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网随笔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代表作品)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代表作品)

有网友问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下面小编就以3860字给大家详细介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代表作品,预计阅读需要10分钟!

茅以升。

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竖立了建校100多年来的第一尊茅以升雕像。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的茅以升。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的江河湖泊海洋架起了桥梁,也致力于为科技和人民,为祖国统一搭建桥梁,用自己勤奋不懈的奋斗架起了一座通往未来的科学精神之桥。

少年立志奋斗 青年彼岸扬名

茅以升,字唐辰,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祖父茅谦是一位爱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学者,他给孙子取名“以升”,意为既希望家族兴旺,又希望国家富强。

茅以升从小家境贫寒,但也磨练了自力更生的意志,10岁时,茅以升珍藏着爷爷送给他的墨宝《奋斗》,视之为进步的秘诀。

从江南商学院毕业后,茅以升写下《少年立志,少年成才》自勉,15岁时他在日记中写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北京清华学校招收预科生赴美留学,我当当机立断,远离家乡,北上应试......”1912年初,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唐山工业专科学校预科学习,千里求学,茅以升被誉为“人小志大的奇迹”。但他沉默寡言,经常告诫自己要勤奋学习,在预备班,别人打牌、下棋、看戏,他却抱着“边学边学”的态度,不放松。

彼时正值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很多同学纷纷离校参加革命。抱有一腔救国热血的茅以升也有这种想法。不久,孙中山视察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并发表演讲,提到“建设国家离不开交通”,学习采矿、筑路、造桥,也是为革命。茅以升自此豁然开朗,更加发奋读书。5年间,茅以升记了200多本笔记,每次大考都是全班第一名。

1916年,他申请赴美留学,毫无悬念地登上了中国号远洋客轮,远渡重洋求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20岁的茅以升刚入学时受到质疑,但经过不懈努力,仅一年后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典礼上,校长将亲笔签名的硕士毕业证书递给茅以升,并当场宣布:今后唐山工业学院的毕业生可以免试进入研究生院。

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茅以升去了桥牌公司实习,期间他报考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桥牌系夜校,从此白天练习,晚上学习,时间对于这个22岁的年轻人来说无比宝贵,他早上4点起床,坐火车去公司的路上不忘温习英语,工友休息时他还在写作业,在图书馆看书看得入神,被管理员锁在房间里。他再一次用勤奋证明了自己,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框架结构中的次生应力》顺利通过答辩,茅以升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工科博士,这篇文章的独创性也被誉为《毛定律》,荣获菲茨金奖。

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为纪念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工科博士,特意在校园内竖立了茅以升雕像,这是建校100多年来第一座纪念一个人的雕像。

钱塘江上造奇迹 国人建桥当自强

1905年,茅以升9岁那年,家乡秦淮河上举行了一场龙舟比赛,一座年久失修的名为“文德桥”的大桥因人群压力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包括他的同学。这次事故让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修一座结实坚实的桥。从那时起,茅以升便处处留心这座“桥”,外出时,他总是仔细观察所有经过的桥,读书时,只要遇到描写这座桥的句子和段落,他就摘录下来,收集看到这座桥的画作。

在美国完成学业后,1920年1月,茅以升回到祖国,走上了交通大学唐山学堂的讲台。1933年3月,在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任教的茅以升受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委托,开始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当时,中国的许多桥梁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和建造的:德国人建造黄河大桥,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造松花江大桥,日本人在沈阳建造浑河大桥,美国人建造珠江大桥......难道中国人就不能自己建造这座桥吗?考虑到这一点,茅以升“让现代桥梁飞越天堑,打破外国人诋毁我们的谎言”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

钱塘江,简称钱江,发源于安徽休宁伏羲河口,上游靠近新安江与澜江汇流的山间河道,一旦发生山洪暴发,水流湍急,下游则有杭州湾的汹涌潮水,河底为粉质细沙,被水冲走即被冲走,所以在杭州流行的谚语中,有一句话叫"钱塘江大桥楼",用来形容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经过半年多的勘察设计,茅以升提出了《钱塘江大桥设计文件》,他认为应打破传统的建桥方式,上下一气呵成。

1935年6月,开始打桩时,施工遇到困难,工人们整日整夜地忙碌,只能在一个木桩里开车,工程进度缓慢,茅以升寝食难安,后来看到孩子们在玩耍,他想到了“打水法”——把河水抽到高处,用水龙头把河底坚硬的泥沙层冲击成一个深洞,然后把木桩打进洞里,用蒸汽锤打进河底,这样打桩后,一天一夜打了30个桩。

