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元代一首《梧叶儿》嘲讽贪小便宜者,短短6句刻画入骨,值得一读

元代一首《梧叶儿》嘲讽贪小便宜者,短短6句刻画入骨,值得一读

民谣,应该是流传而非流行。

民谣,亦即民歌之谓也。

何谓流传,祖宗时代口口相传,所写乃一代人之生活历历。

何谓流行,流量戏子唱跳台前,资本巨鳄稳坐幕后,词曲皆为钱而来。

我很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要流传不要流行”这句话的出现。

一首歌能流传,是因为它说出了人民的心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民歌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诗经》的国风算民歌,汉乐府也算民歌;秦汉以后,民歌轻易不登大雅之堂,至宋朝以后,则市民文化盛行,民歌遂成一时之风气。

尤其是元代,民歌流传下来很多。因为元代乃游牧民族统治,取消了科举制,曾经苦读圣贤书的文人如今也被打落民间,与普罗大众同休戚共患难。

他们曾经用来辅佐治世生平的才学,在元代也只好为百姓歌唱。

元代有很多民歌小调饶有趣味,大抵是先在民间流传,后来经过文人之笔润色成篇的。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赏的这一首《梧叶儿·嘲贪汉》。

【诗篇】

梧叶儿·嘲贪汉

佚名 〔元代〕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充,但开口昧神灵。

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

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临境】

元大都,城内集市。

天色破晓,集市里已经热闹非常。

来来往往,有挑着担子叫卖的,有坐在街边等待买主的,更多的还是随大流闲逛,看着哪里热闹就往哪里去的闲汉。

这不,有一条街突然就热闹了起来。原来是有人挑一担子面在街上叫卖,却躲闪不及,和过路人撞了个满怀。

只看那一袋子面粉高洒空中,随风满地,裹了那卖面的人一身。

更奇的是,好多闲汉将外套脱下,在大街上追赶争抢着已经落地沾灰的面粉,一时竟不可开交。

看官要问,一担子面能值几个钱,况且也已经沾了尘土,人们抢它做甚?

唉,元朝皇帝本就以汉人百姓为刍狗,天天在水深火热之中,如今有这等便宜,哪能不各个争先呢?

一首《梧叶儿》,正写下了元代之贪汉状貌。

【诵析】

这一首,读完应该就感觉的出,满满是民歌的色彩。因为元曲本来就是偏向民歌的文学形式,而此曲又是北曲,少了江南大地的婉约,更添一份豪放直率,北方民间文学之风采一览无遗。

这首曲子也好看,一句换一种修辞,一句讲一个场景,先看第一句。

哪怕是一粒米都要用针穿开,分着吃;一文钱还要用剪刀剪开,分着花。

这种人但凡开口,一定是昧着良心的。

不信鬼神,不尊天地,满心中唯有一件事物:孔方兄。

这一句是对生活场景的刻画,明显用到了夸张。贪婪之人再怎样应该也做不出如此事迹,不过这两句一处,贪汉形象就已经跃然纸上。这点亦像民歌,直入主题,爽朗直截。

第二句里用的是比喻,这前半句看起来还像句好话,看待儿女如同衔泥的燕子那般辛勤劳苦,想为子孙后代拼一个好底蕴,好前程;

但再加上后半句,这好话也就变了味儿。对子女好,但对钱财更好,如同是抢着喝血的苍蝇,简直一口也不放过。

这里稍微谈一下,前一句的看子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儿女是为他衔泥的燕子,理应为他赚钱;另一种则反过来,自己努力为儿女攒钱。

其实,两种说法都说得通,儿女养他自然是贪;他养子女未尝就不是,总之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积攒钱财而已。

第三句,作者站出来了。

你们这些人啊,没日没夜的攒钱是为了点什么呢?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的时候,还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丧葬衣上是没有口袋的呀,诸位老兄。你们积攒了大半辈子的钱财,到最后不过就是一张画饼罢了,除了看着舒服,对你们也没什么好处。

有人可能会反驳,攒钱怎么没用了,想买啥就买啥。

问题是,以这群人贪婪的劲儿,他们难道舍得纵情享受,把钱花完吗,大概率不会。他们的结局就是做一辈子守财奴,或者死后留给后辈,或者经一两场变故而满盘皆输。

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对现代的人们也很有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了,爹妈攒一辈子钱,就为了给孩子付一个首付,有时候甚至祖孙三代供着一套房子。

还好的是,新进社会的年轻人观念也在慢慢改变,看得开了。很多人不会再找爹妈要钱,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也没那么着急。

父母辈也应该看开一点,自己攒的钱就应该留给自己好好享受晚年,“儿孙自有儿孙福”。

美是人生的意义,诗歌是「美」的精华。

我是空青,天空的空,青莲的青,是矿石亦是中药。

每天分享唐诗之美。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86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