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推荐
- 步步惊心丽:古代国王也爱美,上朝前还化妆,真是个精致boy[01:55]
- 古代男子也爱化妆,魏晋时期已成潮流[01:34]
- 古代男人更骚气,爱美程度超乎想象![43:55]
- 古埃及男人爱化妆 原来是为了保命[04:15]
- 古代男孩也爱化妆?其实魏晋时代特别流行,难怪叫做风流人物[00:56]
- 古代男人也爱化妆?三分钟带你了解喜欢涂脂抹粉的魏晋男子![37:05]
步骤/方法
华夏指"中国有大礼节,故称夏;有了服饰之美,则称华"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美是中国古人发自内心的追求,以道德礼仪塑造内在美,以精细服饰彰显外在美。
总之,要想在古代走上人生巅峰,不仅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还要有帅气的外表,如果天生颜值不够,就需要学会打扮,三分天性,七分打扮,这个道理古人早就知道了。
"碧水出芙蓉,自然雕琢",这就需要好的底子,毕竟人长得漂亮的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要穿得华服,来掩盖自己的缺点,突出自己的优点。
古代男人爱打扮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在现代社会,“美”的代言人基本上都是女性,但在古代,社会上“美”的主流时尚是由男性首创并亲自主导的,与女孩关系不大。
而这种光明正大的爱美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下面以魏晋、宋代、明代为例进行分析。
魏晋:白弱之美
有一部老电影《梁祝》,里面有祝英台的父亲傅芬的情节,他一发火,脸上的粉就掉下来了,当时以为是艺术上的夸张,后来才知道,很可能是真的。
因为梁祝的故事发生在东晋,而魏晋时期的男人追求美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为了美,什么都可以。
当时以白和弱为美。
首先,贵人男涂脂抹粉,想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说句公道话,如果遇到黑黄皮,涂上几层白白惨粉,几乎看不出来,但如果再看不出来,就得涂上,至少是一种永不放弃自己的态度。
柔弱的魏晋名士
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过,名人贺言(曹操女婿)皮肤白皙,魏明帝曹错怀疑他不是天生白,而是粉,决定揭穿他的真面目,特地召他进宫,给他一碗热乎乎的汤面,贺言满头大汗,曹错仔细一看,脸上没有掉粉,他不愿意相信自己天生白。
从此,“复凡何郎”就成了典故,有志于美白的贵族们开始研究何颜为何如此白皙,自然部分无法相提并论,后天可以学着努力。
可能是问的人太多了,何言自己公布了美白秘诀:乌石散。
乌石散最初是作为一种治疗伤寒的药物而被发明出来的,当人们发现它有美白的作用时,它就成了贵族们吹捧的神药,价格非常昂贵,一般人是买不起的,当然也有人指出这是一种药物,吃多了容易生病。
魏晋贵族一笑而过得了病?那正好,每年都有几个人因为旅行不当而死,大家都不怕。
弱不胜衣的卫玠
除了白之外,魏晋时期的另一个审美标准是弱,一步走三次,有弱柳托风,是美的;如果你身体健康,阳刚,走路像老虎,爬山不喘气,那么在贵族眼里,你就是一个鲁莽的人,绝对不漂亮。
大名鼎鼎的美男子魏杰,就是典型的白白胖弱,从小体弱多病,没有阳光,自然越遮越白,他到底有多弱,母亲不让他多说话,又怕累着琉璃儿子,因为身体不好,后来被“打死”。
他的岳父乐光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美男子,人们称赞他们"女主冰清玉洁",意思就是岳父冰清玉洁,女婿如玉,说实话,冰清玉润,真的是形容男人的一个词吗,不觉得太假了吗?
魏晋男人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一切美好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男人,至于女人嘛,宅在家里相夫教子,美与你何干?
魏晋名士
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是不是觉得魏晋的审美观太病态了?简直不给健康人活路。而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病态社会决定病态审美
在这场风波中,世家明哲保身,如果没有完全掌握,绝不轻易投资;也为了表现出不关心政治事务的态度,为了山水抒发情感,为了追求一些形而上的东西,玄谈之风正劲,白弱之美也在崛起。
整个社会都是柔弱的、阴柔的,审美自然也趋向于柔弱的、阴柔的。
魏晋名士
第二,维护自身阶级的高贵性
贵族不需要劳动,与农民、军人、仆人等社会阶层相比,皮肤自然白皙,身体自然虚弱。
政治上的不作为,贵族男性却更多地强调自己的阶级,以白弱之美在贵族和普通人之间拉开差距。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不能养白皮肤,举止软弱。
白弱之美,其实代表着贵族在用这种方式维护自己阶层的高贵,其实各个朝代也有这样的倾向,只是没有一个像魏晋那样严重。
也许是因为魏晋贵族最闲,柔美的背后,代表着颓废和迷茫,大厦会倒塌。
魏晋名士
宋代:钗花之美
男人用发卡花的习俗由来已久。但是没有一个朝代像宋朝的男人一样喜欢发卡花。
《水浒传》的背景是宋朝,书中的主人公不仅爱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偶尔打虎杀狗官,还爱钗花。
还有颜清、柴进、阮氏兄弟、杨雄、反派西门庆等等,都钟情于钗花。
钗花之风不仅在民间流行,在上流社会也很流行。
妻妾帮老爷簪花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钗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有这样一段描写,柴进领着燕青,小路上有一家小酒楼,临街占了一个柜子,靠在栏杆上看的时候,看见班直的人等由内而外,头上各钗翠叶花。