之后,他们与沉箱搏斗,几经试验,成功地将600吨重的庞然大物放置在木桩上,为保证精度,茅以升坚持下到沉箱中逐个点位检查,桥上的每一个钢架、铆钉,茅以升也要亲自验收,对于那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桥钉,茅以升会用白粉笔画圆圈,组织维修,这种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作风,鼓舞了建桥工人的士气,保证了桥梁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茅以升的母亲在给儿子的信中感慨道:“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辰修桥八十一难”,在施工过程中,茅以升有先见之明,将各个工程的进度分段写写画画,拍成电影,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宝贵资料。

从开工建设到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通车,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历时两年半,这座长1453米、高71米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桥梁,有力地驳斥了外国桥梁专家“中国人不能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谬论。

挥泪炸桥为抗日 为国复桥大丈夫

钱塘江大桥还在设计阶段的时候,日军侵略的战火已经从东北烧到了华北,1937年底,日军越打越紧,大部分抗日部队和战略物资运完后,为了防止日军南下作案,茅以升虽然心如刀割,但不得不亲自炸毁通车仅几个月的钱塘江大桥。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带着14箱精心保护的资料回到杭州,奉命修复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此时的大桥满身创伤,损毁严重,修复中最棘手的问题和大桥的建设一样,仍然是主要的桥墩和钢梁,一些桥墩墙体必须完全修复。当时国民党统治日益瓦解,经济崩溃加剧,人心浮动,因此工程进展非常缓慢。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钱塘江大桥终于在1948年修好了,这座雄伟壮丽的大桥,再次屹立在祖国大地上,茅以升终于兑现了“不复桥,不做丈夫”的誓言。

建国后,茅以升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他花了一年时间进行勘察设计,在反复比对确定大桥选址后,茅以升多次进行地质勘查,他把大桥建设作为一项百年工程来抓,极为谨慎,长江一直被称为密不透风的天堑,而茅以升正是在这条奔腾的长江上,在人间竖起了一道壮丽的彩虹,无论多难多险,他都视之为不断前进的敲门砖。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经超过了设计年限,但桥面仍然通车,没有损坏。

架起传播与交流的无形之桥

早在上世纪30年代,茅以升就提出科学绝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只有让广大群众了解科学,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认为科普工作是实现科学技术普及的开端,是改造自然、解放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因而撰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并通过办好科技报纸,倡导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

茅以升的《从赵州桥到南京市长江大桥》被翻译成英、法、德等语言版本,在《桥名谈至》等作品中,字里行间也渗透着茅以升对桥梁的无限深情。

茅以升在高等教育中度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他尝试了一种叫“考先生”的教学方法,每天上课前,让学生指名道姓地提问,根据问题的高低给学生打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受欢迎,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是座无虚席,他提出了一系列结合实际的教育命题,这些命题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涵盖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目标,是新中国成立前少数几个比较系统地讨论高等教育的大学校长之一。他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制、招生、入学、实习、考试、教学、学分、毕业、就业等方方面面,认为在全中国最需要解放的事业中,恐怕教育更为紧迫。茅以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处处以西方法律为原则,未能切合国情以求实效,并提出了一整套以学促学的课程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他率领中国科技代表团先后出访14个国家,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晚年,茅以升仍致力于为祖国统一“架桥”,这一直是他的心病,他提出与中国科协联系,将国外先进学术和科技成果引入祖国,为海外侨胞报效祖国搭建畅通的桥梁。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却在天空中留下了灿烂的彩虹。200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宣布,1997年1月9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将被永久命名为"茅以升之星"。茅以升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生搭建的桥梁将永远留在地球上。这个承载茅以升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天体也将周游世界,永远闪耀在天空。

□短评

大国有桥梁 名字叫“奋斗”

回顾晚年的生活,茅以升说:人生的道路崎岖多于平坦,像深谷,像洪水,但好在有一座桥要跨越,那座桥叫什么名字?它叫'奋斗'。"

奋斗不仅是桥梁大师茅以升的人生写照,更是我们交通人始终坚持的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精神的真实写照,一代又一代的交通人不断奋斗,为人民生活创造便利和幸福,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争当第一,而且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把奋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面临学习的深谷,还是遭遇事业的泛滥,亦或是遭遇坎坷的人生,只要我们坚持奋斗的精神,就能架起一座桥来跨越,一座桥来跨越,走向个人幸福的彼岸。

陈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sn.com/article-1-79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