元代人还知道短句就是五言诗句。

中晚唐时,由于乐曲的愈趋于淫靡曲折,配合乐曲的歌诗产生了五七言句法混合的诗体,这种新兴的诗体,当时就称为“长短句”。

韩偓的诗集《香奁集》,是他自己分类编定的,其中有一类就是“长短句”。

这一卷中所收的都是三五七言歌诗,既不同于近体歌行,也不同于《花间集》里的曲子词。

这是晚唐五代时一种新流行的诗体,它从七言歌行中分化出来,将逐渐地过渡到令慢体的曲子词。

三言句往往连用二句,可以等同于一个七言句;或单句用作衬字,那就不属于歌诗正文。

故所谓“长短句”诗,仍以五七言句法为主。

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宋元编录唐人总集,始于古律二体中备析五七等言为次,于是流委秩然,可得具论。

一曰四言古诗,一曰五言古诗,一曰七言古诗,一曰长短句。

”这里,胡氏告诉我们,他所见宋元旧本唐人诗集,常有“长短句”一类。

我曾见明嘉靖刻本《先天集》,也有“长短句”一个类目,可知这个名词,到明代还未失去本意,仍然有人使用为诗体名词。

唐代

胡元任《苕溪渔隐丛话》云:“唐初歌辞,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

自中叶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

及本朝,则尽为此体。

”这一段话,作者是要说明宋词起源于唐之长短句,但这里使用的两个“长短句”,我们应当区别其意义,不宜混为一事。

因为唐代的长短句是诗,而所谓“本朝尽为此体”的长短句,已经是五代时的“曲子词”,或南宋时的“词”了。

晏几道《小山乐府》自叙云:“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误。

”又张镃序史达祖《梅溪词》云:“况欲大肆其力于五七言,回鞭温韦之途,掉鞅李杜之域,脐攀风雅,一归于正,不于是而止,”这两篇序文中都以“五七言”为词的代名词。

晏几道是北宋初期人,张镃是南宋末年人,可知整个宋代的词人,都知道“长短句”的意义就是五七言。

唐五代

从唐五代到北宋,“词”还不是一个文学类型的名称,它只指一般的文词(辞)。无论“曲子词”的“词”字,或东坡文中“颁示新词”的“词”字,或北宋人词序中所云“作此词”,“赋墨竹词”,这些“词”字,都只是“歌词”的意思,而不是南宋人所说“诗词”的“词”字。

北宋初期

词在北宋初期,一般都称之为“乐府”,例如晏几道的词集称为《小山乐 府》。

但乐府也是一个旧名词,汉魏以来,历代都有乐府,也不能成为一个新兴文学类型的名词,于是欧阳修自题其词集为《近体乐府》。

这个名称似乎不为群众所接受,因为“近”字的时代性是不稳定的。

接着就有人继承并沿用了 唐代的“长短句”。

苏东坡同集最早的刻本就题名为《东坡长短句》(见《两 塘耆旧续闻》),秦观的词集名为《淮海居士长短句》,我们还可以见到 宋刻本。

绍兴十八年,晁谦之跋《花间集》云:“皆唐末才士长短句。

”而此书欧阳炯的原序则说是“近来诗客曲子词”,两个人都用了当时的名称,五代 时的曲子词,在北宋中叶以后被称为长短句了,王明清的《投辖录》有一条云: “拱州贾氏子,正议大夫昌衡之孙,读书能作诗与长短句。

”这也是南宋初的 文字,可知此时的“长短句”,已成为文学类型的名词,而不是象东坡早年所云“长短句诗”或“乐府长短句”了。

只要再迟几年,“词”字已定型成为这种文学类型的名称,于是所有的词集都题名为“某某词”,而王明清笔下的这 一句“能作诗与长短句”,也不再能出现,而出现“能作诗词”这样的文句了。

北宋

直到北宋中期,《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没有成为与诗不同的文学形式的名词。

苏轼与蔡景繁书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

”陈简斋词题或曰“作长短句咏之”,或曰“赋长短句”,或曰“以长短句记之”。

黄庭坚词前小序用“长短句”者凡二见,其念奴娇词小序则称“乐府长短句”。

以上所引证的“长短句”,其意义仍限于五七言句法,而不是一种文学类型,特别可以注意的是黄庭坚作玉楼春词小序云:“席上作乐府长句劝酒。

” 因为玉楼春全篇都是七言句, 没有五言句,所以他说“乐府长句”,而不说“长短句”,如果当时已认为“长短句”是曲子词的专名,这里的“短”字就不能省略了。

始于宋朝,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

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

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

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

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还有《满江红》《丑奴儿》《卖花声》......。

写好词先不说用词,至少每种词牌名所代表的句式、格式你要熟悉,然后按照这个来写

长短句是一种文学体裁,在古汉语里又称为词,在我国宋朝最为盛行,顾名思义,每个句子中字数多少不一,参差不齐,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句式上看,它有律诗、绝句所缺少的参差美,从内容看,它描写出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词又叫“长短句”,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⑴小令(58字以内);