班治是宋朝皇帝随身携带的侍卫,这些侍卫每人头上都有一朵绿叶花,风流雅致。
五大三粗的男人,脑袋里插着一朵花,怎么看怎么违和,这是《水浒传》里的艺术加工吗?不,真正的宋朝男人确实爱发卡花。
而这一风尚是宋徽宗带起来的,他每次出门“别花骑马”,欣赏送花给侍从佩戴,每个人身上都挂满了鲜花,还规定“有宫花锦袄者,方可自由出入宫廷”,官员不戴花,是没有资格出入宫廷的,这时,摘花就成了一种礼仪。
在宋徽宗的倡议下,官员们还以钗花为美。
四相簪花
四相钗花有典故,北宋名臣韩琦任扬州巡抚时,在家栽培了一种名产牡丹,名为金腰包,后来牡丹花开了四枝,韩琦请王贵、王安石、陈升赏花喝酒,酒席结束后,将牡丹和钗剪去一枝。
在之后的30年里,这四个人竟然先后担任总理,成为了一桩美谈。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钟爱钗花,曾写《吉祥寺赏牡丹》:人不耻其老钗花,花当耻其老首,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钩,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他已经很老了,但他对自己的晚年仍不满意,所以他只是漂亮地将牡丹发卡。在他看来,应该为此害羞的不是自己,而是花。
心态非常好。
宋代钗花之美背后隐藏着什么?极度压抑下的精神释放。
不分老幼爱簪花
众所周知,宋朝是朝代发展,军事十分薄弱,被称为弱宋,但经济繁荣发达,究竟有多发达,金银币、铜钱、铁钱已不能满足商业需要,成都十六户富户主持印制了一种纸币流通,名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然而,极度的繁荣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辽、金、西夏、蒙古四大外敌轮番威胁着宋朝的和平,从皇帝到百姓,心中始终有一根神经绷得紧紧的,郁闷之下,自然追求富贵和奢靡。就像一个人得了重病,不是战败,就是越来越要天天吃好喝好。
这个宋徽宗后来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国拐走了,在他在位期间,北宋的外患最为严重,宋朝的皇帝也是出了名的仁弱,越是心慌,越是想制造出天下太平的假象,钗花表现的是平安富贵和宁静。
说白了,钗花不仅是一种美的文化,更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逃避,当年栽钗花、柳歌舞的宋代,最终死在了草原铁蹄。
不论贵贱皆簪花
明代:服饰之美
明代的男性审美与魏晋宋时期有很大不同,其重点不在面子,而在于服饰。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灭亡,南宋占领中原,极大地破坏了汉文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非常重视整顿和恢复汉族传统礼仪,可以说明朝初年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首先要根据汉族传统重新制定服饰制度,继承周汉,取唐宋,对人穿什么、怎么穿都有明确规定。
有了周、汉、唐、宋的风采,又有了历朝历代的优势,可想而知明朝的服饰有多美,下面举几个例子。
1、皇帝常服
明朝皇帝的常服又称翼良冠服,通常是黑纱翼良冠+黄龙窄袖圆领袍+红十字领服的组合。
即头戴黑纱折巾(又称黑纱翅好冠),头戴衣领,袖子窄(明代中后期袖子逐渐加大),前后两肩绣金盘龙纹,玉带皮靴,衣料为黄斜纹,绣有龙、斋纹、十二章纹,龙纹也很有特色,浓缩了各种动物的特征。
龙袍
2、官吏服饰
明代官员的服饰种类繁多,在特定的场合穿特定的服饰,如果穿错了就是有罪的,一般分为朝服、祭祀服、公服、常服、馈赠服。
宫廷服的特点是大翻领、斜领、松袖,前翻领腰间羽状饱满,绣花图案(按等级不同分为斗牛一只、飞鱼两条、蟒蛇三条、麒麟四五只、老虎六七只)除胸、背两组外,分布在肩袖上端、腰部以下(单杠)。另外,在左右两根肋骨下,各缝有自然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为摆。
后世非常有名的飞鱼服,属于馈赠服,这是只有锦衣卫、大内太监朝日、晚月、耕田、观兽才会穿的,用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丝,用春刀绣成,另外只有皇帝馈赠才能穿,是明代仅次于蟒蛇服的二等馈赠服。
其他的就不在这里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看。
飞鱼服
3、儒生服饰
明代儒生一般穿圆领大袖衫,“玉色布丝制,宽袖皂边,皂条软巾垂下,囚者不换衣”;还有一种衫,流行于唐代,舒适轻便,也为儒生贵族所喜爱。
魏晋汉唐讲究宽袍、大袖、高冠,与之相比,明朝的服饰似乎没有那么华丽,但细微之处更显精致含蓄、内敛务实,具有低调的奢华感,风格多样。
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是因为在明人眼中,服饰不仅仅是服饰,更是汉文化的象征,明初的人们,每天出门都穿着朝廷规定的服饰,有一种国家得到恢复,走向新生的自豪感,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明代服饰之美,是一个新政权带给人民的自信。
明朝士大夫日常穿着
总之,世间的事物不是单独存在的,古代男子的爱美之心源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历朝历代的风尚也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有关。
参考资料:《晋书》、《宋史》、《明史》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跟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