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宋代广州人早早用上棉被(宋朝以前没有棉被怎样过冬)

宋代广州人早早用上棉被(宋朝以前没有棉被怎样过冬)

有网友问宋代广州人早早用上棉被,下面小编就以2579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宋朝以前没有棉被怎样过冬,预计阅读需要7分钟!

古代画家笔下的亚洲棉。

千年广州开放系列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广州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每周四刊发,敬请关注。

采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早上坐到黄昏,晚上睡在早晨,谁知道严冬腊月,身体却温暖如春"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诗论布秋》中的几句话,诗人赞美的对象是今天眼中很常见的被子,身居高位的白衣老人惊喜不已,因为"醒来时,双脚仍温暖",不免让人感慨古代生活的不易。据学术研究,亚洲棉(今天广泛种植的棉花原产于美洲,与亚洲棉不同)作为外来物种,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在南粤定居,但直到宋末元初,随着棉纺技术的进步,才逐渐北上,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暖暖睡到天亮的舒适。

南宋广州旅店 棉被最讨欢心

让我们根据史实"从旧纸堆里挖出"发挥想象力,如果我们生活在南宋末年的中原城市,平日里都会做些小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被隔壁的富商王老五雇来帮他运货,冬天我们一起南下广州,住在城外大同镇的一家中档酒店,猜猜这家酒店里什么会是我们最喜欢的,说到这里,你会大吃一惊。不是门外错落有致的花园、典雅的字画和瓶花,甚至不是墙上留下许多著名墨宝的《瞬间》(注:宋代的酒店为了招揽客人,大多提供一面大墙,客人可以在上面写诗作曲、对唱,称之为《诗墙》),而是客房里温暖的被子,这床被子看起来是白色的,摸起来柔软温暖,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晚上睡在身上,第二天一早醒来,还是温暖的。比家里装着芦苇毛草棉的被子好多了,要不是光棍催的活,我真的一点都不想起来;整个酒店,就数这被子最醒目了,这么好的东西,来一打都不为过。

乍一看,当你读到这想象中的场景时,你会不会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胡说八道,不就是一床被子吗,怎么这么震撼?嘿,认真地翻一翻这堆旧论文,你就知道了,虽然,根据学术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原产于印度次大陆的亚洲棉花种子就搭乘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定居下来;但直到宋末元初,他们并没有太多机会北上,原因我们稍后再细说。反正在长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区,直到宋代,都不太可能看到棉花种植,棉被、棉袄更是凤毛麟角;富人穿丝绸,穷人穿麻布,这是常态,保暖被子,富人有兽皮、羽绒被、蚕丝被等多种选择,像我们这样想象中的小企业人,收入刚好够维持生计,你只能用芦苇毛、杨树毛甚至零碎的旧布头塞进麻布,来做被套。

麻布套里填草絮 穷人过冬真不易

且不说普通的小商人,就连比一般人早几百年享受被子温暖的唐代诗人白居易,也专门写了一首《被子赞歌》,其中就有那句“早坐至黄昏,晨睡,谁知严冬腊月,身暖如春”,一觉醒来,脚下仍是暖暖的,让一代文豪大跌眼镜,更让我作诗庆贺,不禁感叹古代生活的不易。

白居易作为达官贵人,有提前享受被子的机会,但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个福气。翻看诗人杜甫写的诗《茅屋被秋风吹破》中的句子:“布被多年冷如铁,娇子卧内邪”,“布被”是用杨树和芦苇毛填充的麻布被,多年来一直被覆盖,一直冷如铁。虽然杜甫的运气远不如白居易,但他仍然比一般人好得多。他只能年复一年地忍受着“冷得像铁一样”的破被子,不难想象一般人的冬天有多难过。事实上,在宋代文献中,穷人穿纸衣盖纸被的记载并不少见。宋末元初,随着棉纺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航程”的棉花逐渐从广东南部“北上”,穷人可以慢慢穿上棉袄盖被子,这确实得到了很多好处。

棉种海上来 岭南初安家

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如果你恰巧在田里见过棉花,那么我不得不提醒你,广为种植的棉花是从美洲进口的,又称新世界棉,据学术研究,100多年前传入中国,据学术研究,2000多年前乘船登陆岭南的棉花原产于印度次大陆,因此被称为亚洲棉、旧世界棉。亚洲棉和美国棉的区别,如果你咨询植物学家,一堆专业术语如二倍体、四倍体肯定会让我们打瞌睡,这时我们只需要知道古代进口棉和现在不一样。

亚洲棉在2000多年前就曾登陆岭南,但直到南宋末年,才逐渐传到江南和中原地区。棉花“北上”之所以缓慢,是因为当时的棉纺技术停滞不前,仅仅靠人工为棉花去籽就得把人累得半死,然后,你必须拿一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小竹弓来松开棉花,才能做被子,至于编织,也是一个小纺锤,一个小纺车,然后勤劳的女人辛苦工作一天,也编织不了多少布。

虽然中国的丝麻产业自古以来就有所发展,但棉花和丝麻的脾气完全不同,不用现成的工具,只有茫然的凝视,亚洲棉的颜值不高,服务难度如此之大,推广难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然而,在难以驯服的外表下,“亚洲棉”却有着春天般的暖心,南粤人民对它情有独钟。据南宋时期的当地文献记载,农民种植“亚洲棉”并不少见。广州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棉纺的工匠。冬天,经济扎实的酒店也可以用素白温暖的被子来吸引客人。然而,由于技术落后,这个行业很难“扩大”。

棉衣棉被普及 纸衣纸被绝迹

棉纺技术瓶颈的解决得益于宋末元初一个叫黄道婆的穷苦女子,这一点我们都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学过,她在提高技术方面的成就就不用多说了,总之,通过她的努力,棉织品可以像丝织品一样批量生产,而且"颜值"越来越高,黄道婆的成就不是凭空而来的,有很多前人的积累,可惜古代文献总是几次提到技术进步的过程。这个被称为古代纺织第一人的可怜女人的真名并没有留下,黄道婆的名字只是因为她出逃时住在道观里,至于一大批稍微积累了一点技术的前辈(包括广州市的几代棉织工),他们甚至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然而,正是这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小人物带来了真正的变化和进步。史书上所记载的“每条棉布都御寒,高下同”,其实是对这些小人物的无声赞美。

据史料记载,从元初开始,“亚洲棉”逐渐北移,遍及全国,之后当局开始以棉衣代替麻衣,为穷人送温暖,此外,监狱里的囚犯也沾了光,大德意志时期(1297-1307),政府开始发放棉衣棉被,让他们安全过冬,在棉衣棉被极为稀少的年代,穷人不得不时不时盖上纸被,囚犯过冬更是难上加难。棉衣棉被确实让他们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条互通有无、包容开放的“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改变就这样深入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露痕迹。

(注:本文参考了《元代植棉研究》等资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a220324013022cd0f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