⑵中调(59字~90字);

⑶长调(91字以上)。

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扩展资料词的特征: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6、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

(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7、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一般把“诗”作为正统,这是从《诗经》和孔子“删诗”流传下来的,而诗以外的比如“词”“曲”,都被看作小道,“词曲”在古代也一般是给宫庭或者歌女优人唱的,但因为唐诗高度发达,后人无论体裁上还是情感抒发上都难以超越,所以宋人偏重于词,更经苏东坡等人发扬光大。

但词,始终在士大夫眼中是被视为小道的,陆游也如此。

陆游在词上很有成就,晚年把自己的词编为册子,并作《长短句序》说出上面的话,意思就是:我年少时候沉浸于世俗的填词,也有点成就,到晚年就开始后悔了,然而这些渔歌菱唱的小调,终让我爱不释手。

可以见出,作为士大夫立场的陆游,对词是有偏见,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然而从个人感情出发,却又对词小调非常喜欢。

后面还有“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志吾过”。

至今虽已有数年未写,但念着昔日填的那些词作,喜爱之情还是无法掩盖,这才把它编成册子,写下这段书前小序,以表明我的过错。

《稼轩长短句》是词集,共十二卷,南宋辛弃疾撰。

辛弃疾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历任建康通判、司农主簿、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曾进《美芹十论》及《九议》,纵论恢复大计,却不蒙采纳,于淳熙八年(1181)被革职,退隐闲居于信州(今江西上饶),达十八年之久。

后人辑其诗为《稼轩集抄存》,辑其词为《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他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生于乱世,出身行伍。因不满金人侵略,他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最终却以笔为剑,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和叹息,他就是辛弃疾。

他的词,既有气吞山河的豪气云天、大气磅礴,也有退居山野的悠然闲适、多情细腻。

辛弃疾精选词鉴赏: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6、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词”的别称:曲子词、诗余、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小令、中调、长调、笛谱、寓声乐府、近体乐府。

1、曲子词

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曲子词,意思是说按曲子填写出来的共歌姬歌唱的歌词。因为最早的乐曲里没有歌词的,只有乐器演奏。后来 “有好事者”为了听歌姬唱歌,就按照乐曲,填出歌词,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词。所以柳永的词也就 成为歌妓争相传唱的歌词。

2、诗余

诗余宋代已有此称。

后人对此所作解释颇有分歧。

一般认为这是把词作为诗的余绪。

一说,词在诗歌中有其独特的地位,称词为诗余,说明诗歌在形式上的演变。

这两种看法,均非定论,不过诗余这个称呼倒是流传了下来。

宋人词集中题名为诗余的有张耒的《柯山诗余》、韩元吉的《南涧诗余》等。

清代沈辰垣选录唐至明词九千余首,辑集成书,名为《历代诗余》。

3、 乐府

乐府一词始于秦,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职能在于收集民歌,加以润色,配上音乐,供朝廷典礼、宴会时歌唱。于是乐府逐渐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不论是民间采集的歌谣还是文人创作的歌诗,只要能够入乐,均称为乐府,也有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来文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宋人词集中题名为乐府的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苏轼的《东坡乐府》等。词评中题名为乐府的有清代宋翔凤的《乐府余论》。

4、琴趣

词在起初,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人自谓其词协律动听,故有此称。宋人以词系曲而歌,关乎音律,可谓琴趣,而词乐又不及琴趣古雅,故称外篇,所以词便有了琴趣外篇的雅号,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即自名其词集为《山谷琴趣外篇》,欧阳修的词集为《醉翁琴趣外篇》。清人则删去外篇,径以琴趣名词。

5、乐章

现在的乐章,是指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大合唱等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但在古代,因为词和音乐的关系密切,故古人也把词称为乐章。如宋代词人柳永就有词集《乐章集》。

6、长短句

指韵文中句法长短不齐的作品,一般用为词的别称。词所以采用长短句,是由于音乐上的要求,句子的长短又须依照曲调的拍节。现传宋人词集中,题名长短句的有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刘克庄的《后村长短句》等。

7、小令

小令即篇幅短小,精炼含蓄的小词,一般整首内容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比如《十六字令》《浣溪沙》等。

根据《宋词常识必读》记载,小令是从酒令发展过来的。为了助兴,文人为旧酒令填写新内容,歌妓即席演唱。促使酒令向小令发展。 张炎在《词源.令曲》中说,小令是词中最难写好的,就像诗中的绝句一样难写。因为字数少,不能出现无意义的字。

8、中调

中调即篇幅相对小令来说要长一些,整篇内容字数在五十九到九十字之间。比如;《江城子》,《念奴娇》等。

9、长调

就是篇幅比较长的词,字数在九十一字以上。如《九张机》《六州歌头》等上面三种根据篇幅的长短的分法是明代“顾从敬”的《类编草堂诗余》中的分法。

10、歌曲

如姜夔的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c20220716211822b8d5zu-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