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山中,过悠闲淡然的渔樵生活,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在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没有名利的诱惑。有的,只是清幽雅致的环境,波澜不惊的心境和充实平淡的岁月静好。
所以,很多文人选择远离尘世,来到人迹罕至的山谷,访名士,求大道。
南宋有一位名气不大的诗人,在山中看到一位砍柴的樵夫,专门为他写下一首诗,处处都是对樵夫的羡慕。
樵夫
宋代:萧德藻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山中樵夫 一日的生活:樵夫 每天在山中砍一担柴,挑到古渡头去卖,卖的钱足够一家一天的花销。回家后便到小溪边磨刀斧,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
萧德藻是一位很多人不熟悉的诗人,他是进士出身,做过官,后来辞官归隐,定居乌程,住县中屏山,自号“千岩老人”。
渔樵,名士心中的理想
中国文人对山中的樵夫、渔民一直有发自内心的羡慕,他们渴望这样的生活:远离扰乱红尘,以麋鹿为友,烟霞为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最令人赏心适意的生活啊。
我想,渔樵能够得到文士的青睐,除了精神上的追求,可以得到内心的宁静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自食其力,获得物质的满足。文士希望远离红尘,但是也要生活,不能没有物质来源。深山之中,最适合的职业就是樵夫和渔民,樵夫砍的柴,渔民打的鱼,都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可以用来换钱。基于这个原因,隐居的人往往会做樵夫或者渔民。
由于文士对渔樵的热爱,所以在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戏曲,樵夫和渔民往往是隐居的高人,他们往往有满腹的才华和至高的精神境界。《西游记》就是如此,第九回开场,一大段的渔樵问答,对对方逍遥自在的生活大肆夸赞,金庸小说《射雕三部曲》中一灯大师的四个弟子渔樵耕读,也是如此 。
联系到这些,本诗中樵夫的身份就值得思索:他或许真的是山中的普通樵夫,是诗人游山时偶然遇到的;或许是一位在此地隐居的文士,正好和诗人有交往,所以诗人为他写诗;或许就是诗人自己,隐居后做了樵夫。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诗中樵夫的生活,看似十分辛苦:每天辛辛苦苦砍柴,一天的劳作只够一天的花销,日日为明天的生计谋划,如果某天不能砍柴,那这天就要饿肚子了。
其实不然,虽然每天砍柴很辛苦,但是樵夫却是“颇悠游”,完全没有因为生计问题苦恼,而是在享受这种生活。
生活困苦,为什么还悠哉乐哉呢?我想是因为内心平静,没有琐事打扰,获得了精神的解放,早就不为名利金钱困扰了: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当我们不再过分看重名利,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好好享受生活。
世界越是浮躁,我们的内心越应该淡定,只有内心的平静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
无论世界如何灯红酒绿,都要找回宁静的内心,独守一份宁静。
在嘈杂的世界里,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愿每个人都能享受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迫。